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地形圖
1.自古以來,蘇南和蘇北之間的地理界限就是長江,江北為蘇北、江南為蘇南。蘇南地區的主要水資源有:長江、京杭大運河、太湖。較之于黃河入海口的荒無人煙,長江入海口的長三角地區可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每年有無數的大學畢業生夢想着有一天能夠來到這裡工作。蘇南地區體制内的工資也是非常高的,這也就吸引了許多的山東學子,每年都有無數的山東人考公湧向蘇南地區。
密密麻麻的蘇南水網
湖區有48島、72峰
2.蘇南地區水網密布,阡陌交通,小橋流水人家是江南。長江發源于唐古拉山,蜿蜒曲折,奔流入海,蘇南地區是長江在陸地上的最後一站,自此以後,長江水與東海融為一體,魂歸海裡。南京的秦淮河、蘇州的陽澄湖、周莊古鎮 都是這一片水域中具有代表性的景點,景色極為優美。太湖是我國僅次于鄱陽湖和洞庭湖的第三大湖泊,其中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的頭渚位于“大湖名城”—無錫,也是太湖景觀的精緻所在。
太湖衛星圖,其淺可甚
3.太湖清淤勢在必行。上一篇文章寫洪澤湖時,強調了洪澤湖深度過淺、蓄水量過少這一問題,不過要是和太湖相比,洪澤湖的情況還算比較樂觀,畢竟洪澤湖平均水深有5米左右,但是太湖的平均水深隻有2米,太湖水底下都是河泥,越來越多的河泥推擠成山,緻使太湖變得越來越淺,藍藻可以吸收淤泥的養分,就像青島、日照沿海地區的浒苔吸收海洋中的養分一樣,對生态環境造成了破壞,每年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進行治理,如果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這問題,那真是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太湖水域大約2400平方公裡,如果能夠深挖3米,那麼将會得到72億立方米的優質淤泥,在蘇南地區,湖裡的淤泥為害一方,設想一下,如果能夠将淤泥通過列車專線因送到大西北,那麼可以解決西北地區一部分土地貧瘠問題,能夠實現糧食的增産增收,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