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亮斌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詩歌的生命起點。正是這部三千多年前的文化經典,用大量的草木鳥獸蟲魚記錄了先人對自然的認知與情感,同時又訓練了漢民族感性、生動的取象比類思維方式。
孔子最先發現和指出了《詩經》的教化功能,其中之一就是“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此後曆代經學家在對《詩經》的學習與研究中,就有了對《詩經》名物的考釋與索解。秦末漢初毛亨《毛詩故訓傳》、漢代鄭玄《毛詩傳箋》、唐代孔穎達等《毛詩正義》、宋代朱熹《詩集傳》以及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在對《詩經》的通解中,都特别留意詩中出現的草木鳥獸蟲魚。漢代《爾雅》、宋代陸佃的《埤雅》以及明代醫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對其有專門的釋義。而在《詩經》博物學方面,還出現了專門的文化經典著作,如三國吳陸玑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和清代徐鼎的《毛詩名物圖說》,當然還包括日本畫家岡元鳳的《毛詩品物圖考》和細井徇的《詩經名物圖解》。這些文化著作,都從《詩經》這個原點出發,對推進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這些經典書籍都是用文言文寫成,這就限制和影響了它們在當下的閱讀與傳播,需要用白話文版的《詩經》名物學作品以滿足當代讀者需要。
人類以其高度發達的大腦、複雜缜密的思維和強大的解決問題能力,成為地球的主宰。特别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社會發展上的極大飛躍,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這種關系的演進也清晰地投影到了中國文學發展史中。《詩經》中處處閃動着自然萬物的靈光,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等中國曆代優秀的文學作品中,也是處處可見飛禽走獸,可聞草木花香。然則,中國現當代文學在很長一段時期,卻少見對大自然的詩意描繪,而多為人類中心主義寫作。随着生态危機逐漸顯現并不斷升級,人們才開始重新審視自身對大自然的态度。
我深信,踐行孔子“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的諄諄教誨,結合生态保護現狀,重新認識《詩經》中的動物世界,對于幫助人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生态觀,助推現代文明構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将是一件很有助益的事。于是便着手對各種《詩經》博物學古籍進行爬羅剔抉、刮垢磨光,去除其中的謬誤和糟粕,同時融合現代科學對鳥獸蟲魚的認知,對《詩經》所涉及的幾乎所有動物進行歸類整理,最終形成了這本小冊子。
有關《詩經》名物的著作不少。“圖說”類多為翻新日本岡元鳳和細井徇《詩經》繪圖本再加以闡釋。岡元鳳、細井徇的著作比清乾隆時期徐鼎的稍晚,他們的畫作均為工筆彩繪,形态逼真,纖毫畢見,相比徐鼎的中國水墨畫,更符合當下讀者閱讀習慣。“文說”類《詩經》名物專著近些年也有不少,但總體說來,涉及名物數量偏少,也不夠系統。本書對《詩經》中出現的幾乎所有鳥獸蟲魚都進行了介紹,并廣泛撷取曆代文獻精華,梳理名物發展流變,以豐富《詩經》名物的文化内涵,增加書籍的可讀性和知識性,希望能夠在同類《詩經》名物學著作中有所突破。
《以鳥獸蟲魚之名 走進詩經中的動物世界》在寫作中對相互有關聯的名物進行了并類處理。如《關關雎鸠》,除了介紹“雎鸠”,還将《鵲巢》《氓》《鸤鸠》《小宛》等詩篇中出現的各種“鸠”,乃至《四牡》中接近鸠的“鵻”統攬于一篇,從而使讀者對《詩經》中各種名物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而“魚部”中“鲦鲿鲶鯉”在《詩經》中原本就是一并出現的,我無意在對名物釋義時進行割裂。不過,限于篇幅,本書未涉及《詩經》植物類名物。
有趣的是,我在寫作《以鳥獸蟲魚之名 走進詩經中的動物世界》這本書的時候,發現我們黃氏原來是伯益的後代。伯益在協助大禹治水後,被舜任命為馴獸(鳥)官,也就是《詩經》中“驺虞”這一角色。那麼本書的寫作對我來說,就不僅僅是向中華文化經典緻敬,還多了一層赓續家族使命的意義。我期待,通過展示名物前世今生、挖掘名物文化内涵,以及融合科學人文認知的解讀,這本跨越三千年的《詩經》動物史話,能夠喚起大家對地球家園的關切,為新時代生态文明建設,貢獻綿薄的力量。
此書的出版,我還需要專門緻謝湖南大學出版社全健和鄒彬兩位編輯老師,當今時代熟讀《詩經》的人不多,找到一位古文編輯也非常困難,幸運的是,去年底以來,兩位優秀的編輯很多時間都用在這本書的修改與打磨上。
一審:陳普莊
二審:盛偉山
三審:楊又華
[責編:陳普莊]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