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恭城蘿蔔粑做法

恭城蘿蔔粑做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1 01:13:02

阿婆的“菜市場”在山上。

春天,劈一整根竹子做竹筒飯;夏天,拎上樹棍敲下高高挂着的菠蘿蜜;秋天,到地裡拔生姜捏姜糖;冬天,挖二十斤的紫薯回家炸丸子。花生榨油,枯枝引火。四時不止,她總能找到合用的食材。

恭城蘿蔔粑做法(腌蘿蔔包糍粑做臘腸)1

阿婆在藤架下挑冬瓜

阿婆叫龐振鳳,是廣西玉林博白縣的客家人。她每日下地做活、摘菜、做飯,與大山和鄉野為伴,74年來日複一日。直到兩年前,孫子鄒世知帶着高清相機回到家鄉,決定把阿婆的日常拍攝下來。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片土地、了解山村裡真實的平凡的生活,鄒世知在今日頭條開設了頭條号@玉林阿婆。在當地方言裡,阿婆的意思是奶奶。

恭城蘿蔔粑做法(腌蘿蔔包糍粑做臘腸)2

玉林阿婆的今日頭條個人主頁

視頻裡,阿婆用最樸素的食材烹饪出了最原汁原味的鄉村美味。幾十年來,她用這些名不見經傳的菜肴養育了三代人。菜肴裡,是阿婆的生活閱曆、生存智慧,也是她對後輩羞于開口的關心與愛。

恭城蘿蔔粑做法(腌蘿蔔包糍粑做臘腸)3

阿婆用從小溪裡撈出的蚬子,炒出了兩道小菜

恭城蘿蔔粑做法(腌蘿蔔包糍粑做臘腸)4

“鏡頭下的古法腌菜”

2020年春節前,龐振鳳像往常一樣到地裡收蘿蔔,準備做蘿蔔腌菜。平時很少回老家的孫子鄒世知正好在家,他要給阿婆拍段視頻。

“這有什麼好拍的?”

對阿婆和村裡人來說,蘿蔔一年種兩到三次,腌蘿蔔是最常吃的菜肴之一。有時,阿婆一次會收200隻蘿蔔,做好的腌菜可以吃上幾個月。每次跟孩子們打電話,龐玉鳳總要問一句:“蘿蔔幹吃完沒?吃完了我再給你們寄過去喔!”

一條扁擔挂起兩隻笸籮,黑黑瘦瘦的阿婆推開柴扉,到自家地裡拔蘿蔔。緊挨着的田壟上有人揮着鋤頭松土,阿婆在這邊一彎腰再一直腰,不一會兒,幾十隻三四十厘米長的大白蘿蔔就盛滿了兩隻笸籮。

恭城蘿蔔粑做法(腌蘿蔔包糍粑做臘腸)5

地裡現摘的大白蘿蔔 地裡現摘的大白蘿蔔

腌蘿蔔,要用當地傳統手藝:先把一隻隻蘿蔔在屋頂碼好,叫玉林的日頭曬上一天,割下葉子,拔去根須,再拿菜刀切成條狀,放滿整隻塑料桶。然後要把粗鹽均勻地抹在蘿蔔上,腌上一整晚,再用清水洗淨後擺上屋頂。腌漬的流程重複兩晚,再曬上五天,蘿蔔腌菜就做好了。

恭城蘿蔔粑做法(腌蘿蔔包糍粑做臘腸)6

曬制蘿蔔幹

視頻的最後,是一碗白粥、一勺拌飯醬、幾根腌蘿蔔。這就是阿婆的一餐。

這個略顯繁瑣的過程,阿婆不知重複過多少次,但孫子跟在後面拍攝還是頭一遭。從挑着笸籮出門開始,鄒世知就架起了相機。三腳架擺在地裡,一會兒對着田野,一會兒對着葉上的黃蝶,一會兒對着阿婆的手。不時入畫的,還有那隻搖着尾巴跟在阿婆身後的大白狗嘟嘟。

第一次被人拍攝,阿婆有些不好意思。原本“排練好”介紹手裡的活計,可面對鏡頭,老人話都說不利索,隻能笑笑。“對着這個(相機)我嘴癢。”最終,視頻裡的阿婆全程低着腦袋,沒看過鏡頭,更沒說過一句話。

為了記錄腌菜的整個過程,拍攝持續了一周,剪輯後濃縮成一段7分鐘的視頻。令祖孫倆沒想到的是,視頻在今日頭條收獲了49萬次點擊。

“阿婆是不是要挑戰李子柒?有點那個味。”視頻下一條評論這樣說。

鄒世知回複:“李子柒的是仙女級别,阿婆的是真實農村,比不了比不了。”

恭城蘿蔔粑做法(腌蘿蔔包糍粑做臘腸)7

鄒世知回複今日頭條網友的評論

恭城蘿蔔粑做法(腌蘿蔔包糍粑做臘腸)8

最有煙火氣的鄉村生活

說起視頻受認可的原因,鄒世知認為是“真實”。

1996年,鄒世知出生在玉林市博白縣的久福村。村子靠着大山,田地散在山谷。阿婆家有十幾塊地,合起來大約幾畝,地裡種着木薯、玉米、蘿蔔、冬瓜、花生……

一家人的生活基本可以“自給自足”,但遠遠算不上富足。阿婆養育了5個孩子,在鄒世知父親那一輩,家人對幸福的定義是“有肉吃”。

極為有限的條件下,阿婆打理着一家人的生活,總能變着花樣做出好吃的。紅薯、生姜可以做糖,黃瓜皮、芋頭苗可以腌菜;再普通不過的蘿蔔,除了做成蘿蔔幹,還可以做成蘿蔔腩,蘿蔔苗可以制酸菜。

恭城蘿蔔粑做法(腌蘿蔔包糍粑做臘腸)9

阿婆自己曬的幹辣椒

自高中起,鄒世知走出山村上學,很少回鄉。大學畢業後,他從事了短視頻相關的工作,但與人合夥開設的六七個賬号都不太理想,陸續放棄。

2019年年底,鄒世知再次回到博白老家,開始以外界的視角重新審視家鄉。他看到了許多“之前熟視無睹的珍貴”:老屋、菜地、小溪,與世無争的生活,還有野竹筍、荔枝湯等外面吃不到的特産。

恭城蘿蔔粑做法(腌蘿蔔包糍粑做臘腸)10

阿婆帶着嘟嘟在小溪裡撈蚬子

未經雕琢的鄉村樸素清淡,節奏緩慢從容,卻足以承載背井離鄉的人們心中的鄉愁。把這些村裡人司空見慣的場景、菜肴、活計拍下來,或許是對故鄉最好的懷念。

而阿婆,是最合适的拍攝對象。七十多歲的阿婆仍在勞作,像年輕時一樣耕種、收獲、洗菜、燒飯。“家裡人一起做農活,媽媽和嬸嬸們根本做不赢她。”她還能用最地道的手法烹饪家鄉美食,展示客家人的習俗和傳統。

除了阿婆友情出鏡,鄒世知一人扛起了策劃、腳本、拍攝、剪輯、發布、運營的全部工作。雖然拍攝時用的都是專業設備,但他不會刻意設計劇情。他認為生活是最好的導演,阿婆的勤勞樂觀無需濾鏡。

真實農村,美食傳承,田園生活,發揚傳統。這是鄒世知在今日頭條上為@玉林阿婆 寫的賬号簡介。正如簡介裡所說,@玉林阿婆 的視頻裡,有各種運用當地食材手工烹制的鄉間菜肴。

這些菜式幾乎全部就地取材,有的随着時令而變,很多都是鄒世知從小吃到大的特色菜:西瓜熟了做成西瓜醬,豆角熟了可以腌制酸豆角,溪水裡撈起來的螺蛳、河蚌鮮甜可口;外面100多元一斤的雞枞菌,阿婆在地裡摘來一筐,用來煮粥、炒菜;地裡的黑玉米、大南瓜,樹枝上紅潤潤的荔枝,隻需要簡單蒸煮、熬制,就是一道道原生态的佳肴。

恭城蘿蔔粑做法(腌蘿蔔包糍粑做臘腸)11

地裡采來的紫蘇裹上雞蛋面糊,也能做成一道美食

恭城蘿蔔粑做法(腌蘿蔔包糍粑做臘腸)12

南瓜、香菇、土雞的組合,看上去普通,吃起來美味

除了滿是家鄉味道的美食,視頻裡的人物、場景也是真實的。

阿婆七十多年來從不化妝。視頻裡,她有着深深的眼窩、高高的額頭和顴骨,臉上是一條條皺紋。她永遠紮着馬尾,戴一隻黑色發箍。時間從頭頂漫下來,白色從發根染進發梢。她甚至操着一口客家話,外地人聽不懂,要靠字幕才能明白她與人、與貓狗的交流。

磚房門口阿婆做飯的木棚裡,藏着各種在農村才能看到的細節:土牆磚縫間的水泥沒有抹勻,木凳上裂開了縫隙;老人要把點燃的枯枝扔進竈裡引火,升起的白煙裡帶着些黑灰……平日裡,除了手握相機的鄒世知,陪在阿婆身邊的是那隻名叫嘟嘟的大白狗。嘟嘟會跟随阿婆去田裡摘菜、去溪邊撈螺蛳,阿婆回家做飯時,嘟嘟喜歡賴在老舊的木桌下睡覺。

恭城蘿蔔粑做法(腌蘿蔔包糍粑做臘腸)13

視頻裡,阿婆做飯的木棚

恭城蘿蔔粑做法(腌蘿蔔包糍粑做臘腸)14

引燃枯葉燒火

恭城蘿蔔粑做法(腌蘿蔔包糍粑做臘腸)15

視頻裡的鄉愁

阿婆手中的飯菜,有着滿滿的地方特色,許多菜式與節日、民俗有關。

每到年關,老人會和家人一起殺土豬、做臘腸,準備年豬飯;快到端午節了,阿婆會把五指楓葉曬幹、燒灰,制作味道獨特的灰水粽。

恭城蘿蔔粑做法(腌蘿蔔包糍粑做臘腸)16

有孩子回家,阿婆買了幾斤土豬肉,加上地裡新挖的芋頭,做了一道芋頭扣肉

糍粑,是逢年過節時當地人飯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阿婆也把糍粑做出了各種花樣:飯心糍粑、木鼈糍粑、雞窩糍粑、蜂蛹糍粑……鄒世知把這些糍粑拍了個遍,其中一條“飯心糍粑”,收獲了317萬播放量。

在今日頭條上,上述視頻下的500多條評論裡,充滿了粉絲對鄉土的回憶。有人講述着自己家鄉糍粑的做法,有人稱看阿婆的視頻就為了聽幾句家鄉話,有人說“這真的是小時候,媽媽的味道”。

恭城蘿蔔粑做法(腌蘿蔔包糍粑做臘腸)17

按照當地傳統,農曆七月十四要包糍粑

還有人講起了自己的奶奶。她說,奶奶去世那天,她正在外地坐月子,回玉林老家要7個小時,沒能見上最後一面;自己是奶奶一手帶大的,如果奶奶還健在,她一定會像鄒世知一樣,把奶奶的手藝做成視頻發在網上。

還有很多網友,想了解菜肴的具體做法。幾乎每條視頻下,都有人詳細詢問菜肴的制作技巧。比如做糍粑時如何讓面不粘手、煮白切鴨時怎樣給鴨子去腥……網友們說,“沉浸式做菜,好有童年的味道,這樣子的生活氛圍真好。”

自從鄒世知開始在網上發視頻,阿婆也經常打開今日頭條,看粉絲們的評論,一條一條讀下來。每一條評論她幾乎都會回複。阿婆對于拍視頻的态度也變了。兩年間,@玉林阿婆 逐漸由月更調整為周更。看到粉絲催更的評論,她會問:“我們什麼時候再去拍視頻呀?”

除了網友們的反饋,一個令阿婆驚喜的變化是,原本寂靜的老屋再次熱鬧起來。鄒世知教會了阿婆使用智能手機。每到晚上八九點鐘,兒孫們的視頻電話常常一個一個打進來。很多次,阿婆的電話忙到占線。

家中晚輩回來看望老人的次數多了,鄒世知說,現在每個月,都會有兩撥小輩回鄉探望,陪阿婆聊聊家常,一家人一起做一桌農家的好菜。有時候,看到孩子們做炒肉時的複雜技法,阿婆還會在旁邊說上一句:“做這麼複雜,我們那時候有肉吃就不錯啦!”

恭城蘿蔔粑做法(腌蘿蔔包糍粑做臘腸)18

兩個孫女兒和阿婆一起做仙草蜜

2015年,阿婆有了重孫,一大家子四世同堂。對她來說,最幸福的時刻莫過于自己為歸家的兒女做上一桌農家菜。在他們準備回城時,她會往汽車後備箱裡塞上滿滿的土特産,目送着孩子們遠去。

(本文轉載自“十點人物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