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演藝圈,真是死氣沉沉啊。
每天打開電視,就看到千篇一律的國産劇。
差不多的演員,化着差不多的妝,演着差不多的劇情。
本想找部好劇沉浸一番,然而隻有“拔劍四顧心茫然”。
什麼時候,電視劇變成了如此無聊的東西?演員變成了一個沒滋沒味的行當?
在一個208w們垃圾演技、熱搜霸屏、虛假營銷當道的環境裡。
大家似乎都秉持着「60分及格,61分嫌多」的原則。
可一切不該是這樣的。
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的。
我想起一些仍在堅守演員初心的人。
他們十幾年如一日,過着宛如社畜的生活。
天不亮就起床,素面朝天,揣個保溫杯就去上工。
隻不過,他們的工作場所,是劇院。
這裡是北京人藝。
所有演員心之所向的殿堂。
自1952年創立至今,人藝先後培養出了于是之、英若誠、呂中、濮存昕、宋丹丹、馮遠征等一大批優秀的演員。
許多熟悉的面孔,都來自人藝。
當然更多的,是想考人藝未遂的。
2019年,以門檻高著稱的人藝面向社會招生,在千餘名報考生中選拔出15位。
其中有剛畢業不久的表演系學生,也有在演藝圈摸爬滾打20年的資深演員。
比如《覺醒年代》裡魯迅的扮演者曹磊。
為了能在人藝學習,他們推掉所有個人活動,開始了一場為期一年的學徒之旅。
從排練廳到舞台,這個破繭成蝶的全過程,被拍攝為紀錄片——
《我在人藝學表演》。
好演員是如何煉成的?
從這部紀錄片裡,我們或許可以窺見一二。
技巧
如今演員這個行業有門檻嗎?
提及這個問題,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否”。
畢竟,如今很多國産劇對基本功的要求,可以說為零。
就拿台詞這一點來說。
能用原聲的國産劇,已經是少數。
更多的演員隻要能張嘴就行,其他的主要依靠配音老師貢獻演技。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觀衆不管打開哪個劇,都是邊江、張傑、喬詩語、季冠霖……這些固定卡司在談情說愛。
很多時候她姐都疑惑:能說一口漂亮的台詞,難道不是對一個演員最入門級的要求嗎?
不過,走進人藝,就别想渾水摸魚了。
人藝的第一課,就是基本功。
有多基本?從“八百标兵奔北坡開始”開始。
但看似簡單的“八百标兵奔北坡”的順口溜,想達到人藝的标準,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馮遠征帶學員們練吐字歸音,念着念着,頭發就全被汗打濕了。
每一個字,都需要全神貫注,使用正确的肌肉發力。
一堂課下來,有的學生累到想打嗝,有的嗓子疲憊到話都說不出來。
但這樣的基本功訓練,要持續半年。
不同于影視劇的是,話劇的标準是——
說的台詞,要讓最後一排觀衆都能聽得一清二楚。
為了達到這個标準,學員們每天過着軍訓一樣的生活。
這樣的要求,并不“苛刻”。
這裡每一個稱得上“真正的演員”的人,無一不在恪守這個标準。
馮遠征的《司馬遷》,台詞量巨大。
表演一遍下來,就幾乎要在台上脫水。
演了五場,馮遠征甚至練出了腹肌。
更不用說已故的表演大師朱旭,更是以台詞一絕著稱。
他在話劇《嘩變》中的這段經典獨白,值得載入中國話劇史。
“我這一輩子都還沒見過這麼處心積慮地把謊言捏造似是而非的流言蜚語湊到一塊兒的大雜燴。”
全長7分30秒,1600字,行雲流水,铿锵有力,絲毫不會讓人覺得乏味。
誰能想到,朱旭老先生曾經是個口吃。
人藝出漫畫,給他的那句題詞是:“台上口懸河,台下結巴嗑”。
從口吃到口若懸河,可想而知其中付出多少苦功夫。
但在朱旭看來,這都是演員的分内事:
“你有一點兒不認真,就整個都破壞了,觀衆就不相信你了,所以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放松。
所謂演戲演戲,就是演‘細’啊。”
這句話,建議内娛所有演員銘記于心。
朱旭82歲時重演《嘩變》片段,依然信手拈來
當然,台詞隻是人藝的第一關。
到了排練,更是聲台形表,精益求精。
學員們排演劇目《雷雨》,為他們做指導的是演了30年繁漪的龔麗君老師。
眼神怎麼看、語氣怎麼揚、肢體怎麼擺,每一個細節,龔麗君老師一點一點摳。
别以為這個沒什麼大不了的,一個角色能否成立,很多時候都體現在細節上。
隻說一場戲——
繁漪要環顧家裡的陳設變化。
一開始學員的版本,擡頭環顧四周,似乎沒大問題。
但龔麗君一下子指出錯誤:家具又沒擺在天花闆上,為什麼擡頭看?
隻想着做動作,卻沒有想象出一個具象化的空間,動作就顯得假、顯得空。
“這邊是沙發,這是壁爐,然後條案,上面挂着有畫,這邊是舊紅木的桌子。”
龔麗君一點撥,空蕩蕩的舞台立馬有了實感。
再表演,感覺立馬就對了。
聲台形表都到位了,就是好的表演了嗎?
也不一定。
技巧是表演的筋骨,但光有筋骨還不夠,還需要血肉。
宋丹丹給學員們上課,講述了自己第一次演電視劇《尋找回來的世界》的經曆。
她的角色是個作風不正的小女孩,但為什麼作風不正,劇本裡什麼都沒寫。
于是,她在劇中給自己寫了首歌——
我的心是一條小河,一條無聲的小河,媽媽你看見嗎?我天天在你身旁流過。
我的心是一隻小鳥,一隻無巢的小鳥,媽媽你聽見了嗎?我天天在你耳邊唱歌。
短短幾句歌詞,如同點睛之筆,讓她斬獲了那年的飛天獎。
你看,唯有付出百分之二百的真心,角色才能有血有肉,從劇作中活過來。
付出真心一句話,說出來也是虛的。
關于這點,藍天野給所有學員的建議是:
“不要裝腔作勢,不要弄虛作假”。
做到這點,才真正算是一個合格的演員。
規矩
如今的娛樂圈,似乎有幾條不成文的“規矩”——
一、紅是王道。
隻要你夠紅,老戲骨可以給你作配,即便演技會按在地上摩擦。
二、基本功可以落下。
但是紅毯上精緻到發絲的造型和酒店走廊裡堪比劇照的出發圖不能落下。
人們不再追求更好的表演,隻追求更高的番位。
但是在人藝,一切截然相反。
“甭管你在外頭多風光,回到人藝,你就得給我端個茶缸子拍戲。”
這是人藝的規矩。
學員們來到人藝,第一件要糾正的認知就是:
這裡名氣雖大,但隻培養演員,不培養明星。
「想當明星,别來人藝。」
這裡難道沒有腕兒嗎?
錯。
人藝有的是國民級的大腕。
可是甭管你是在春晚上演了白雲黑土,還是在國民劇裡演了全國中小學生的媽。
回到人藝,你就是人藝演員宋丹丹。
在電視裡,他們可以是安嘉和、宋慈、達康書記,代表作一籮筐,迷妹一大群。
但回到人藝,他們就隻是人藝演員馮遠征、何冰、吳剛。
演技派如胡軍,來到人藝也吃了一番苦頭。
他一開始滿懷雄心壯志,想快點站在舞台中央演戲。
結果現實就是一盆冷水。
主角?休想。
配角?也得再練練。
不管在外面多風光,想在人藝演戲,先從龍套跑起吧!
馮遠征說自己剛來的時候,劇院七點開幕,他盤算着六點來,時間怎麼也夠用了。
結果一來才發現,那些德高望重的老演員們早就在化妝間了,都在安靜地化妝、默戲。
于是自此他也養成了早到的習慣。
但後來卻發現,永遠有前輩比他到得更早。
人藝卧虎藏龍,最不缺“武功高強”的前輩。
在舞台上,他們華山論劍,各顯其能。
下了舞台,一個個都變回了掃地僧。
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演技派,在人藝都不敢自稱會演。
比如何冰。
雖然已經有不少出圈角色的何冰,但談起朱旭前輩的表演,也隻想感歎:“自己也算演戲的嗎?”
他回憶起有天,自己不在劇院,還是濮存昕給他連環Call:
“何冰,你幹什麼呢?趕快回劇院看一眼!朱旭大大在演《屠夫》!教科書級的表演!”
在前輩面前,誰能不變回小粉絲心态呢?
然而朱旭,也從來不自稱會演。
即便已經是殿堂級的表演藝術家,他依然謙遜至極:“我沒什麼訣竅。”
他反倒是感謝人藝的文化氛圍好,讓自己有了不竭的動力。
“我是從老人藝那麼一個人人自覺讀書、自強用功的環境中走過來的。”
在這裡,對表演的虔誠之心,如同血脈代代相傳。
品格
人藝排練廳的牆上寫了四個大字:戲比天大。
這四個字出自戲劇大師、北京人藝首任院長曹禺。
也是人藝精神的最佳寫照。
它要求演員們對藝術永遠懷敬畏之心,在藝術上精益求精。
它告訴我們,在這個流量造星、資本逐利的時代,依然有這樣一群人,在堅守着演員的品格。
這太難得了。
紀錄片裡,馮遠征告訴學員們:
“隻有在謝幕的那一瞬間,你才明白演員的意義。”
彼時,他剛演完一場《全家福》。
這部話劇已經演了15年,但他把每一次演出都當成第一次。
台下掌聲雷動,馮遠征說那種感覺,就是很幸福。
那個時刻是動人的。
《我在人藝學表演》中,還有許許多多個這樣的時刻。
紀錄片拍攝時,藍天野老爺子還在世。
雖然已經92歲高齡,但老爺子依然經常到排練廳,給學員們開會,指導排練,有時甚至待到半夜。
龔麗君說,演了30年《雷雨》,其實每一次都無比累,因為每一次都要付出真心。
不付出真心的表演,是虛假的。
濮存昕為學員再排《雷雨》,講着講着戲,突然落淚,因為感同身受到了那份悲慘。
這才叫真正的,與角色共情。
在這裡,每個人對待表演,都無比真誠,無比炙熱。
在他們身上,我們總能找到一種純粹。
關于表演,關于舞台,關于熱愛。
在短視頻時代的今天,我們遠沒有像人藝誕生那天,那麼需要話劇。
有時我也在想,人人都沉浸在低成本的娛樂方式中,這樣的匠人之心,還有多大的意義。
可在看完這部紀錄片後,這個問題有了答案。
即便在人們注意力隻能停留3秒的今天,我們仍然需要一個地方。
在那裡,一切努力都能化為直觀的進步;
在那裡,一切演員都在為戲劇本身服務;
在那裡,我們可以放心大膽地沉入故事裡,跟演員們一起做兩個小時的夢。
說到底,表演,不就是在造夢嗎?
在那個四四方方的舞台上,去構築一個既屬于此時此刻,又屬于彼時彼刻的夢。
它可以是《雷雨》《茶館》《北街南院》;
也可以是《嘩變》《推銷員之死》《芭巴拉少校》。
它承載了一代代文藝工作者的筆耕不辍,一代代人藝演員的精業笃行。
還有一個時刻無比動人,就留在最後分享給大家。
紀錄片中,李偉建老師為學員們播放了一段錄像,來自人藝的奠基人們。
他們聲音洪亮,表演着街邊的各種叫賣聲。
麻花,燒餅。
賣報嘞,看看文彙報大公報嘞。
舊破爛衣裳我買,有破銅爛鐵我買。
賣大小,賣小金魚嘞。
冰激淩來雪花酪,好吃多給拉拉主道,叫你喝來你就喝,冰糖玫瑰往裡頭隔。
一人一句,就勾勒出一個聲色繁華的北京城。
那些早已消逝的煙火氣,在聲聲叫賣中,又仿佛活了過來。
這是關于北京城的夢,它很渺小,卻值得被記住。
我想,這大概就是這份匠心存在的意義。
所有人用十年磨一劍。
換來大幕拉開,舞台上一個又一個煙火升騰的,繁華一夢。
點個「在看」,為所有還在這方舞台上,揮灑真心的人。 她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