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家”是句蘇州俗語,在字面上可這樣解釋:一是為準備建立家庭或造房子而籌錢;二是泛指一種節儉的行為,例如:李阿姨平常日腳蠻省格,熱天頭空調也不舍得用,用剩下來的汰碗水再沖馬桶,真個“做人家”煞哉。蘇州俗語一向是蠻形象的,形容那十分吝啬又拖泥帶水之人,就說其是“勒殺吊死”;形容喜歡損人又占人便宜之人為“尖鑽戳客”;形容小氣鬼為“縮胚”等。
蘇州人“做人家”一向是有曆史淵源的。出生蘇州貧農家庭的北宋文學家範仲淹,就從小就養成了節儉的習慣,入朝為官依然如此。範仲淹的兒子準備舉行婚禮,想以羅绮做幔帳,再買兩件好些的衣服,誰知這事說給範仲淹聽,範仲淹竟然說其是奢侈浪費,壞了家風。在範仲淹的堅持下,兒子的婚禮辦得十分儉樸,既沒購置貴重的物品,也沒舉行奢侈的婚禮,使範家節儉自守的家風得以維持。
師儉堂今影
從蘇州震澤的師儉堂,知道了古代世家大族如何“做人家”。當初擁有“師儉堂”匾的人家姓蕭,是漢初名相蕭何的後代。他們沿襲了蕭姓祖先的傳統:“後世賢,師吾儉;不賢,無為勢家所奪。”崇尚節儉,取堂名為“師儉堂”,就是學習祖先蕭何的儉樸作風之意。
所以,蘇州人一直是以“做人家”著稱的。節儉必然勤勞,也意味着務實。蘇州人能在穩健、謹慎、精打細算中,做出一戶戶精緻的人家來。遙想古時,當“做人家”的主人帶着一身的疲憊回到家中,他是不滿足感官上的欲望和精神上刺激的,而是需要一個舒适安逸、簡約淡雅的居所,于是像蘇州私家園林這樣的“人家”就一家一家“做”出來了。
在現代創建節約型的社會中,蘇州人繼續把節儉習俗發揮到了極緻。
大概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市場上出現了一種滬産廉價牙膏,叫“慶豐牙膏”,非常受蘇州百姓的歡迎。盡管慶豐在口感上略遜于其他上海牙膏,但因其價格比其它牙膏要便宜幾分甚至一兩角錢(慶豐售價兩角七分),所以顯得十分搶手緊俏。
舊時蘇州的男女相親,雙方如果有了那意思,主動一點的就會對另一方說:“伲(咱們)一道過日腳吧?”那意思就是結婚吧。男的往往還會拍着胸脯承諾:“好好叫搭(和)我一道過日腳,我會待倷(你)好格!”男女雙方成家後在一起生活,蘇州人稱作“過日腳”,這是一層意思。
要過好日腳,就要當好家。蘇州女人比較會當家,所以蘇州男人稱自己的妻子為“家主婆”,意思是家裡主管過日腳的老婆。小橋細流水,平平淡淡,蘇州人家過日腳就像門口流淌的千年小河。在蘇州人心目中,平平安安的日常生活,就是一種最大的幸福——恩恩愛愛快快樂樂是過日腳,勒緊褲帶磕磕碰碰也是過日腳。老蘇州人經常會講:“扳扳指頭勒過日腳啊”,意思就是要勤儉節約地過日子,這是“過日腳”的另一層意思。
日腳日腳、日子的腳。有了腳,日子便會走路,生活就跟着日子的腳一日日走過去。從夏天走到秋天,又從冬天走到春天,我們跟着日腳,生命不停一路向前。走得快了,趕上日子就是“日腳過得不錯”;走得慢,落伍了,就“日腳難過”了。
這日腳有人過得順利,有人卻被難倒。日腳往往和不會打算的人開玩笑,所以會有“吃勿窮、着(穿)勿窮,算計勿着一世窮”這句話。因為是要盤算着生活,所以蘇州人會學會“爬”房子,會在市場裡讨價還價殺半價,會研究節電省水小竅門,會發明韭菜炒螺絲,會願意擠公交、騎腳踏車……
以前蘇州人常用的鋼精鍋(鋁鍋),輕巧方便,導熱性又好,且不易碎裂,但鋁鍋耐熱耐腐性較差,鍋底更是容易燒焦燒穿。會過日腳的蘇州人,不管經濟條件好壞,鍋底壞了都不舍得扔,讓白鐵匠換個鍋底繼續使用。那時到别人家屋裡去看看,幾乎都有換過底的鋁鍋斜挂在牆壁上,且不止一兩隻。
“做人家”這種傳統美德,這種勤儉持家的優良民風,由老一輩傳給了上一輩,由上一輩傳給這一代,再由這一代想方設法要傳給下一代。蘇州人就是這樣,沿着日子的腳印,一步步腳踏實地走着,将“日腳”過成了一首悠然深長的吳歌。
來源:“姑蘇原味”微信公衆号
作者單位:姑蘇區委宣傳部 媒體選稿編輯:李俊鋒 (新媒體運營師、高級攝影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