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一個漢字“跨”,跨是現代漢語常用字,需要加強記憶。其詳情如下:
跨。讀音有四個:
(一)kuà。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跨,渡也。從足,誇聲。”形聲字。本義是越過。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謂大(就是拉大)其兩股間(就是兩腿之間的距離)以有所越也。”其實,這個誇,聲中有義,因為誇字的有大,過度的意義。
(跨門檻)
《洪武正韻·祃韻》:“跨,越也,足過也。”比如《左傳·昭公十三年》:“康王跨之。”杜預注:“跨,過其上也。”大意是:康王一,兩腳跨在玉璧上。又比如《荀子·儒效》:“故外阖不閉,跨天下而無蕲(qí,通“圻”,邊界)。”楊倞注稱:“跨,越也。”意思是:家家不必關閉大門,走遍天下也沒有什麼邊界。
現代漢語跨也多用本義,比如魯迅《祝福》:“你到土地廟裡去捐一條門檻,當作你的替身,給千人踏,萬人跨,贖了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祝福》劇照)
本義之外,跨還有很多用法,比如:
(1)越過時間、地區或行業之間的界限。比如,跨年度、跨行業、跨專業。比如蘇轼《濠州七絕·彭祖廟》:“跨曆商周看盛衰,欲将齒發鬥蛇龜。”
(2)超出;勝過。比如杜甫《戲為六絕句》之四:“才力應難跨數公,凡今誰是出群雄?”是說王、楊、盧、駱的才力現在很少有人能夠勝過。魯迅《五論“文人相輕”——明術》:“一面把不利于自己的批評,統統謂之‘漫罵’,一面又竭力宣揚自己的好處,準備跨過别人。”
(3)邁步,擡腳向前或向旁邊移動。這實際就是本義的延伸。魯迅《藥》:“天氣比屋子裡冷得多了,老栓倒覺爽快,仿佛一旦變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給人生命的本領似的,跨步格外高遠。”
(大跨步)
(4)占據;占有。《莊子·秋水》:“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大意是說:況且我獨自占據着這一窪之水,享受着這破井之樂,這也算是夠美的了。井底之蛙占據了井裡的一窪之水。
(5)兼有;及于兩個方面。比如《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同時兼有荊州和益州。這是諸葛亮給蜀國規劃的戰略計劃,在三國鼎立之前,蜀曾同時占據荊州與益州,後來失去了荊州之地。
(三國鼎立時期的荊、益二州)
(6)騎。《篇海類編·身體類·足部》:“跨,騎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绔白虎,被豳文,跨野馬。”司馬貞《史記索隐》稱:“跨,乘之也。”穿着有白虎圖案的褲子,穿着有斑紋的上衣,騎着野馬。
(7)橫架其上。比如《徐霞客遊記·粵西遊記一》:“二水合而西南,則又觀音橋跨之。”《中國石拱橋·趙州橋》:“這麼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隻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
(趙州橋)
(8)把物件挂在手腕、肩頭、腰間或脖頸上。比如《水浒全傳》第四十五回:“石秀提了包裹,跨了解腕尖刀,來辭潘公。”也指附在旁邊,比如“跨院”,就是指正院兩旁的院子。
(天津靜園的跨院)
(9)同“胯”。兩股之間。比如《漢書·韓信傳》:“衆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跨’下。’”顔師古注稱:“跨下,兩股之間也。”大意是:如果不怕死,就拿刀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鑽過去。這是韓信受胯下之辱的那一段曆史,最早的胯,寫作跨。清代畢沅在《經典文字辨證書》卷二裡說:“胯,正;跨,俗。”古時,“跨”是“胯”的俗字。
(影視劇裡的韓信受胯下之辱)
(二)kù。這個讀音出自《廣韻》。踞。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具體意義到後面“踞”字時再講。
(三)kuā。讀音出自《廣韻》。兩個用法:
(1)坐。《廣韻·麻韻》:“跨,吳人雲坐。”《集韻·麻韻》:“跨,吳人謂大坐曰跨。”顯然,這是方言用法。
(2)通“誇”。誇獎;贊譽。這是假借用法。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跨,假借為誇。”
(四)kuǎ。這個讀音出自《廣韻》。腰胯。顯然,這是口頭語言的讀音。這個用法實際應當涵蓋在第一個讀音裡。
跨的小篆寫法如圖:
(跨的小篆寫法)
你看,實際上,“誇”的字形中,上面的大,實際上就是人張開雙腿的樣子。也有象形的因素。
(【說文解字】這335,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