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中華國富民強,各項科技更是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方式,尤其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偌大的地球仿佛真的成了“村”,一塊小小的屏幕就能領略世界各地的風采。
得益于信息的快速傳播,“地球村”再無秘密,各種奇人異事紛紛曝光在衆人面前;當今,無論當事人是否願意,但凡有亮點就會被成千上萬,甚至幾十萬,上百萬人“圍觀”。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就比如“犀利哥”,他之後又出現了不少“流浪大師”;其中有一位“因字而紅”,他寫在破紙闆上的九個字,竟然被估價超10萬,還有人“2萬求一字”。
這人名叫“沈巍”,如果沒有網絡,或許他就是一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拾荒人。
這樣的人,按理說要麼身體有疾,要麼沒什麼文化,但“沈巍”不一樣,他愛讀書好寫字;尤其“沈巍”的字,加之不俗的談吐,傳與網絡後迅速引起“圍觀”。
這樣“優秀”的人,怎麼會淪落到拾荒的地步呢?思維豐富的人開始杜撰“沈巍”的身世,難道他出身名門,後因家道中落而無奈流浪?
又或是“沈巍”知識太淵博,以至于忽然頓悟,從此看破紅塵,效仿濟公遊戲人間?
說到底,這些都是不明真相者的瞎猜,真實的“沈巍”沒那麼傳奇;其祖籍上海,出生于轟轟烈烈的大運動時期(1967年),刨去出生年代,“沈巍”就是個普通人家的孩子。
非要說點“特殊”的,那就是沈巍的父親了,幾乎包辦、計劃了孩子的一生,也包括志向和興趣。
沈巍從小對美術和曆史很有興趣,但在那個年代,“美術”是啥?“曆史”就更不允許提及了。
父親為了兒子的前途,硬是扼殺了“沈巍”的興趣,隻讓他攻讀課本;“沈巍”不敢違抗,表面上勤于功課,背地裡卻在撿垃圾,目的是換錢買書。
那個時代,窮人家的孩子撿些垃圾很正常,但“買雜書”就不行了;“沈巍”卻背其道而行,他不僅“買雜書”,還特别享受撿垃圾的時光,因為那時候不會被父親騷擾。
父親忍不了兒子“撿垃圾”,一怒之下将沈巍趕至外婆家,自以為“眼不見心不煩”;除了愛讀書,“沈巍”其實挺乖的,即便到了姥姥家,他依然按照父親的期望進行着自己的人生。
簡單來說,以後的“沈巍”如父親所願,考了大學,畢業後做了一名公務員;這在當時屬于受人尊敬的“鐵飯碗”,但“沈巍”不喜歡。
做了公務員以後,“沈巍”撿垃圾的習慣不改,試想,一個穿着西裝在街頭巷尾翻垃圾桶的“怪人”,将會引出多少閑言碎語。
也曾有人勸解“沈巍”,可他對垃圾有着另一種理解“垃圾不髒,隻是呆錯了地方,我給它們換地方,還能換錢,沒啥問題呀?”
這話本身沒有錯,但“沈巍”身上的衣服不允許他撿垃圾,以至于所有人都覺得他腦子出了問題。
後面的事就不細說了,沈巍被家人出于“關愛”地送進了精神病院治療,一個正常人被送進精神病院,結果會是啥?
出院後,“沈巍”就與家人斷絕聯系,從此真正過上了撿垃圾為生的日子;起初,沈巍還能租房子住,但他撿垃圾換的錢大多買了書,交不起房租後開始流浪街頭。
在别人眼中,“沈巍”是落魄狼狽的;但在“沈巍”看來,流浪生活使他快樂。
和其他拾荒者不同,“沈巍”不以撿垃圾苟活,而是有錢了就買書學習,并且堅持練習用毛筆寫字;“沈巍”明白,寫毛筆字能修習心境,或許他自己都沒想到,長時間的練習,他的毛筆字已經“非常好看”了。
也是機緣巧合,“沈巍”整日在街頭流浪,少不了與人交流,他的不俗談吐以及“毛筆字”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終于有人将“沈巍”以及他的“毛筆字”傳上網絡,很快引來了更多人的關注;就比如沈巍曾寫在廢紙闆上的9個字,居然被人估價超10萬,還有人“2萬求一字”。
乍一看,這就是“起哄”,沈巍是流落街頭的無業遊民,他寫的字怎麼可能值10萬呢?至于“2萬求一字”更是荒唐至極。
話雖如此,起哄也好,炒作也罷,至少從側面說明沈巍的毛筆字确實“好看”;請注意,前面都是以“字”、“好看”冠名,可不敢濫用“書法”稱謂,因為專家不同意。
沈巍的“意外走紅”影響不小,以至于連書法界的專家都發聲了。
大抵評價是:沈巍的字雖然“好看”,但太過随意,不成章法,因此難稱“書法”;引起轟動效果,不過是刻意炒作,真正懂書法的人不會收藏沈巍的“毛筆字”。
這不僅讓人想起一則曆史故事,年僅18歲的北宋才子“王希孟”,他也曾轟動一時,還畫出了千古名作“千裡江山圖”。
這幅畫被送到皇帝面前,一旁的蔡京開口了,評價其為“有可取之處”。
曆史上的“蔡京”是著名書法家,自然是北宋時期的專家了,他的一句“有可取之處”與如今專家的“雖然好看”,言語間頗有幾分相似。
“書法”究竟該怎麼定義,如何鑒賞,這水就深了;沈巍的字是不是“書法”,這個暫無定論。
但可以确定的是,如今的沈巍開始做網絡直播,并宣稱“書法家、國學家、網紅們,我要搶你們的飯碗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