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古運河和京杭大運河區别?本報訊 記者日前從由無錫市吳文化研究會、新吳區委宣傳部、梅村街道辦事處共同主辦“中國運河第一撬”論壇預備會議上獲悉,經無錫市文化遺産保護和考古研究所在梅村街道伯渎河曆時5個月的考古發掘,證實該河道非自然形成,确系人工開掘而成伯渎河由吳泰伯主持開掘,距今有3300年左右,比揚州邗溝早約五六百年日前,該實證已通過省文物局驗收,基本被認定為“中國運河第一撬”,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無錫古運河和京杭大運河區别?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本報訊 記者日前從由無錫市吳文化研究會、新吳區委宣傳部、梅村街道辦事處共同主辦“中國運河第一撬”論壇預備會議上獲悉,經無錫市文化遺産保護和考古研究所在梅村街道伯渎河曆時5個月的考古發掘,證實該河道非自然形成,确系人工開掘而成。伯渎河由吳泰伯主持開掘,距今有3300年左右,比揚州邗溝早約五六百年。日前,該實證已通過省文物局驗收,基本被認定為“中國運河第一撬”。
今年8月至12月中旬,市文化遺産保護和考古研究所在位于梅裡古鎮泰伯廟伯渎河南側進行考古挖掘。考古工程探方面積達1000平方米,涉及伯渎河兩岸10個探方,并發現豐富的曆史遺存。考古挖掘出土了商代的鴨型陶壺、刻槽陶盆,春秋時代刻有幾何印紋的陶片、原始青瓷器等,這些都是典型的吳越地區的文物。這些遺物證實了“泰伯廟伯渎河”遺址的曆史年代,表明這裡從商代中期就有民衆聚居,成部落型。
尤為重要的是,考古表明伯渎河系人工開挖。“因為伯渎河的河床不是緩坡型,而是陡峭型,這是明顯的人工痕迹。”市文化遺産保護和考古研究所李永軍主任介紹,伯渎河兩岸的面貌是一緻的,說明河流穿過遺址,“與大禹治水的洩洪、除水害不同,伯渎河的主要功用是灌溉、通航。”
發掘所得的春秋時代遺物,還具備了中原文化的特征,特别是鬲器殘片。“鬲器是古代的炊煮用器皿,這是古代北方的典型器皿,當時南方用鼎,北方用鬲,這與泰伯奔吳的記載年代和事實又相吻合。”李永軍說。此外,據史料記載,東漢糜豹撰寫的《泰伯墓碑記》中說,泰伯“築城郭以為藩衛,穿浍渎以備旱潦”;宋代鹹淳《毗陵志》記載,“吳泰伯廟,在縣東南五裡,臨泰伯渎。太伯渎在縣東南五裡,西枕運河,東達蠡湖。孟簡嘗浚導,袤六十七裡廣十有二丈。渎乃泰伯所開。”這些考古資料與曆史文獻記載也是相吻合的。
目前,市文化遺産保護和考古研究所正籌劃與國内有關湖泊研究所聯手,對伯渎河河床的遺存物進行科學的年代測定,以進一步确證伯渎河開挖的較具體年代。 (東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