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接手了一個蝦塘,邀請我們全家去捕蝦。剛好也長點見識,欣然前往。
傍晚時分,太陽西下,暑氣漸消。到了沿浦鎮嶺尾村時,發現這裡面貌煥然一新。新建的沿浦灣海岸公園,成為一道靓麗的風景線。利用防洪堤,修建而成塑膠健身步行道,紅藍相間,格外惹眼。
我們行駛在防洪堤内側的水泥公路上,海風撲面而來,呼嘯而過,甚是惬意。一方方蝦塘,面積約在30畝左右,在海風的吹拂下,映着夕陽,波光粼粼,蔚為壯觀。
下車穿過一條窄窄的塘堤,通過一條木闆搭建的簡易小橋,便到了小妹家的蝦塘。這是一個占地25畝左右的海塘,飼養着對蝦、黑蝦。
用竹子和木闆搭建的簡易平台,上面架設一個蝦罾,這個捕蝦裝置構造非常巧妙。由四根長五米多的竹子構成一個正方形框架,下面系着一張四米多的細網,構成一個捕捉裝置。驅動設備由四根竹子兩兩一組,兩根竹子一頭系在捕捉設置的上端的連接處,另兩根頂端交叉連接,往岸上延伸,作為動力臂。整個驅動裝置成一個“V”字形,上端用手指粗細的尼龍繩相連,下端穿在棧道上的鋼管上,作為一個支點。根據杠杆原理,隻要用力按下動力臂,通過尼龍繩的傳遞作用,整個捕捉裝置就被擡高,網兜就會脫離水面。
根據小妹的示範,妻子迫不及待地試了一下,果然沒用多大的力氣,就提起了這張看似笨重的大網。用一個鐵勾挂住動力臂,整個蝦罾就懸在空中,受到驚吓的對蝦,在網裡拼命地跳躍着。騰出手來的妻子,拿起抄網,把個頭較大的對蝦,盡囊其中,然後再倒入棧道另一側的大網兜中。我不解:“這作何用?”妹妹告訴我:“我們是把個頭大的對蝦捕捉上來,臨時放到這裡,次日再把網提起,用抄網把對蝦撈上來,就方便多了,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了。”
捕捉幾次,大蝦不多。妹妹告訴我們,蝦苗飼養的時間太短,可能還得等上一段時間。
為了讓我們開開眼界,妹夫用竹篙撐着一葉“扁舟”,其實是用鋁合金和泡沫塑料拼接而成的一個簡易裝置,據說是廢舊雷達的外殼,帶着兩張地籠網。隻見他輕輕一撐,“扁舟”就應聲而行,選一個合适地方,把竹篙往泥裡一插,扁舟便停止不動。輕輕放下一張地籠,旁邊插上一根竹竿,把地籠口系在上面。駕舟另尋他處,操作同前。
然後就是耐心等待!反正閑着無聊,我們正好到灘塗玩一會兒。恰好退潮時刻。一片灘塗,如同一片荒漠,在盡頭處才看到一線海水,與山緊緊相接。縱橫交錯的灘塗上,盡是海邊人用泥馬讨海時,留下的印記,如同一幅古樸的山水畫卷。遠處的竹竿,便是人們種植的紫菜行了。這裡的紫菜品質上乘,是漁民們發家緻富的搖錢樹,也是人們的希望所在。
天色不早了,堤壩的台階旁,擺滿了清洗幹淨的泥馬。突發沖動,躍躍欲試,“我為泥狂”一回,但理智讓我冷靜下來,怕弄髒了衣服,隻好作罷!
地上、石頭堆旁,盡是招潮蟹,肆無忌憚,橫行霸道,目中無人。待我們伸手靠近時,卻倏忽一下,從手邊溜過。看着那招潮蟹揮動着的螯,有所顧忌,不敢撐開雙手掌直接去捂。等我們既要保全自己,又要采取圍攻之勢,它們卻早已穿過空隙,跑到布滿雀嘴、牡蛎的礁石旁,閑庭信步。看着如同荊棘般的礁石,我們隻能望而卻步。
華燈初上,這條濱海健身步道,散步的人開始多了起來,三五成群,扶老攜幼。面朝大海,悠閑地吹着涼爽的海風,一天勞作的疲勞,随風而逝。據了解,這裡即将建成綠能小鎮,屆時,這裡的各項配套設施建設也将更上一個台階。風景這邊獨好,我們期待着。
時間過了差不多了,我們回到蝦塘,小妹告訴我們捕蝦技巧,把電筒燈光照射到蝦罾上,可以吸引更多的對蝦。可能是我們過于心急,對蝦還沒長大呢!試過幾網,仍是小蝦居多,我們不予理睬,讓小蝦繼續去“撒歡”。
期待妹夫的戰果,兩個地籠,如出一轍,大蝦仍然不多!
“由于種種原因,今天對蝦數量減少,與往年相差很大。以前一網蝦罾上來,就可以聽到大蝦跳躍的聲音,铿锵有力,那感覺實在很好。因為我們用小雜魚之類的‘貨子’來喂養對蝦,肉質更筋道更有嚼勁,銷量很好。今年我父親年齡大了,讓我們接手,不知今年究竟會如何?”妹夫有點擔憂道。
用抄網從旁邊的網兜裡撈上親自捕捉來的大對蝦,裝上塑料袋子,我們滿載而歸。清洗幹淨,加鹽加水,大火燒開,不需任何調料,起鍋即可。
蝦之鮮,海之韻。大快朵頤一番,餘味無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