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完整版國學品讀?萬章下[導語],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孟子完整版國學品讀?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萬章下
[導語]
《萬章下》共九章,三章語錄,六章對話。對話主要在孟子與萬章之間,話題主要涉及聖賢處世之道、入仕原則、交友原則、為官之道、君臣關系等等。
學而優則仕是曆代士子們心中最正統的人生之路。真實的儒者汲汲于官位卻不為升官發财,而是為國為民。他們志趣高潔,違背仁義、喪失尊嚴的官堅辭不就。不以犧牲人格為代價為官,不通過不正當的途徑謀官,不超越禮法規範謀官。
10.1伯夷目不視惡色
10.1[原文]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①。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于塗炭也②。當纣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③。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④。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⑤’。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将以此道覺此民也⑥’。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内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⑦。
“柳下惠不羞于君,不辭小官;進不隐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⑧。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⑨’。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⑩。
“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⑪。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⑫。”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⑬。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⑭。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⑮。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⑯。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⑰。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⑱。”
10.1[通釋]
孟子說:“伯夷眼睛看不得醜陋的現象,耳朵聽不得難聽的話;不是自己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自己想要的民衆不役使。天下在正道上運行就積極進取,天下不按正道運行就退避隐居;忍受不了在兇暴統治出現的地方生活,忍受不了在有強橫野蠻百姓的地方居住;想着和鄉下人相處像穿着上朝的服裝戴着官帽坐在污泥炭灰上似的。在商纣王的時候伯夷隐居在北海邊來等待天下回歸清明。所以受到伯夷風範感染的人,貪婪的走向了清廉,懦弱的有了志向。
“伊尹說‘侍奉誰不是侍奉君主,役使誰不是役使民衆’,天下在正道上運行出來做官,天下不在正道上運行也出來做官。說‘上天生養這些民衆,讓先明事理的人喚醒後明理的人,讓先覺悟的人喚醒後覺悟的人。我是上天養育的民衆中先覺悟的人,我要用這個堯舜之道來喚醒上天養育的民衆’。想着天下男男女女的民衆有沒接受堯舜之道恩惠覆蓋的,就像自己推着使他們進入溝壑一樣——伊尹把天下的重擔自己挑在肩上。
“柳下惠不把侍奉不幹淨的國君看作是羞恥的事,不拒絕低級官職;在官位上一定按既定的原則行事不埋沒有才能的人,做隐士并不抱怨,處境艱難也不悲觀。随随便便地與鄉下的人相處不忍心離開‘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赤身裸體地在我身旁,你又怎麼能玷污我呢’,所以受到柳下惠風範的感染的人,鄙陋狹隘的向寬容轉變,刻薄的向厚道靠近。
“孔子離開齊國托着淘好的米就走,離開魯國時說還是慢慢地走吧——離開父母之國應有的态度。該快一些就快一些,該堅持下去就堅持下去,該留下來就留下來,該出來做官就出來做官——就是孔子。”
孟子說:“伯夷是聖人中自命清高的人,伊尹是聖人中勇于擔當的人,柳下惠是聖人中包容合群的人,孔子是聖人中因時而變的人。孔子叫做彙集了聖人們的重要優秀品質,彙集了聖人們的重要優秀品質就像演奏音樂金鐘發出聲音玉磐也跟着它協調地振動響起來。金鐘發聲就是音樂開始出現的旋律節奏,玉磐跟着它振動就是音樂整個過程始終遵循這個旋律節奏。音樂開始出現确定的旋律節奏是智慧的事情,音樂過程始終遵循這個旋律節奏是聖明的事情。就像在百步之外射箭,箭到達了目标範圍在于你的力量,箭射中了目标就不在于你的力量了。”
10.1[注釋]
①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伯夷眼睛看不得醜陋的現象,耳朵聽不得難聽的話語;不是自己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自己想要的民衆不役使。不視,看不得。惡色,不好的顔色,比喻醜陋的現象。不聽,聽不得。惡聲,難聽的聲音,比喻難聽的話。非其君,不是自己理想的君主。
②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于塗炭也:天下在正道上運行就積極進取,天下不按正道運行就退避隐居;忍受不了生活在兇暴統治出現的地方、強橫野蠻百姓居住的地方;想着和鄉下人相處像穿着上朝的服裝戴着官帽坐在污泥炭灰上似的。治,天下穩定,在正道上運行。亂,天下不在正道上運行,人們背離常态行事。橫政,兇暴的統治。橫,音hèng。之,分别放在“橫政”與“所出”,“橫民”與“所止”這兩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各自短語的獨立性。所出,出現的地方。橫民,強橫野蠻的百姓。所止,存身的地方,居住的處所。不忍,忍受不了。居,處(chǔ),住在,存身于。思,想着。如,像……似的。以,動詞,穿戴。朝衣,上朝時穿的服裝。朝冠,上朝時戴的官帽。于,在。塗炭,泥淖和炭灰中,喻污濁之地。
③當纣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在商纣王的時候伯夷隐居在北海邊來等待天下回歸清明。以,來。第二個“之”,放在“天下”與“清”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清,清明,作動詞,變清明,回歸清明。“以待天下之清也”中的“之”也可以處理成動詞“走向”,這時“清”是形容詞。
④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所以受到伯夷風範感染的人,貪婪的走向了清廉,懦弱的有了志向。聞,受到感染。頑夫,本性貪婪之人。廉,清正有棱角。懦夫,軟弱膽小之人。
⑤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說侍奉誰不是侍奉君主,役使誰不是役使民衆;天下在正道上運行出來做官,天下不在正道上運行也出來做官。何侍,侍奉誰。非,不是。何使,驅使誰。
⑥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将以此道覺此民也:說上天生養這些民衆,讓先明事理的人喚醒後明理的人,讓先覺悟的人喚醒後覺悟的人。我是上天養育的民衆中先覺悟的人,我要用這個堯舜之道來喚醒上天養育的民衆。第一個“之”,放在“天”與“生斯民”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斯,此,這。先知,首先知曉,在衆人知曉之前知曉。覺,覺悟,喚醒,使……覺醒。第二個“之”,放在“天民”與“先覺者”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此道,指堯舜之道。此民,指“天生斯民”。
⑦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内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想着天下男男女女的民衆有沒接受堯舜之道恩惠覆蓋的,就像自己推着使他們進入溝壑一樣——伊尹把天下的重擔自己挑在肩上。與,接受。被,覆蓋。澤,恩惠。若,就像……一樣。内,同“納”,使……進入。破折号起到了高度概括的作用,相當于“就是這樣”。其,他,指伊尹。自任以天下之重,即以天下之重自任,把天下的重擔自己挑起來。
⑧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隐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柳下惠不把侍奉不幹淨的國君看作是羞恥的事,不拒絕低級官職;在官位上一定按既定的原則行事不埋沒有才能的人,做隐士并不抱怨,處境艱難也不悲觀。羞,意動用法,以……為羞恥。污君,不幹淨的國君。進,做上了官。隐,埋沒。賢,名詞,有才能的人。以,按……行事。遺佚,也作“遺逸”“遺轶”,隐居,做隐士。佚,音yì。怨,抱怨。厄窮,處境艱難。憫,悲觀。
⑨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随随便便地與鄉下的人相處不忍心離開,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赤身裸體地在我身旁,你又怎麼能玷污我呢。鄉人,都城以外的鄉下人,區别于都城人。由由然,随随便便的樣子,自然的樣子。袒裼裸裎,音tǎn xī luǒ chéng,指脫衣露體,不文明的行為。袒裼,露臂;祼裎,露體。焉能,怎麼能。浼,音měi,玷污。
⑩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所以受到柳下惠風範感染的人,鄙陋狹隘的向寬容轉變,刻薄的向厚道靠近。鄙夫,鄙陋狹隘的人。寬,寬容。薄夫,刻薄的人。敦,厚道。
⑪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孔子離開齊國托着淘好的米就走,離開魯國時說還是慢慢地走吧——這就是離開父母之國應有的态度。第一個“之”,放在“孔子”與“去齊”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去,離開。接淅,托着淘好的米。接,承,用器皿托着。淅,已經淘好控去水的米。破折号相當于“這正是”等。道,值得奉守的規矩,應有的态度。
⑫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該快一些就快一些,該堅持下去就堅持下去,該留下來就留下來,該出來做官就出來做官——這就是孔子。速,快速。而,相當于“就”。久,持久,堅持下去。處,音chǔ,居住,留下來。仕,參政,做官。破折号相當于“這就是”。孔子也,判斷句。
⑬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伯夷是聖人中自命清高的人,伊尹是聖人中勇于擔當的人,柳下惠是聖人中包容合群的人,孔子是聖人中因時而變的人。四個單句分到為判斷句。清,清高。任,有責任,有擔當。和,善于融合,合群。時,時機,作動詞,見機行事。因時而變,随時變通。
⑭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孔子叫做彙集了聖人們的重要優秀品質,彙集了聖人們的重要優秀品質就像演奏音樂金鐘發出聲音玉磐也協調地跟着它振動響起來。第一個“之”,放在“孔子”與“謂集大成”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集,彙集。大成,大的成就或主要的優秀品質。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判斷句。金聲,主謂短語作動詞,金鐘發聲。金,古樂器,金鐘。玉振,主謂短語作動詞,玉磐跟着……振動。玉,古樂器,玉磐。第二個“之”,代詞,指金聲确定的節奏旋律。
⑮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金鐘發聲就是音樂開始出現的旋律節奏,玉磐跟着它振動就是音樂整個過程始終遵循這個旋律節奏。兩個句子都是判斷句。始,開始出現。條理,音樂的章法,這裡指音樂表現出的節奏旋律層次。終,終結,這裡指音樂到結束的整個過程。
⑯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音樂開始出現的節奏旋律是智慧的事情,音樂過程始終遵循這個旋律節奏是聖明的事情。兩個句子都是判斷句。智,智慧。聖,聖明。
⑰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智慧就好比是技巧,聖明就好比是力量。譬,打比方說,就好比。巧,技巧。力,力量。
⑱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就像在百步之外射箭,箭到達了目标範圍是你的力量,箭射中了目标就不是你的力量了。“其至爾力也”與“其中非爾力也”均為判斷句。由,通“猶”。其,指發射出的箭。至,到達目标。中,音zhòng,射中。
10.1[解讀與點評]
伯夷之風是什麼風?是絕不同流合污。伊尹的理想是什麼?是以天下為己任。柳下惠之風是什麼風?是出淤泥而不染。孔子的行事原則是什麼?是見機行事,因時而動,無可無不可。
孟子此文并不是簡單的羅列現象,他的陳述語言之間存在着有機的邏輯聯系,僅以他開始陳述的伯夷的内容為例來分析:
“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于塗炭也”語言間的邏輯關系是,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所以才有了以下的情況和行為表現。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所以“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因“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所以“治則進,亂則退”;表現為“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所以另一種表現為“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于塗炭也”。這裡既有總分的因果關系,又有遞進的因果關系。
關于伯夷、伊尹、柳下惠的内容在《孟子》中多見,可參看相關篇章的内容及注釋,如《公孫醜上5尊賢使能》《公孫醜上9伯夷非其君不事》注釋②和《離婁上13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濱》注釋①。
“自任以天下之重”,即以天下之重自任,把天下的重擔自己挑起來。這不是文言特殊句式,而是一種常見的句式,它的語法成分為:
自任<以天下之重>
“以天下之重”是“自任”的補語,通釋成現代語言,按現代語言的習慣是狀語:
[以天下之重]自任
即:
自己[把天下的重擔]挑<起來>
“進不隐賢必以其道”是一個由連動短語構成的單句,意思是“做官一定按既定的原則行事不埋沒有才能的人”。它的語法成分為:
進[不]隐賢<必以其道>
“進”“隐”是連動謂語,“賢”是其中一個賓語,“不”是狀語,“必以其道”是補語,通釋成現代語言,按現代語言的習慣“必以其道”也變成了狀語:
[必以其道]進[不]隐賢
即:
[一定][按既定的原則行事]做官[不]埋沒有才能的人
注意,“進不隐賢必以其道”此句的主語是承前省略的“柳下惠”。
解讀本章時,我捕捉到了一些比較關注的信息,比如孔子周遊列國曾前往過齊國。
關于“接淅而行”,釋“冒雨而行”也通。
什麼是“集大成”,彙集他人的最大優點而加以發展。孔子的“集大成”是彙集聖人們重大的優點,達到靈活應用的程度。
“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是個比喻句,也是判斷句。“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這一組文字通過“比喻再比喻”稱贊孔子集中了聖人們的重要優秀品質,有智慧、有韬略、有技藝、有能力,能融會貫通運用自如地應對事物。“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是說百步之外射箭達了目标範圍靠的是力量,箭射中了目标靠的是智慧、是技術能力。
本章有成語“先知先覺”“接淅而行”“集大成”“金聲玉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