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陵在湖北?可能吃瓜群衆都被驚到了吧?!
通過度娘查找,這種說法早就有了。隻是沒有看到依據有力的聲音。
作為曆史愛好,頭條自媒體的本土民科打醬油的過路者。
自從頭條被南陽網友多讀書後,就發現一些網上沒有提出來的觀點。
有沒有讓大家産生共鳴?
隻要被質疑,起碼這些疑點還是存在的。
《史記》記載:
黃帝崩,葬橋山。【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史記.封禅書】
黃帝陵在哪裡?黃帝鑄鼎於荊山下,又是哪裡的荊山呢。
網上有不同的說法,這裡就不一一列舉,吃瓜可自行百度。
黃帝陵,在陝西的黃陵縣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蜚聲海内外。
自漢始,已經有在陝西的記載,具體是不是今天黃陵縣的橋山?各位看官也請自行腦補吧。
《漢書·地理志下》載
縣二十三:膚施,有五龍山、帝、原水、黃帝祠四所。獨樂,有鹽民。陽周。橋山在南,有黃帝冢。莽曰上陵疇。
王莽時期的上陵疇是今天的哪裡呢?這裡暫且不表。
大家對文章的題目多是無感吧。@秋沐村頭的落葉《漢書》幾千年前的定論,是說推翻就得了的嗎?!
肯定是被質疑的吧,要不黃帝陵會有那麼多的出處?!
曆史的謬誤,過程我們無法獲知。但古籍記載還是會讓我們從中管窺、疑慮。
陝西黃帝陵已蜚聲海内外,我們溯源正典,不能這樣就被淹沒了聲音吧。
那怎麼能确定黃帝陵在湖北,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的荊山就是湖北荊山呢?
《山海經》給了我們确切的答案。
看過山海經的夥伴知道,山海經裡記載的荊山就是湖北荊山。
《山海經》
中次八山荊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 。雎水出焉 ,東南流注于江 ,其中多丹粟,多文魚。東北百裡,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犛牛 ,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櫾 ,漳水出焉 ,而東南流注于雎,其中多黃金,多鲛魚,其獸多闾麋。又東北百五十裡,曰驕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雘 ,其木多松柏,多桃枝鈎端。神圍處之 ,其狀如人而羊角虎爪,恒遊于雎漳之淵,出入有光。
……
凡荊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裡。其神狀皆鳥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雞祈瘗,嬰用一藻圭,糈用稌。驕山,冢也。其祠:用羞酒少牢祈瘗 ,嬰用一璧。
荊山一帶有橋山,而且給了一個與黃帝陵相關的信息。
我們來看《山海經》關于橋山的記載。
東北百裡,曰荊山,……漳水出焉 ,而東南流注于雎,……又東北百五十裡,曰驕山。
……驕山,冢也。
驕山,冢也
黃帝崩,葬橋山
由此,黃帝陵在湖北襄陽橋山無疑。
《史記》裡的橋山和《山海經》裡的驕山?是不言而喻的。了解古代漢語通假的小夥伴們都知道。
無獨有偶,《楚居》裡面也有喬山。
季連初降于隈山,抵于穴窮,前出于喬山。
這樣看來,楚人真是黃帝後裔無疑。隻是被大多數學者,天馬行空到了。
字面上看,橋山在景山東北二百五十裡。這個在以後的文中探讨。@秋沐村頭的落葉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
首山
不是叫首山的山。
而是:
中次八山荊山之首,曰景山
凡荊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
的山。
這些山在哪裡呢?待後文進一步了解。
下面來自度娘的一段文字,該老師(作者)也是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的荊山,是湖北荊山的支持者。
武漢大學教授趙冰和曆史學家在東鞏的黃林寨、雷公寨、銅孔集、斑鸠池等地,分别發現了數千年前開采銅礦的礦洞、煉銅爐、鹽池、陶土礦等遺迹。據說,那時這裡的銅礦開采和冶煉一度非常紅火,漫山遍野到處都是開采銅礦的礦洞,當地民衆稱之為“銅孔”。由于“銅孔”與“東鞏”的諧音關系,銅孔逐漸演變成了東鞏。另一種說法是,宜昌市遠安縣有一個地方因盛産汞而得名“鞏峪”。東鞏與鞏峪接壤,也盛産汞,同為産汞的區域,兩地的分界線是漳河,東鞏正好位于鞏峪的東邊,也就是漳河東邊的“鞏峪”,簡稱“東鞏”。
通過上述發現,保康,南漳的曆史。不是楚國荊蠻可以注解的。黃帝這個人文之祖的足迹也在這裡走進了大家的視野。
提議,襄陽曆史淵源流長,精彩絕倫。希望更多愛好者,本土的專家學者,一同挖掘、發現、交流。
作為本土曆史愛好者。揭秘曆史,還原真相。想讓襄陽的更多精彩曆史,呈現在讀友面前。想獲得更多支持,請關注我!
也請其他平台轉發的朋友們轉發時,注明出處!@秋沐村頭的落葉沒有注明頭條轉發的,可能會追責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