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漢旗發現的元代金銀器窖藏邵國田 敖漢旗博物館
最近幾年來,在内蒙古敖漢旗陸續發現的幾批元代窖藏中,有 6 處埋藏的是金銀器,有的已經整理待刊,還有5個地點的窖藏材料,現報告如下。一、盛家窩鋪窖藏新窩鋪鄉盛家窩鋪村,位于敖漢旗政府所在地新惠之東北約60餘公裡、孟克河之南岸約4公裡處。1983年在村之北側的遺址上發現窖藏一處。出土銀制裝飾品和銀器 8 件(套)。現将部分材料分述如下。
圖一
镯 3件。均為聯珠式。Cs:5,兩端刻二龍戲珠紋。最大徑 7.2 厘米(圖一,4)。Cs:9.Cs:10,兩件相同為一付,最大徑5.5厘米(圖一,2)。帶具1套。帶扣為凹角方形,錘錾而成雙勾邊框,正中凸出一人形鷹。下邊一蛇,兩側錘錾出對稱的靈芝仙草,一側為一圓孔,左右各焊接一長一短兩豎鼻。人形鷹蹲于其上。人形鷹裸體紋身,雙手合于另一側焊接三小橫鼻.方形帶頭前卷,中一長腦前,高乳圓腹,喙與鼻連,頭戴寬羽冠,額前條孔扣于三橫鼻上,并豎穿一折回一端卷曲飄一勾雲狀绶帶。長5.9.寬 5.4、高2.3厘米的銀條,尾端為一高一低的豎鼻(圖一,5)。(圖一,3).背焊銀背闆,出土時已分離。背闆帶飾 1件。CS:11,長條形雙勾卷雲邊框正中錘錾出對稱的仙草紋,背闆一小孔,焊接豎鼻。長4.5、寬1.6、鼻高1.5厘米(圖一,1)。素面盤2件。一大一小形制相同。Cs:14為大盤”平沿卷唇。直徑17.2、高1厘米。
圖二盛家窩鋪窖藏銀器 1.龍紋盤 2.杯
龍紋盤1件。原已殘缺小半。CS:13,平沿卷唇,沿面刻小團花邊;盤内底刻團龍,間填刻祥雲。龍為四爪。直徑8.3底徑6、高3.4.厘米(圖二,1)杯 1件。卷沿,沿下錾刻卷草紋,碗内底錾刻枝繁葉茂的牡丹花。柄為焊接、刻靈芝仙草。口徑7.3、底徑3.6、高3.5、柄高3.5、寬1.9、厚1厘米(圖二,2)。
二、五十家子城址發現的銀器瑪尼罕鄉五十家子位于新惠之北約20公裡的孟克河左岸平灘地上。村西側為一古代城址。1974年平整城内土地,将元代的建築群全部破壞,發現了一處金銀器窖藏現将其中的一部分介紹如下:銀牌飾 1件。方菱形,錘錾出四瓣花形的荷葉,中心另加一镂空錾刻螃蟹一隻。對角長6厘米(圖三,1)。
圖三
銀碗 2件。一大一小。MW:4,為小碗,圜底直壁,外圓唇,口沿有兩道凸弦紋。口徑14.2、底徑7.2、高5.8厘米(圖三,2)。另1件為素面碗。銀項圈 3件。式同。圓莖兩端卷,正中飾一長段細弦紋,兩側各飾兩段短段細弦紋。MWa14,直徑14.5厘米(圖三,5)。銀環 1件。由内側向外刻細槽。直徑2.9厘米(圖三,3)。銀镯 2件。寬條式。MW 6,兩端略寬呈圓弧形。最大徑6.7厘米(圖三,4),另一件兩端各穿一孔。
圖四“至大元寶”金币
圖五三家窖藏銅玉壺春瓶
圖六三家辔藏金頭飾 1.钗 2.簪花 3.簪
同出的有“至大元寶”金币 1 枚,為金箔模壓制成。直徑2.1、肉寬 0.8厘米,重1.4克(圖四)。三、三家窖藏南塔鄉三家村位于新惠之東約30公裡。1984年,發現金銀器窖藏一處。出土時裝在一件銅玉壺春瓶裡。現介紹如下:玉壺春瓶 1件。NS:1自口沿至腹部共劃五組旋線紋,腹部一組為兩道,其餘為三道,頸部突起一弦棱。口徑7、足徑7.7、高26.9厘米(圖五)。
荔枝紋金钗 1件。NS:2,錘錾镂空而成。中間為荔果,上開花一朵,下開花兩朵,間以花葉、花蕾填補。長17.9、上端長7.2、最寬2.3厘米(圖六,1)。椰樹紋金簪 1件。NS:3,扁柄為樹幹,簪花為樹冠,簪柄插入簪花之背,上端卷。樹冠中結出兩個對稱的椰果,間以椰葉纏繞,下側開花一朵。長14、6、簪花長3.1,寬2.5厘米(圖六,3)。石榴樹紋金簪花 1件。MS:4,橢圓形樹冠,中間開一花,兩側各結一果,上端結兩果,間以葉填補。最大徑3.6厘米(圖六,2)。銀簪5件。分大小兩種。
圖七三家密藏銀簪
風紋銀簪 2件。NS:6,鳳首向下作引頸長鳴狀。簪花套于簪柄上。長13.3、簪花寬3.9厘米(圖七, 4)。NS:7,鳳作展翅高飛狀,鳳首向下似在尋覓降落目标。長11.9、簪花寬3.3厘米(圖七,5)。小銀簪 3件。NS:14,上端穿一綠松石珠,柄圓挺。長7.5厘米(圖七, 1 )。NS:15,圓挺簪柄上加一朵小梅花,梅花上出兩卷螺式圓餅,再上出兩角式各穿二珍珠。長10厘米(圖七,2)。NS:16,銀絲穿成一花形的珍珠圖案,下為長方形框,内應鑲嵌一物。長9.4厘米(圖七,3)。銀钗共7件。雙龍紋钗 2件。NS:8,雙龍相背,頸上托一長葉花,下為兩朵小梅花,長17.8、上端寬2.4厘米(圖八,1)。NS:19,上端為一朵盛開的牡丹花,下為雙龍相背,頸間一朵小梅花,下為一枝梅花。長17.4、上端2.4厘米(圖八,2)。
圖八
雞冠花钗 1件。花冠镂空成剪紙形雙花,蒂部相互纏繞,呈扇面狀。長16.1、上寬5厘米(圖八,3)。竹節式钗 3件。其中兩件節上焊出圓餅,上端向一側彎曲.NS:9,竹節下端刻有竹葉紋。長16.3厘米(圖九,1)。NS:11,長14.5厘米(圖九,2)。NS:10,密節紋.長18.1厘米(圖九,3)。扭索式钗 1件。NS:12,钗端呈扁平扭出索式花紋。長14.5厘米(圖九,4)。
圖九
四、太吉合窯窖藏太吉合窯村位于新惠之東南約 40 餘公裡,教來河左岸的台地上。1981年夏,當地農民在村之西南約0.5公裡的漫坡地鋤地時,發現了這一窖藏。據發現者介紹和現場調查,出土的金銀器裝在一個綠釉黑花的瓷罐中,由于瓷罐的上口距地表隻有約20厘米,幾年前拖拉機耕地時,已将瓷罐的上半部型掉,随之出土了一部分金銀器如臂镯等。此次是第二次出土,故瓷罐隻存腹部以下的部分。這次共出土金銀器30餘件,有一部分是大小不等的小銀條、銀錠等。現将其中的一部分金、銀器介紹如下:銀帶具 1套。其中包括:橢圓形帶飾 1件.KT:1,卷雲紋邊框,内镂空錾刻一龍紋,間補牡丹花,刻工細膩。背焊銀背闆,内層加一銅圓框。背闆一側加一橋狀鼻。邊框高1.2、内高1.1、長徑7.6、短徑6.5厘米(圖—O,3)。
圖十
圭形帶錠尾 1件。無邊框,花紋為镂空錾刻而成。底部刻卷波紋,一簇荷花出水盛開.荷葉上三朵荷花,荷葉下一對鴛鴦在遊鸢,荷葉兩側各為一朵小花。刻工細膩,構圖精巧。背加銀背闆。底寬4.9、長5.4、高0.7—0.9厘米(圖-O,4)。
圭形帶錠尾
帶飾 1件。Kt:3,新月形,卷雲紋邊框,内錘錾刻花草紋。銀背闆上焊一豎長條橋狀鼻。長5.5、最寬1.8、高0.6厘米(圖-O,1)。
帶頭 1件。KT:4,長方形闆狀,一側為兩豎長條狀鼻,一側為兩短橫鼻。橫鼻間一方孔,系套合于KT:1之背闆橫鼻上的孔。長3.3、寬2.9、長鼻高0.6、短鼻高0.5厘米(圖一〇,2)。龍紋金钗 2件。KT:7,雙龍卷曲身軀,首托一朵盛開的牡丹花,龍身間有雲朵。钗挺的兩尖端均刻有“交南”二字。長13.6、上寬2.4厘米(圖一—,1)。扭索式金钗 2件。KT:9,長15.6 厘米(圖一一,4)。
風紋銀簪 2件。NS:6,鳳首向下作引頸長鳴狀。簪花套于簪柄上。長13.3、簪花寬3.9厘米(圖七, 4)。NS:7,鳳作展翅高飛狀,鳳首向下似在尋覓降落目标。長11.9、簪花寬3.3厘米(圖七,5)。
小銀簪 3件。NS:14,上端穿一綠松石珠,柄圓挺。長7.5厘米(圖七, 1 )。NS:15,圓挺簪柄上加一朵小梅花,梅花上出兩卷螺式圓餅,再上出兩角式各穿二珍珠。長10厘米(圖七,2)。NS:16,銀穿成一花形的珍珠圖案,下為長方形框,内應鑲嵌一物。長9.4厘米(圖七,3)
銀钗共7件。雙龍紋钗 2件。NS:8,雙龍相背,頸上托一長葉花,下為兩朵小梅花,長17.8、上端寬2.4厘米(圖八,1)。NS:19,上端為一朵盛開的牡丹花,下為雙龍相背,頸間一朵小梅花,下為一枝梅花。長17.4、上端2.4厘米(圖八,2)。雞冠花钗 1件。花冠镂空成剪紙形雙花,蒂部相互纏繞,呈扇面狀。長16.1、上寬5厘米(圖八,3)。竹節式銀钗 2件。KT:14,長16.5厘米(圖一十二,2)。彎頭式銀钗 1件。KT:16上端圓莖向一側彎折。長13.9厘米(圖一十二,3)。
圖十一
銀铤 1件。右和上、下三邊切掉,隻存右一塊。上刻字有3字完整,“号”“至正”,靠上邊一字應為“銀”字,“至正”下邊的字應是“十”字。殘寬5.7、殘高4.7、厚1.8厘米(圖一O,5)。
圖十二
五、南大城窖藏四家子鎮南大城村位于新惠之南約60公裡,1976年平整土地時,發現了元代金銀器窖藏一處。窖藏位于村北之坡地上。具體出土情況不明。現将此次出土的部分材料介紹如下。
圖十三
帶扣 1件.SN:4,長方形凹角,邊框較寬,内錘錾刻有半浮雕式獅子銜绶紋。獅作奔跑狀,側揚首嘴銜绶帶,頸部系一飾有花紋的寬帶并懸挂一鈴,绶帶間有一彩球呈滾動狀。背闆中一圓孔,一側焊一豎長條橋狀鼻,另一側焊斜排的三小橫鼻.長5、寬4.8厘米(圖一三)。
圖十四
雙龍牡丹花紋金钗 1件.SN:1,雙龍繞于兩朵牡丹花間。長17.8、上端寬2.4厘米(圖一四,2)。樹冠形銀柄金花簪 1件。SN:2,樹冠上端結一果如石榴,中間盛開三朵花,柄似樹幹。長16.5、上端寬 3 厘米(圖一四,4)。
鳳紋銀簪 1件。鳳作展翅飛翔狀。長16、上端寬3厘米(圖一四,5)。銀耳勺 2件。SN:12,正面刻有牡丹花紋圖案,長18.3厘米(圖一四,1)。SN:11,素面,勺端呈彎勾狀。長 16.8厘米(圖一四,3)。小金簪 1件。SN:3,上端穿綠松石扁珠,珠下另加一朵小梅花。長11厘米(圖一四,6)。
六、小結以上五處元代金銀器窖藏,有三處出土了能夠确定時代的器物。其中五十家子出土的“至大元寶”金币,三家的銅玉壺春瓶,太吉合窯的刻有至正紀年的銀铤。盛家窩鋪容藏所出土的銀杯與敖吉鄉新丘容藏所出土的銀杯相同,新丘客藏出土了刻有至正紀年的銀铤Q四家子鎮南大城出土的金銀簪、钗與三家、太吉合窯兩地出土的相似。因此,這批金銀器屬于元代是可信的。
太吉合窯所出土的“至正十……”的銀铤,證明了該窖藏是在至正十年(1350)以後所埋藏。敖漢旗還發現了幾處埋藏生活用品的窖藏,如金廠溝梁老廟溝的元代瓷器容藏,王家營子鄉老牛圈的銅器、銅币、鐵器等窖藏,出土了巴思八文銅印章。還有幾處規模較小的窖叛。一個旗在十餘年内陸繼發現數處元代窖藏,似乎反映這些窖藏是在一種曆史背景下形成的。我們根據兩處刻有紀年銀铤的窖藏,估計這些窖藏的埋藏時間大約在元末明初,具體應在至正三十年(1370)左右的元明應昌之役之前。這幾批窖藏所出土的金銀器并非一般民間所具有。尤其是龍鳳紋的金銀輝、钗,當屬上層女人所佩戴。“至大元寶”金币,不是普通流通的貨币,應是皇帝賜給諸王貴戚的專制的錢币。
如元世宗至元二年(1265)曾“賜諸王合必赤、亦怯烈金、素币各四,拜行金币一”2。五十家子古城系亦乞烈部的封地中的城,金币的紀年說明,此币,應在元武宗海山時,賜給昌國公主及其驸馬的。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窖藏的埋藏時間,即在元末戰争中,一批達官貴戚在撤退時而将這些珍貴物品掩埋于地下。五處窖藏所出土的金銀器大體可為三類。一類是貨币,包括金币、銀铤、銀錠等;一類是器皿,包括碗、杯、盤;另一類是飾品,包括頭飾和帶具等。
三套帶具紋飾各異,但其基本結構一緻,為我們複原元代的革帶形制提供了材料。革帶寬大約2,5-3厘米,帶頭的方孔套扣于帶扣背闆的橫鼻上,另插一銀條。革帶的另一端插入帶扣的豎橋狀鼻内,兩端的豎鼻一高(外側)一低(內側),可能是将草帶插入雙鼻後又上卷折回插入外側鼻内,這樣可以随時調節革帶的長短。這種結構的革帶要比遼金時期北方的雙铵尾式革帶先進和簡便得多。
帶具上的花紋圖案十分講究,或錘錾出半浮雕式,或镂空錾刻出精美的圖案,題材以動植物紋為主。尤以神鷹紋最為精彩,将人和鷹巧妙地結合為一體。這應該是人格化了的神鷹,它腳踏靈芝仙草,展翅飛翔于高空,腳下有一蛇曲動身軀跟随。整個圖案設計得很富有動感。崇拜鷹是北方民族的故俗之一。和已發現的匈奴金王冠上所站立的雄鷹等,早在元代以前這裡已将鷹做為天神來崇拜⑧。我們在《蒙古秘史》中看到蒙古族崇拜神鷹的記載。如德薛禅與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的對話中,有這樣一段:“也速該親家,我今夜裡做了個夢,夢見白海青兩爪攫取日月飛來,落在我的手上。日月隻是我們的眼睛看見東西。海青攫着日月落在我的手上,這是奇異的,這是極大的幸運,我已對旁人說了,也速該親家,你領着兒子(指成吉思汗)前來,就是應了我的夢,我們乞顔惕人的吉祥來了,正是應了我的夢”@。可見,德薛禅将成吉思汗比做夢裡的神鷹。
《蒙古秘史》還記載了成吉思汗的先祖李端察兒與一隻黃色神鷹相依為命的故事,反映了居住于山林中早期蒙古族以狩獵為主的生産方式,鷹在獵取禽獸中的偉力及人們由此對其的崇拜⑨。從這些記載中,還可以看到成吉思汗以前時代蒙古地區的宗教信仰中,薩滿教是占支配地位的。有元一代皇室祭祖、祭太廟,皇帝駕幸上都等,都以薩滿來主持。貴由可汗皇後斡兀立海迷失終日與薩滿共處;蒙哥汗又皇族也“酷信巫蚬蔔筮之術,凡行事必謹叩之,殆無虛之日,終不自厭”@。
我們從盛家窩鋪的人格化了的神鷹圖案的銀帶扣,可以看出蒙古族上層人物崇信薩滿的情景。系這種帶子不是一般平民。鷹是薩滿諸神之一,劃畫出人形鷹。應該理解為它是勾通天與人間的靈物。反過來說,這一圖案似乎又是一個巫師的化身,隻有巫師才是來往于神(天)和人(大地,圖案中的蛇應該代表大地)之間的使者。與盛家窩鋪的帶具相比,三家出土的帶具則具有另外的一種風格,所描繪的是屬于南方水鄉的景色。而獅紋圖案則是受西方影響。這些顯示了元代融彙各種文化的實際。制作精細的各種圖案的金銀簪、钗等頭飾,不僅反映了元代上層人物奢侈華貴的生活情景,也反映當時制作金銀器工藝水平之高超。值得注意的是,簪、钗上端的紋飾圖案中的竹、荔枝、椰樹、石榴等,均屬取材于南方植物。因此,飾品中的一部分,可能是出自南方或在北方的南方工匠之手。有一些飾件似應是宮廷之物而分賜于貴戚的。蒙古族上層人物十分重視工匠,對在戰争中掠來的工匠,俘而不殺,并組織起來建各種制作局,如元上都便有金銀器盒局,即為宮廷制作各種金銀用品。銀殘铤中留下一“号”字,即此銀铤屬于千字文編号的課銀。前舉敖吉新丘發現的銀铤刻有“蒙山課銀”“元字号”,兩地窖藏同在教來河川上,南北相距約5公裡,各出一件屬于課稅的銀铤,為研究元代銀場的課稅制度及貨币流通提供了新資料。
所出土的銀杯、碗、盤等器皿,為我們研究元代飲食習俗提供了資料。其中的酒具,如帶柄的銀杯,是很講究的酒杯,這種杯在敖漢旗已見4件。馬可波羅曾詳細地記叙了宮廷的酒具,其中“盞是“形如金杯而有柄”②,可能是指這類帶柄的銀杯。五處窖藏有兩處發現于亦乞烈思的封地,有兩處發現于武平縣周圍,另一處在興中縣境内⑧。它們的發現,反映這一地區在元代的重要位置。如金币的發現,是迄今為止所知出土的第一枚。《元史》中雖有賜與諸王貴戚金、銀币的記載,但過去未見實物出土。可見,敖漢旗所發現的這批元代金銀器窖藏,是研究蒙元曆史的很珍貴的材料。執筆者邵國田 本文由劉海文繪圖。注解①見《内蒙古敖漢旗新丘元代銀器窖藏》,未刊稿。②⑥《元史》③田廣金、郭素新:《内蒙古阿魯柴登發現的匈奴文物》,《考古》1980年4期。④《蒙古秘史》,中華書局1957年譯本。⑤孛端察兒在斡難河的巴勒諄阿剌捕捉了一隻黃鷹“養着黃鷹過了一冬,到了春天,野鴨飛來的時候,把黃鷹空餓了放出去捕捉野鴨很多吃不完,而且:每一個幹樹枝上,都挂着野獸的後腳;每一個枯樹枝上,都挂着兩個野鳥”從騰格裡遷來的百姓說孝端察兒“他有一個黃鷹,不知他夜裡宿在那裡,西北風起時,他的黃鷹捕捉的野鴨、野雁的領毛像雪片似的飛起。”這個故事即反映了早期蒙古族的經濟形态,又說明在百姓眼裡,這隻黃鷹是神,幫助孛端察兒解脫了苦難。見《蒙古秘史》,中華書局1957年譯本。⑦《馬可波羅遊紀》。⑧五十家子古城址發現了甯昌路的加封孔子制碑,得知這裡屬亦氣列思部封地,故盛家窩鋪和五十家子是在這一部族的封地出土。武平縣即今之三家之東的白塔子古城,三家曾出土有元代純造妻楊氏的墓地卷記載這裡是武平縣城;據地望考察,牛夕诃古城應屬代的興中縣,金元亦沿用。
邵國田
邵國田:原敖漢旗博物館館長,副研究館員。曾任内蒙古自治區考古學會理事,文物鑒定專家委員會委員。現任内蒙古紅山文化學會理事。1972年從教育調到文化系統的40餘年間,緻力于文物保護、考古調查、搶救發掘、征集文物、籌建博物館等。
重要是在1981-1988年,組織開展了敖漢旗的文物普查,共發現各個不同曆史時期的遺址和墓地3800餘處,居全國之冠,創造出普查的“敖漢模式”。其中發現的小河西、興隆窪、趙寶溝等新石器時期考古學文化以及柳南墓地、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城址和墓地,填補了我國北方考古編年的空白。參加了小河沿、大甸子、興隆窪、興隆溝、撒水坡、四分地等遺址的考古發掘。主持清理了草帽山紅山文化積石冢、西山小河沿文化墓地、烏蘭堡鐵匠溝戰國墓、康家營子、北三家、沙子溝、大橫溝、英鳳溝、姚家溝、皮匠溝、下灣子、喇嘛溝、娘娘廟、七家、羊山、水泉、台吉營子、喇嘛洞梁等遼墓百餘座,揭取墓中壁畫50餘幅。多次受到赤峰市和旗政府的獎勵,并分别于1986、1989、1996、1999年評為全區文物戰線先進工作者,全區思想理論戰線先進工作者,受到内蒙古黨委宣傳部和内蒙古文化廳的表彰。2002年被國家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授予國家級“文博系統先進工作者”稱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