經常有患者問“得了面部皮炎怎麼辦”。其實,面部皮炎并非某種單一的疾病,而是一大類發生于面部的器質性皮膚病,臨床共同特點為面部突發或反複出現紅斑、丘疹、脫屑伴瘙癢、灼熱或刺痛感。福州華研皮膚病專科介紹常見的面部皮炎有以下幾種疾病:
接觸性皮炎
由于皮膚接觸外源性物質後在接觸部位甚至接觸部位以外的地方所發生的炎症反應,表現為紅斑、腫脹、丘疹、水疱甚至大疱。按病因可分為刺激性接觸性皮炎和變應性接觸性皮炎。發生在面部的接觸性皮炎在臨床上呈現多樣性、不典型性和複雜性等特點。急性接觸性皮炎比較容易發現緻敏物質,而慢性接觸性皮炎和一些特殊物質引起的接觸性皮炎,其緻敏原往往不容易确定。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是皮脂溢出基礎上的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表現為暗紅色斑片上覆有油膩性鱗屑或痂皮,常分布于鼻翼、額中部、胸背部等皮脂分泌活躍部位。根據皮疹分布的部位和特點,臨床診斷并不困難。當皮疹反複發作和外用糖皮質激素,部分皮疹可能不典型或繼發激素依賴性皮炎/玫瑰痤瘡。本病可伴發脂溢性脫發、痤瘡等面部炎症性疾病。
光敏性皮炎
是一組由光線誘發或加重的皮炎,主要發生于面、頸部暴露部位。根據機制可分為光毒性和光變态反應性。多在接觸光敏性物質并經日光或紫外線照射後發病。
激素依賴性皮炎
長期外用糖皮質激素制劑後,患處皮膚對該藥産生依賴性而導緻的皮膚非化膿性炎症。臨床診斷包括4條标準:面部使用激素制劑>1個月;停用激素後2~10天原有皮損複發或加重;主觀症狀有皮膚灼熱、瘙癢、疼痛、幹皺感或緊脹感;客觀症狀有毛細血管擴張、紅斑或潮紅、脫屑、丘疹、膿疱、色素沉着或表皮萎縮。
玫瑰痤瘡樣皮炎
臨床發現,除了糖皮質激素,外用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等藥物也可引起面部出現玫瑰痤瘡樣皮疹,臨床表現為面部紅斑、小丘疹和膿疱,且随着藥物的使用時間增加而逐漸加重。與玫瑰痤瘡的中心分布不同,本病的皮疹可分布于整個面部;多數患者面部毛囊蟲數量增多,可能與局部免疫抑制有關。
顔面再發性皮炎
是一種發生于面部的輕度紅斑鱗屑性皮膚病,主要見于中年女性,皮疹一般經過1周左右可自行消退,但容易反複發生。本病發病原因尚不明,可能與化妝品、溫熱、光線刺激、塵埃、花粉等過敏或刺激有關。
由于面部皮膚暴露在外,誘發和加重因素複雜,且容易在各種因素的刺激下(如日光、變應原、化妝品等)反複發作,加之不正确的治療(如反複或長期使用激素)又常常伴發或并發其他疾病,導緻治療困難,所以正确認識面部皮炎并及時正規治療十分重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