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羲之九品中正制

王羲之九品中正制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15:49:06

王羲之九品中正制(東晉王羲之孔侍中貼)1

王羲之行書,《孔侍中帖》和《頻有哀禍》二帖連為一紙。紙本,24.8×41.8cm。字幅中央紙縫處钤有“延曆敕定”朱文印記三方。《孔侍中帖》原為手卷,1941年(日本昭和十六年)改為軸裝。

《法書要錄》載褚遂良《右軍書目》“行書都五十八卷”第十四卷中著錄。

現藏日本前田育德會,與《喪亂·二謝·得示帖》同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頻有哀禍·孔侍中帖》在活潑的行書筆意中帶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結體上又顯示出欹側取妍的藝術效果。

王羲之九品中正制(東晉王羲之孔侍中貼)2

原文

九月十七日羲之報①:且因孔侍中信書②,想必至。不知領軍疾,後問③。[3]

注釋

①九月十七日羲之報:“九月十七日”,王祥北《〈孔侍中帖〉書寫時間考》考證為公元334年(東晉晉鹹和九年),王羲之年32歲。

②且因孔侍中信書:“孔侍中”,徐邦達在《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劉濤在《中國書法全集》第19卷分别考證“或以為孔愉”,但同時認為孔愉任侍中一職時,王羲之年齡隻二十餘歲;王祥北《〈孔侍中帖〉書寫時間考》進而考證“孔侍中”為孔愉的從子孔坦。

③領軍:容庚在《王羲之及其墨迹》考證為是王羲之的從弟,中書令、領将軍王洽。

結體

“欹側”是王體行書最典型的特點,唐太宗李世民所言:“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左欹、右側、上欹下側和左欹右側局部是斜的,但整個字又是正的,……《孔侍中帖》,第一個“九”字,隻有兩筆,下端已是左低右高,再加上一點斜勢,表現出欹側欲飛的神态。第二行的“孔”字,左半向右傾斜,右面的豎彎鈎也似乎在向右倒,但下部的拐彎平而有力,使這一筆起了牆壁的作用,頂住了左旁右倒的力量,表現出“似欹反正”的特色。

章法

《孔侍中帖》行動線趨向平穩,與《姨母帖》相似,但各段動線吻合,“孔侍”兩處錯位較大的斷點,成為流暢的節奏中有力的頓挫,使平穩中有生動之緻。 

布白

《孔侍中帖》局部書法作品中,如能分黑布白運用得宜,則可明亮通氣,無筆墨處亦成畫境。王羲之尺牍作品,既沒有大塊密集的黑點畫,也沒有大塊虛起的空白處,總是虛實相混,疏密勻停,靜中有動,但動勢不大;動中有靜,但靜而不僵,舒緩自若,清新隽逸,是一種最美的布白形式。而清笪重光《書筏》分空白為兩類:“匡廓之白,手布均齊;散亂之白,眼布勻稱。”

匡廓之白如《平安帖》的“當、複、悉”字,《何如帖》的“賴”結體中的“口”,生成較大的空間,與其它繁重的筆畫,相映成趣。《喪亂帖》中的“毒、甚、心、紙”字,匡廓之白,如近于圓規的使轉,别成一境界。

散亂之白如《二謝帖》的“再拜”、“所送議”字,《孔侍中帖》的“問”字,《喪亂帖》的“何言”字,散亂之白,無完整的匡廓,使黑白的布置,可以不齊而齊,如夜深初靜,風燭搖曳未定,令人難以捉摸。[5]

行氣

《孔侍中帖》六行,主要為行書,其中有的字規矩若楷,有些字縱肆如草,間集一起,卻和諧一體,絕無格生之感。“九月”起始,擴大,“十七日”收斂,但以濃重而與前兩字映襯和諧。“報”字用筆雖然粗重,但左斂右放,于起筆落筆之間交待清楚,筆姿揖讓向背,結體敦實而又趨勢若動,工而靈活。第二行最後兩字“至不”之間距離似乎稍大,但整幅看來卻又泯然不顯,恐系為與第一行末字“固”相襯,故“不”字中豎極重而下長。第三行之“領”字,第一撇放之甚長且遠,其他皆依附其側,而精神振奮,皆賴此一筆之力。第四行“不”字,中豎已然偏左之甚,為了救正,竟将末筆之點,偏向右邊平放出去。“忘心”二字之神态筆緻可稱率意信手,但恰到妙處。兩個“心”字雖有似處,而又來路去路大不相同。末兩行最為精彩,“旨遣”兩字相連,“遣”字之一捺僅蜷縮稍微一露,試着若放長筆必緻與上部并列而闆滞失神。“取”字“又”旁的寫法特殊處理,能帶動全字的精神。“息”字的心字距上一行“忘心”之“心”不遠,易顯雷同,但其姿神又以收斂含蓄為意趣。“羲之”兩字起連,“羲”字大小省筆,與“之”銜接,似成一字,甚是巧妙。最後“報”字最後三筆連成一筆,細鋒軌迹益增神采。

王羲之九品中正制(東晉王羲之孔侍中貼)3

1、 “孔侍中”考

現在公認的說法傾向于“孔侍中”為孔坦和孔愉。從《晉書·孔愉傳》中可知,孔坦是孔愉的從子,二人關系非常密切。那麼他們是不是都做過“侍中”,他們做“侍中”的時間和王羲之的活動是否有聯系,是确定他們是否該帖中“孔侍中”的主要依據。

先來看孔愉。

孔愉,字敬康,會稽山陰人也……建興初,始出應召,為丞相掾,仍除驸馬都尉、參丞相軍事,時年已五十矣……帝為晉王,使長兼中書郎、司徒左長史,累遷吳興太守。沈充反,愉棄官還京師,拜禦史中丞,遷侍中、太常……尋徙大尚書,遷安南将軍、江州刺史,不行。轉尚書右仆射,領東海王師。尋遷左仆射……年七十五,鹹康八年卒。

從這份履曆來看,孔愉的确做過“侍中”這個官職,但已經是他五十歲以後了,而且時間還很短。那麼,他做“侍中”的起止時間各是哪一年呢?

他開始做“侍中”與一件曆史事件有關,在上述的引文中也明确說到,“沈充反,愉棄官還京師,拜禦史中丞,遷侍中、太常”。那麼,“沈充反”這一年,當是孔愉就任“侍中”的同一年。

永昌元年正月乙卯,大赦,改元。戊辰,大将軍王敦舉兵于武昌,以誅劉隗為名,龍骧将軍沈充帥衆應之。

永昌元年是公元322年,這一年是晉室南渡後第一次面臨重大困難之年,主要是當時掌握朝廷大權的王敦興師謀反,這個舉動給晉宗室和王氏家族都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和考驗。沈充也加入到謀反行列,與王敦東西呼應。當時,孔愉正任吳興太守,恰在沈充的管轄之内,因此,他毅然棄官還京,也因此而得到了朝廷的嘉獎和同僚們的好評。由此可見,孔愉最早于永昌元年(322年)開始做“侍中”。

他于哪一年不做這“侍中”的呢?這份簡曆沒說具體時間,隻有這樣的話:“尋徙大尚書,遷安南将軍、江州刺史,不行。轉尚書右仆射,領東海王師。尋遷左仆射。”鹹和三年二月,“司徒王導、右光祿大夫陸晔、荀崧等衛帝于太極殿,太常孔愉守宗廟”。這時孔愉已是“太常”。那他何時任“太常”的呢?也沒有确切記載,但我們能找到,他在此之前的任職信息。

(荀)奕字玄欣。父憂去職,服阕,補散騎常侍、侍中。時将繕宮城,尚書符下陳留王,使出城夫。奕駁曰:“今陳留王位在三公之上,坐在太子之右,故答表曰書,賜物曰與。此古今之所崇,體國之高義也。謂宜除夫役。”時尚書張闿、仆射孔愉難奕,以為:“昔宋不城周,《陽秋》所譏。特蠲非體,宜應減夫。”

這條史料講張闿做“尚書”時,孔愉是“仆射”。這是哪一年呢?“(奕)父憂去職,服阕,補散騎常侍、侍中”,荀奕就任散騎常侍時是在他服父親之喪後,“永昌初,(荀組)遷太尉,領太子太保。未拜,薨,年六十五。谥曰元。子奕嗣”65。永昌元年(322年)荀組去世,按禮荀奕得服喪三年,三年滿後才能任職,那麼,荀奕重新任職當在太甯三年(325年)初了,可知,孔愉至少在太甯三年初就是“仆射”了。

另,我們知道了張闿擔任“尚書”的時間也就知道了孔愉擔任“仆射”的時間。孔愉的“仆射”之職是在解除“侍中”之後就任的。張闿在何時擔任“尚書”之職的呢?

張闿,字敬緒,丹陽人,吳輔吳将軍昭之曾孫也。少孤,有志操。太常薛兼進之于元帝……帝晏駕,以闿為大匠卿,營建平陵,事畢,遷尚書……峻平,以尚書加散騎常侍,賜爵宜陽伯。遷廷尉,以疾解職,拜金紫光祿大夫。尋卒,時年六十四。

張闿擔任尚書之職是在元帝駕崩以後的事。

永昌元年春正月乙卯,大赦,改元。戊辰,大将軍王敦舉兵于武昌,以誅劉隗為名,龍骧将軍沈充帥衆應之……十一月,以司徒荀組為太尉。己酉,太尉荀組薨。閏月己醜,帝崩于内殿,時年四十七,葬建平陵,廟号中宗。

元帝崩于永昌元年(322年)的閏十一月,但是張闿并沒有立即就任尚書,而是奉命“營建平陵”,事畢後才被任命為尚書。尚書之職也一直任到“峻平”,再“以尚書加散騎常侍”。太甯元年二月,葬元帝于建平陵,帝徒跣至于陵所。三月戊寅朔,改元,臨軒,停飨宴之禮,懸而不樂。

太甯元年也就是永昌二年(323年),斯年三月才改元為太甯。那麼,張闿當在太甯元年(323年)二月開始擔任尚書之職,也就是說在這個時間的前後,孔愉已經是仆射了。那麼,孔愉擔任“侍中”的時間就隻是永昌元年(322年)到永昌二年(323年)這不到一年的時間。

王羲之生年是303年,永昌年間的王羲之才二十歲,還沒有踏上仕途,書法的造詣也根本談不上,也不可能與地位和年齡都要高出他一大截的孔愉進行頻繁的書信往來。因此,孔愉就不大可能是《孔侍中帖》中的“孔侍中”。這個“孔侍中”另有其人。

再來看孔坦。

孔坦,字君平,會稽山陰人,大司農孔侃之子,與王羲之兄長籍之同為晉王世子司馬紹文學,曾任揚州刺史王導的别駕,後任吳興内史,侍中,再後任廷尉,鹹康二年(336年)卒。

孔坦是何時開始做“侍中”,又何時離開這個職位的呢?

及峻平,以坦為吳郡太守……于是遷吳興内史,封晉陵男,加建威将軍。以歲饑,運家米以振窮乏,百姓賴之。時使坦募江淮流人為軍,有殿中兵,因亂東還,來應坦募,坦不知而納之。或諷朝廷,以坦藏台叛兵,遂坐免。尋拜侍中。

可見,孔坦在蘇峻之亂平息後,先被任命為吳興内史,再“拜侍中”的。“明帝太甯三年正月,熒惑逆行,入太微。占曰:'為兵喪,王者惡之。’閏八月,帝崩。後二年,蘇峻反,攻焚宮室,太後以憂逼崩,天子幽劫于石頭城,遠近兵亂,至四年乃息。”“成帝鹹和二年五月戊子,京都大水。是冬,以蘇峻稱兵,都邑塗地。”太甯三年的後二年就是鹹和二年(327年),後四年就是鹹和四年(329年),可見,孔坦最早在鹹和五年(330年)才開始擔任“侍中”。

那麼,他何時不再擔任“侍中”了呢?

(孔坦)由是忤導,出為廷尉,怏怏不悅,以疾去職。

亮報書曰:“廷尉孔君,神遊體離,嗚呼哀哉!得八月十五日書,知疾患轉笃,遂不起濟,悲恨傷楚,不能自勝。”

可見孔坦去世之前改任“廷尉”,原因是“忤導”。“時成帝每幸丞相王導府,拜導妻曹氏,有同家人,坦每切谏。及帝既加元服,猶委政王導,坦每發憤,以國事為己憂,嘗從容言于帝曰:'陛下春秋以長,聖敬日跻,宜博納朝臣,谘诹善道。’由是忤導,出為廷尉,怏怏不悅,以疾去職。”我們知道他去世之前是廷尉,開始做廷尉的時間就是他最後一次“忤導”以後。

鹹康元年春正月庚午朔,帝加元服,大赦,改元,增文武位一等,大酺三日,賜鳏寡孤獨不能自存者米,人五斛……三月乙酉,幸司徒府。

沒有具體說“幸司徒府”發生了什麼事,但《資治通鑒》中有這樣的記載:

鹹康元年三月,乙酉,帝幸其(王導)府,與群臣宴于内室,拜導并拜其妻曹氏。侍中孔坦密表切谏,以為帝初加元服,動宜顧禮。帝從之。坦又以帝委政于導,從容言曰:“陛下春秋已長,聖敬日跻,宜博納朝臣,谘諏善道。”導聞而惡之,出坦為廷尉。坦不得意,以疾去職。

鹹康元年(335年)三月,孔坦被“出為廷尉”,那麼,這年的三月之前還可稱他為“孔侍中”。

這樣,就可以确定孔坦從鹹和五年(330年)到鹹康元年(335年)三月這段時間是“侍中”,共不滿5年。不論他何時被任命為侍中,但能确定他結束侍中之職的時間在鹹康元年(335年)三月,也就是說,該信劄當寫在公元335年孔坦“出為廷尉”之前,則335年三月是該貼書寫時間的下限。又據此信寫于“九月”,則可進一步确定該信書寫時間下限為鹹和九年(334年)的九月十七日。

鹹和九年(334年)王羲之多大?王羲之的生卒年主要有兩種說法,而普遍認同是303年生,361年卒,那麼,鹹和九年王羲之32歲。

鹹和九年,太尉、征西将軍陶侃去世,庾亮被“遷亮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進号征西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假節。亮固讓開府,乃遷鎮武昌”,王羲之則被“征西将軍庾亮請為參軍,累遷長史。亮臨薨,上疏稱羲之清貴有鑒裁。遷甯遠将軍、江州刺史”。鹹康六年(340年)正月庾亮卒。

(孔坦)臨終,與庾亮書曰:“不謂疾苦,遂至頓弊,自省綿綿,奄忽無日。修短命也,将何所悲!但以身往名沒,朝恩不報,所懷未叙,即命多恨耳……”俄卒,時年五十一。亮報書曰:“廷尉孔君,神遊體離,嗚呼哀哉!得八月十五日書,知疾患轉笃,遂不起濟,悲恨傷楚,不能自勝。”

由此知,孔坦在他去世那年的八月十五日曾經給庾亮寫過一封信,寫完信後就去世了。那麼,王羲之寫該信件時的下限當在孔侍中去世的前一年,也即鹹康元年(335年)。鹹和九年六月,乙卯,太尉、長沙公陶侃薨。辛末,加平西将軍庾亮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

這樣,王羲之随庾亮到達武昌的時間當在鹹和九年六月以後。從鹹和九年到鹹康六年(340年)正月之前,王羲之都在武昌做庾亮的參軍和長史。

在王羲之做庾亮參軍之前,也就是鹹和九年六月之前,王羲之與孔坦是有書信來往的可能的,因為,孔坦與王羲之的兄長王籍之同為司馬紹文學,兩人相熟是可成立的。而且,王羲之在之前的任上時也有直接收到孔坦來信之可能,王羲之雖然出仕較晚,但在此之前的仕宦之路則一直比較順利,并且很可能在一個地方任職時間較長。可以推想,也許在鹹和九年六、七月間,當王羲之還沒收到孔坦的來信時就接到了朝廷的調令,立即奔赴武昌做庾亮的參軍去了,這樣,王羲之才有可能寫信給家人或者老部下詢問孔侍中回信之事。因為,隻有他在詢問他所緻信之人時,才有“且因孔侍中信書想必至”、“不知領軍疾”等語。那麼,這封信就隻能寫在鹹和九年(334年)的九月十七日。

在孔氏家族是否還有别的人在王羲之時代做過侍中?這些人是否有和王羲之通信的可能?《晉書》中除了記載有孔愉和孔坦擔任過侍中以外,還記載了另外兩個孔氏族人擔任過這個職位。一是孔安國,“(孔)安國字安國,年小諸兄三十餘歲……孝武帝時甚蒙禮遇,仕曆侍中、太常……義熙四年卒,贈左光祿大夫。”二是孔琳之,“沉子廞,位至吳興太守、廷尉。廞子琳之,以草書擅名,又為吳興太守,侍中。”孔安國是孔愉最小的兒子,要比其他幾個兒子小三十多歲,可見這是孔愉老年得子。孔安國是衆位兄弟中最為知名的一位,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位。他在孝武帝時才開始做侍中,孝武帝于鹹安二年(372年)七月即位,“孝武帝諱曜,字昌明,簡文帝第三子也。鹹安二年秋七月己未,立為皇太子。是日,簡文帝崩,太子即皇帝位。”就算是孔安國在鹹安二年的七月被任命為侍中,但王羲之已去世十一年。孔琳之則更晚,“義熙六年,高祖領平西将軍,以為長史,大司馬琅邪王從事中郎。又除高祖平北、征西長史,遷侍中。”義熙六年(410年)以後,孔琳之才擔任侍中,這時的王羲之已經去世快五十年,更加不可能與之通信了。

由上可知,“孔侍中”為孔坦,《孔侍中帖》書于鹹和九年九月十七日。

2 “領軍”非王洽

有人認為該帖寫于永和九年至升平二年之間的四五年間,主要原因是把其中的“領軍”定位為王洽。容庚先生也認為這個“領軍”就是王洽。真是這樣嗎?

洽字敬和,導諸子中最知名,與荀羨俱有美稱。弱冠,曆散騎、中書郎、中軍長史、司徒左長史、建武将軍、吳郡内史。征拜領軍,尋加中書令,固讓,表疏十上。穆帝诏曰:'敬和清裁貴令,昔為中書郎,吾時尚小,數呼見,意甚親之。今所以用為令,既機任須才,且欲時時相見,共講文章,待以友臣之義。而累表固讓,甚違本懷。其催洽令拜。’苦讓,遂不受。升平二年卒于官,年三十六。二子:珣、珉。

王洽,字敬和,導第四子。理職明敏,拜驸馬都尉,累遷中書令。書兼諸法,于草尤工,落簡揮毫有郢匠乘風之勢,雖卓然孤秀未至運用無方,而右軍雲'弟書遂不減吾’,飾之過也。升平三年卒,年四十四。敬和行草入妙。妻荀氏亦善書。

這兩條史料,有一個大的出入,就是王洽的卒年和年齡有不同。《晉書》中是“升平二年卒于官,年三十六”,《書斷》中則是“升平三年卒,年四十四”。雖然都在升平年間的二、三年,有計算方面的差别,終究相差不大,但在歲數上卻相差将近10歲,令人困惑。那我們就在歲數上來進行辨析,看看王洽是不是該帖中的“領軍”。

再來看《書斷》,“升平三年卒,年四十四”,升平三年是公元359年,那麼,王洽就生于公元315年,即西晉建興三年。從建興三年到鹹和九年共20個年頭,王洽剛好二十歲,正是剛剛踏入仕途的年紀,不可能是“領軍”之職。

所以說,王洽不可能是《孔侍中帖》中的“領軍”。也就是說《孔侍中帖》寫于“永和九年至升平二年之間的四五年間”的說法值得商榷。

3 小結

綜上所述,《孔侍中帖》就寫在鹹和九年(334)的九月十七日。這一年王羲之32歲。

王羲之九品中正制(東晉王羲之孔侍中貼)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