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礁海蝽正在捕食海寬肩蝽。(中山大學昆蟲學博士後陳華燕提供)
海南日報海口10月11日訊(記者計思佳)10月3日,一篇名為《海蝽科在中國的首次記錄及新種羚羊礁海蝽的描述》的論文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權威期刊《ZOOTAXA》上發表。該論文是中山大學科考隊的研究成果。文章指出,該科考隊在我國西沙群島羚羊礁發現一種海蝽科昆蟲世界新物種,并根據其分布地點将其命名為羚羊礁海蝽。這是海蝽科昆蟲在我國首次被發現,為中國昆蟲新記錄科。
2018年至2019年,中山大學南海研究院組織了數次南海科學考察活動,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謝強在随隊赴西沙群島考察期間采集了多種海生昆蟲樣本。“全世界已知昆蟲物種約100萬種,其中嚴格海生(僅在海洋中生活)的種類隻有100餘種,而體型嬌小、遊弋在珊瑚礁周圍的海蝽科昆蟲又是最引人入勝、同時最缺乏了解的類群。”謝強介紹,海蝽科昆蟲早在我國鄰近海域被發現,因此曾有學者指出其在中國分布的可能性,所以考察過程中他非常留意這類昆蟲的蹤迹。
2018年7月,謝強就在西沙群島羚羊礁發現了海蝽科昆蟲。“此類海蝽科昆蟲的體長隻有3毫米至4毫米,生活在海洋表面,有時躲藏在珊瑚石的細小孔洞中,靠捕食小型節肢動物為生。”謝強告訴記者,由于此類昆蟲的運動非常迅速,捕捉難度很大,第一次他僅在礁石上采集到十幾頭昆蟲标本。
2019年5月,謝強再次登島,在羚羊礁采集到更多此類昆蟲的标本。由于第二次采集到的标本質量非常高,後經謝強課題組對标本進行解剖、研究,發現此類昆蟲同已發現的海蝽科昆蟲具有顯著的個體差異,主要表現在前足、後胸腹闆上,是海蝽科昆蟲新種。此次發現,意味着世界海蝽科昆蟲種類從12種增加至13種。
對于為何以羚羊礁的名稱為新物種命名,謝強解釋說,他第二次登上西沙群島時,在永樂環礁進行了廣泛的考察,但在羚羊礁之外的島礁上都沒有發現這種昆蟲成種群規模的分布,因此可基本認定羚羊礁是它們的主要分布地。同時,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以南海單一島礁的名稱為動物新物種命名,對于維護國家南海權益具有特殊意義。
此外,考察活動中,中山大學科考隊成員、昆蟲學博士後陳華燕還拍攝到了羚羊礁海蝽捕食海寬肩蝽的照片,首次為海蝽科昆蟲的食性提供了影像記錄。
謝強認為,海生昆蟲對于海洋環境具有特殊的适應機制,羚羊礁海蝽的發現為中國在未來開展相關的海洋生物學、進化生物學、行為學等方面的研究開辟了廣闊空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