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生為健康護航#指标正常值
成人
(4~10)×10^9/L
新生兒
(15~20)×10^9/L
6~24月
(11~12)×10^9/L
指标概述
白細胞俗稱白血球,是血液中重要的細胞成分,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肥大細胞等。它們通過不同機制和方式消滅各種病原微生物,同時還可清除過敏原、衰老死亡和異常細胞,起到淨化血液、維持各系統功能正常運轉的作用。

縮寫
WBC
檢測價值
白細胞檢測可用于輔助診斷細菌和病毒等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幹燥綜合征等;血液系統疾病如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等;過敏、寄生蟲感染、真菌感染等;還對各種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等有一定意義。
指标偏高
潛在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 ; 尿毒症 ; 急性大出血 ; 白血病 ; 原發性血小闆增多症 ; 胃癌 ; 肝癌 ; 支氣管哮喘 ; 荨麻疹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感染:急性感染尤其是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鍊球菌等)感染,白細胞總數增多,而某些急性重症感染白細胞總數反而降低;部分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瘧疾、黑熱病等,也可引起白細胞數增多伴單核細胞增多。
嚴重的組織損傷及大量血細胞破壞:嚴重創傷、大手術、大面積燒傷、急性心肌梗死及嚴重血管内溶血(12~36小時内),均可有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多。
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1~2小時内,可出現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顯著增多。
急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妊娠中毒症;急性鉛、汞、安眠藥中毒;昆蟲毒、蛇毒等,均可有白細胞數量增多。
血液疾病:白血病如急性或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闆增多症及骨髓纖維化等,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等均可有白細胞數量增多。
惡性腫瘤:尤其是消化道惡性腫瘤,如胃癌、肝癌等,均可引起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多。
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藥物過敏、荨麻疹等,可導緻嗜酸性粒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增多。
寄生蟲病:如血吸蟲病、蛔蟲病等,均可導緻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免疫系統疾病:如濕疹、天疱瘡、銀屑病及自身免疫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均可導緻嗜酸性粒細胞及白細胞增多。
移植排斥反應:如移植物抗宿主反應或移植物抗宿主病。
非疾病因素
生活習慣:如在劇烈運動或淋浴後可出現中性粒細胞伴随白細胞短暫性偏高。
生活環境:如高溫、嚴寒環境等均可引起白細胞偏多。
人群因素:如妊娠也可出現中性粒細胞伴随白細胞偏高,終止妊娠後白細胞可恢複正常。
飲食因素:如飽餐也可引起白細胞偏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