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樹梨花壓海棠”想必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詩,經常看到有文章說這是蘇轼寫來調侃老友張先娶嬌妻之事。
張先是北宋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人稱“張三影”,即“雲破月來花弄影”、“簾幕卷花影”、“堕絮飛無影”。
也曾因“奈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而被稱為“張三中”。
他是北宋難得的高壽文人,享年88歲,然而比他的高壽更出名的是他的“風流”。
傳說他年輕的時候,曾與一位小尼姑相好,但是小尼姑的師傅很嚴厲,一直阻攔兩人的來往,甚至因此将小尼姑關在池塘中央一小島的閣樓上。
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張先都會偷偷劃着小船,前去和小尼姑相會。
後來兩人被迫分手,他還為此寫下了一首詞,“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比起蘇轼、秦觀這些詞人,他的一生還算順遂,安享富貴,詩酒風流。
據說在他80歲的時候,還曾納18歲的少女為妾。
而“一樹梨花壓海棠”也是源于這次的納妾。
張先在文壇的人緣一向不錯,所以他的納妾宴也是邀請了很多好友,其中就包括蘇轼。
宴會上,春風得意的張先即興吟出一首詩,“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顔我白發。與卿颠倒本同庚,隻隔中間一花甲”。
滿座的賓客聽後無不拍手叫好。
而蘇轼我們也知道,最是喜歡打趣調侃人,于是他當即也和了一首,便是我們後來廣為流傳的千古名作。
全文如下: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
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蘇轼以“紅色的海棠”比喻嬌豔的新娘,以“白色的梨花”比喻白發的張先,無論是從顔色還是意境來說都非常地絕妙。
其實“梨花壓海棠”也不算是蘇轼的首創,最早是出自元稹的《白衣裳》,“一朵梨花壓象床”。
後來這首詩便成了形容老夫少妻的經典名句了。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這首詩并不是蘇轼所寫的。
它最早出自明代蔣一葵的《堯山堂外紀》,後來的《寄廬茶座》、《拾慧篇》都曾出現類似的段子。
但無論哪本書,都沒有名言指摘說是蘇轼所寫,都是說民間某詩翁。
一直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不知誰先起了個頭,說此詩是蘇轼戲張先納妾所寫,此後愈演愈烈,大家便信以為真了。
其實張先納妾的時候,蘇轼确實寫過一首詩,《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詩人老去莺莺在,公子歸來燕燕忙”。
那麼為何大家會對“一樹梨花壓海棠”這個故事如此深信不疑呢?
我想最主要的還是蘇轼的逗比性格。
他曾在好友的兒子的洗三宴上作詞雲“多謝無功,此事如何着得侬”。
人家生兒子豈容他有功?
如此幽默逗比的蘇轼,若說他在好友的納妾宴上寫詩調侃,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一樹梨花壓海棠”這個鍋還真不是他的,這應該算是他最冤的一次了。
- END -
作者:凱紫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凱哥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