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蟄”字,繁體字為“蟄”,《說文解字》解釋為“臧也。凡蟲之伏爲蟄。”“驚蟄”的意思就是驚醒蟄居的昆蟲。
在公曆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天氣回暖,春雷始鳴,蟄蟲驚而出走,所以将這一節氣命名為“驚蟄”。
“驚蟄”節氣最早見于《儀禮·夏小正》“正月啟蟄”,“啟”為出發、起程之意,到了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劉啟時,為了避諱,就将“啟”字改為意思相近的“驚”字,據說日本至今仍然使用“啟蟄”這一名稱。
驚蟄三候,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鸠。“桃始華”是指桃花是月始開,山野盡是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倉庚鳴”就是黃鹂鳴,“倉庚”之名源自其鳥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處處可見莺兒啼、燕兒舞、蝶兒忙;“鷹化為鸠”是指鷹變化為鸠,鷹指鸷鳥,鸠指布谷,因感春時氣候而變化。
“驚蟄”這一天,在我國中南部地區一般都會打雷,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春天來得早,在“雨水”節氣時已經開始打雷了,但長江流域以及中原地區此時方有春雷,而華北東北西北還要等到“清明”才打雷。
“春雷響,萬物長”,雨水漸多,春耕開始,而乍寒乍暖時候,最難将息,可取“驚蟄吃梨”防百病,且記“春捂”不急脫衣。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