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曲·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鬓腳垂。
低徊顧影無顔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态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着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隻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裡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王安石曾寫過兩首關于王昭君的詩《明妃曲二首》,這是其中的一首。
明妃就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曆史上關于王昭君的詩作頗多,王安石的兩首詠王昭君的詩都算佳作。
詩按内容可以分為送别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閨怨詩等。
最容易弄混的是懷古詩和詠史詩。如何區别懷古詩與詠史詩呢?《文境秘府論·文意》中這樣表述詠史詩與懷古詩的定義,詠史是“讀史見古人成敗,感而作之”,而懷古是“經古人成敗(之地),詠之”。也就是說,詠史詩是記載的有關曆史人物或曆史事件引發的,而懷古詩是由曆史遺迹及相關的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引發的。
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就是詠古詩。
這首詩中“意态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和“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二句既體現了王安石作為一名政治家獨到的觀察視角,又體現了宋詩長于議論的普遍特征。
大多數的詩人詠王昭君多罵毛延壽,多寫王昭君顧戀君恩,或者憐惜王昭君的出塞。如唐朝大詩人李白和杜甫都寫過關于王昭君的詩句。
例如李白的《王昭君》詩二首:
其一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長寒雪作花,娥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畫圖,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
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頰。
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又如杜甫的《詠懷古迹·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兩人都對昭君遠嫁匈奴給予的憐惜和感歎。
王安石的《明妃曲》卻能别出蹊徑,另創新意。他認為王昭君的美貌本來就不是畫像所能傳達,王昭君流落異域的命運,未必比終老漢宮更為不幸,都體現了求新求變的精神,而結尾用當年受盡寵幸的漢武帝劉徹的皇後陳阿嬌被幽閉在離君王一點點遠的冷宮長門宮裡的故事,指出王昭君的悲劇是古今公平的共同命運,人生要是遇到了失意的時候,是不分地點的。李壁說:王安石“求出前人所未道”,是符合實際的充分體現了宋詩長于議論的特征。
“青冢”的墓碑上也刻有:
一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論,幾與衛霍同。
肯定了王昭君的和親使邊塞烽煙消滅的功績。
杜甫寫王昭君着重寫“環佩空歸月夜魂”,王安石也寫“着盡漢宮衣”。杜甫、王安石皆設想通過“不改漢服”來表現王昭君愛鄉愛國的真摯深厚感情,這種感情既不因在漢“失意”而減弱,更不是出于對皇帝有什麼希冀(已經“心知更不歸”了),不是“争寵取憐”。因此,感情更為純潔,形象更為高大。“寄聲欲問塞南事,隻有年年鴻雁飛”,兩句詩把一心王昭君一心向漢、曆久不渝的心聲,寫到镂心刻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