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選區?
選區,顧名思義就是被選定的區域。
選區用來做什麼?
有時候做選區是去除背景,比如:摳圖就是把需要的部分做選區删除不需要的部分;
作圖的過程中難免圖層會很多,做選區可以進行局部的修飾、繪畫、調色之類的操作,就會方便很多了。
選區可大緻分為兩種:規則選區和不規則選區。
規則選區就像矩形選區、正方形選區、橢圓選區、正圓選區,就是可以被形狀定義的選區。
還有一些沒有特定形狀的選區,就是不規則的選區。
不規則選區的繪制可以通過套索工具繪制的選區,或者鋼筆工具繪制路徑轉化為選區,亦或者是快速選擇工具根據畫筆拖動塗抹而成的選區,又或者是通過容差控制選擇範圍的魔棒工具,又或者是通過色彩容差控制的色彩範圍。
矩形選框工具,可以随意在畫布或圖像中繪制;按shift可以繪制正方形選區;先按shift+alt不松手,然後鼠标同時繪制,可以看到選區繪制從中心向四周的正方形選區。同理,橢圓選框工具亦是如此。
繪制的時候注意下頂部的屬性欄有幾個選區的屬性:新選區、添加選區、從選區減去、與選區交叉。
新選區:就是随意繪制的新的選區,見下圖:
添加選區:就是在原來選區的基礎上再繪制的選區進行相加,一定要先選擇“添加選區的屬性”,見下圖:
選區在之前選區的基礎上添加的選區,結果如下:
或者另一種方法:選擇的第一個新選區的屬性繪制選區,然後按shift不松手再繪制一個選區,會看到一個加号“ ”的樣子,就會自動的添加選區,可以試試或許會更好的理解。
從選區減去:在原有選區的基礎上進行選區的減去,頂部屬性要選擇“從選區減去”,見下圖:
從選區減去的結果見下圖:
或者另一種方法:選擇第一個新選區的屬性,繪制選區,然後按alt會看到一個減号“-”的樣子,結果就是減去的效果。
羽化值可以自己輸入數字,繪制選區多嘗試羽化填充。
消除鋸齒就是勾選以後相對的來說邊緣會更平滑一些,左邊的沒有勾選“消除鋸齒”,右邊的勾選了,放大之後可以見左邊的邊緣鋸齒比較嚴重一些,見下圖:
樣式中有:固定比例和固定大小。固定比例可以1:1,也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固定大小可以輸入寬高的像素,可以多嘗試,這裡不再多說。
與選區交叉:其實就是兩個選區相交,保留公共部分的選區,選擇第四個“與選區交叉”的屬性,見下圖:
兩個選區相交保留公共選區,見下圖:
或者另一種方法,選擇第一種屬性,然後快捷鍵alt+shift再次繪制第二個選區,相交得到公共選區的部分。
套索工具可以随意繪制,就是一筆繪制的的選區,就像一筆畫;
多邊形套索工具繪制的時候,用鼠标在畫面中一筆筆點擊進行繪制,然後雙擊結束繪制;
磁性套索工具就是像磁鐵一樣随着鼠标的移動自動依附物體的邊緣進行繪制的選區:
上面的屬性寫的也是很清楚,可以自己嘗試,要注意使用磁性套索工具的時候鼠标一定要跟着物體的邊緣走,因為磁性套索工具繪制選區是根據鼠标的走向繪制的,稍微不注意可能就跑偏了。
快速選擇工具可以通過畫筆的拖動塗抹進行選區的繪制,中括号鍵可以調節筆刷的大小。
快速選擇工具頂部屬性欄也有新選區、添加到選區、從選區中減去三種模式,和上面的選區加減是相同的道理,可以自救試試看效果。
有時候需要配合調整邊緣做選區會更細緻一些,這裡不多說明。
魔棒工具通過容差的調整和選區4種模式的配合可以控制選區的大小,更可以配合調整邊緣做選區調整,這裡不多說。
鋼筆工具的使用這裡不多講,主要通過鋼筆繪制路徑,然後ctrl+enter轉化為選區。
之前關于圖層蒙版中曾講到關于快速蒙版,是根據畫筆的塗抹區域繪制的選區。
快捷鍵Q進入快速蒙版模式,用畫筆塗抹需要的部分,在此Q推出快速蒙版,塗抹的選區就出現了,如下:
色彩範圍,就是字面的意思,通過圖像中色彩的容差進行選區的選擇,篇幅有限這裡不多說,可以先了解。
選擇菜單下可以找到色彩範圍,一些基本設置如下:
可以适當調整容差,進而對圖像整體的色彩範圍進行選區的選擇。
當使用選框工具的時候,頂部屬性欄必須是“新選區”,鼠标放進去選區内就會出現一個白色的箭頭,右下角有個方形的虛線框,此時可以随意移動選區;
但若使用選擇工具,此時鼠标放進去選區内則是一個黑色的箭頭,右下角帶一個剪刀的形狀,就相當于把這一部分選區給剪下來進行移動,所以剛剛移動過的地方會自動填充背景顔色。
若選區适當微調可以使用方向鍵,稍微移動就好。
繪制選區的時候也是可以一邊移動,一邊繼續繪制的,比如:想畫個橢圓套着圖像中的橢圓
可以先繪制一個橢圓,鼠标左鍵一定不要松手,然後按住空格鍵可以一邊移動選區,然後再根據形狀進行選區的調整繪制,可以試試看。
羽化就是讓選區變得更柔和一些,就像畫畫一樣過渡更自然,邊緣或許一定程度上會更加融入周圍的環境。
選區的羽化填充有2種方法:
1、先繪制選區,然後選擇菜單下找到修改的命令,其後面的選項中有“羽化”命令,後面寫着shift+F6,這個就是快捷鍵,熟悉了之後可以直接用快捷鍵進行羽化适當參數的設置。
以後用的多了就會根據需要進行設置,這個參數值不是死的,可以靈活一些,自己可以嘗試不同的參數值設置填充。
這裡糖糖随便設置了一個參數值30,然後下面是羽化後的選區樣子:
然後新建圖層,填充顔色就好,如下:
填充以後發現選區還在,此時可以用“選擇”菜單下找到“取消選擇”,後面寫着ctrl+D就是取消選區了,以後用熟了之後直接快捷鍵取消選區就好。
2、第二種繪制選區羽化的方法:繪制選區前看下頂部屬性欄有個“羽化:x像素”,可以先設置羽化參數,我們不妨随便設置一個數值,當你繪制選區的時候發現選區開始自動成羽化後的選區樣子。
然後新建圖層填充顔色就好,最後ctrl+D取消選區。
這兩種方法大緻可以總結為:
第一個是屬于:先繪制選區,再設置羽化參數進行填充;
第二個是屬于:先設置羽化參數,然後繪制選區進行填充。
糖糖一般比較習慣用第一種方法,這兩種方法都可以用,不同的人不同的習慣。
注意:有時你繪制了選區進行羽化發現會彈出一個警告:任何像素都不大于50%的選擇,選區邊将不可見。下面我就繪制了一個小的選區,見圖片左上角,因為太小不知道能不能看清,具體如下:
看看上面正常的情況做了羽化選區還是可以看到的,而這裡說選區邊不可見,主要原因是選區太小而羽化值設置的太大造成的,隻是選區邊看不到但是還是可以填充的,具體如下:
有沒有看到那一點熒光色,與上面的比較不是特别明顯罷了,因為選區小、羽化值大所以看起來不明顯,但效果還是有的。
選區的存儲、載入與變換有些時候鋼筆繪制的路徑比較複雜,轉為選區後不想讓它消失,下面以橢圓簡單為例,選區狀态下右鍵單擊選擇“存儲選區”,見下圖:
會顯示一個對話框,文檔就是該文件的名稱,因為這裡糖糖沒有命名所以不是很一目了然,所以這裡就可以看到文件命名的好處了,這個選區會存儲到通道裡,也可以為這個選區命名,這裡糖糖命名為“橢圓”,見下圖:
通道中原本隻有紅/綠/藍/RGB複合通道四個通道,因為存儲到選區便使得這裡新建一個選區,就是剛才糖糖存儲到那個橢圓選區,見下圖:
回到圖層面闆,如果想調出剛剛存儲到選區,選擇菜單下有個“載入選區”,見下圖:
然後就會出現“載入選區”的對話框,如下:
确定後我們又可以看到剛才存儲的選區了,如下:
或者也可以在通道中,按ctrl鍵同時單擊新建的通道也是可以将選區載入的。
比如:糖糖寫了幾個字,如果不想要文字圖層,隻要文字選區,
我們就可以按ctrl同時單擊文字圖層,就會将文字載入選區,因此文字圖層就可以看到我們剛剛載入的選區。
我們還以剛才糖糖寫的幾個字為例,講解變換選區,選擇菜單下有個“變換選區”,見下圖:
這樣子看起來就像ctrl T的自由變換,不錯,變換選區大體上跟自由變換很像,右鍵看下都有什麼命令,如下:
右鍵命令适當調整選區後,新建圖層,填充顔色,如下:
變換選區字面意思,變換的隻是選區,與原圖層的圖像無關。
如果新建圖層繪制選區,此時你若選擇ctrl T會提示“無法變換所選像素,因為所選區域是空的”,見下圖:
而此時變換選區就可以繼續右鍵執行變換命令,見下圖:
選區的修改命令包括:邊界、平滑、擴展、收縮、羽化。
這裡先繪制一個選區,然後填充顔色,接下來的幾個修改命令更方便了解。
邊界效果:選擇菜單下修改命令中選擇“邊界”,如下:
這裡糖糖數值随意設置了一個4,效果見下圖,以開始繪制的選區作為參照物,可以清晰的看到選區分别向内收縮了2個像素和向外邊界擴展了2個像素,邊界命令一共設置了4個像素,相信大家應該明白了,糖糖放大了圖,如下:
平滑:還以原來的選區作為參照物,平滑設置4個像素後,選區如下,四個角變成圓角了,4個角看起來更平滑了。
擴展:還依舊設置擴展4個像素,與原來的選區作對比,向外擴展了4個像素,如下:
填充以後效果更明顯,如下:
收縮:依舊收縮4個像素,與原來的選區做筆記,明顯向内收縮了4個像素,填充顔色後更明顯,如下:
羽化命令上面已經講解,這裡不再多說。
選框工具組、套索工具組、快速選擇工具、魔棒工具都可以配合調整邊緣做選區,以後做摳圖處理做的多了,自然這些都會更明白一些~
一個選區的介紹也能寫3700多字,糖糖也是夠啰嗦的了(手動捂臉),碼字不易,整理更辛苦,隻要大家能認可,心裡便是美滋滋的~
若有不對的地方,請批評、指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