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為什麼很久不回農村老家

為什麼很久不回農村老家

旅遊 更新时间:2025-02-03 18:22:34

#頭号周刊#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2篇職場文章陪你成長哦。

為什麼很久不回農村老家(我發現老家成了回不去的地方)1

作者|楊小米 采薇 編輯|小辰

來源|我和劉先生的日常

大家好,我是寫作課的改稿老師采薇。

有一次,我和汀爸談到将來,他問我,去過的城市中,你覺得哪裡好?将來想去哪裡定居?

我回答,每個城市都不同,各有各的好,但家鄉是無可替代的,我還是想回老家。

01

這個夏天,我夙願得償,自駕800多公裡,回到了家鄉。

我有兩個老家,一個是我們縣城,高中三年,我在這裡生活,目前我爸媽也定居于此。另一個,是我生于斯長于斯的小村莊,我在這裡度過了人生中的前15年。

這次回老家,我們先去了縣城。

出發之前,我隻跟媽媽說了要回去,但沒說哪一天要回去,想着要給她一個驚喜。

殊不知,這次驚喜,一開始的确是“喜”的,但後來更多的感受,是失落。

我們到家的時候, 已經下午五點多了,下着雨,爸媽都在家,我直接推開了門。

然後就看見我媽拿着一把蒜薹,正準備炒菜呢。看見我,她立刻驚喜地丢下蒜薹,嗔笑着說,你咋突然就回來了呢?把人吓一跳……

接着就忙着把汀姐和小寶拉到跟前,抱一抱,說他們都長高了。

收拾停當,我媽媽開始做飯,我想着這都下午5點多了,吃完晚飯聊聊天就該睡覺了,就趕快去二樓我原先住的地方收拾一下床鋪,打掃下衛生,畢竟好久沒回來了。

我爸媽家是三層小樓,大大小小有8個房間,我住二樓的一個房間。

當初爸媽蓋房子時設想的,他們老兩口住一樓,二弟一家住二樓、三樓,但是二弟一家住2-3個房間也就夠了,其餘用不着的房間,誰回來都可以住。

但我到了二樓原先居住的房間,意外發現,裡面變成了雜物間。床上,原先的鋪蓋已經被收起來了,碼了一包一包的衣服。

我愣了一下,有點不開心,有種自己房間被霸占的感覺,但轉念一想,也就釋懷了,畢竟自己一年沒回來了,又沒有提前說,房子本來就閑置,現在成了雜物間,也很正常。

于是,我在征詢了爸媽和弟媳的意見後,就把裡面的一包包衣服搬到其他房間,開始收拾床鋪。弟媳和媽媽大約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就過來幫忙,很快收拾停當了。

這件事,我隻是把它當成了一個小插曲,還是很高興地和爸媽吃飯聊天。

但是晚上躺在床上,卻感覺有點怅然若失,家還是原來的樣子,但原本屬于我的一席之地,好像正在漸漸消失。

為什麼很久不回農村老家(我發現老家成了回不去的地方)2

02

我們一家人到家後,媽媽就更忙了,早中晚三餐,都想着要給我們弄好吃的,還得洗碗、洗衣服、打掃衛生、買菜、送垃圾、看着小孩寫作業(二弟和弟媳白天都得上班)……

我家目前還開着一家箱包店,擔心我爸爸一個人看店,太累,下午我媽媽還要去店裡看幾個小時。

媽媽一天到晚連軸轉,我看了很心疼,就接過她的一些任務,比如中午給看店的爸爸送飯。

從我家到店裡,走路大約10分鐘,騎電動車,兩三分鐘就到了。

我許久沒騎過兩輪電動車,剛開始騎,搖搖晃晃的,飯盒随着車身搖擺,在車簍裡晃來晃去,叮叮咚咚的,我就這麼一路叮咚地沿着大馬路往店裡去。

我們家的店,開在商業區,以前是縣城最繁華的地方,街上從早到晚人潮洶湧,摩肩接踵,幾乎每家店顧客都絡繹不絕。

街上有幾家門店,還會不間斷播放“大甩賣”的廣告詞或者音樂,人聲鼎沸嘈雜不堪。

到了周末寒暑假,人就更多了,小偷們也都紛紛湧現,隻要我在店裡待的時間稍微長一點,就會聽說有人東西丢了,或者有小偷被抓到了。

連着好幾年,我家的店鋪裡都請了售貨員,因為顧客太多了,根本招呼不過來。

即便這樣,我爸媽還是經常忙到來不及吃中飯,直到下午兩三點,顧客買完東西,陸續離開商業街回家,才能買點飯吃。

而現在,走進商業街,一眼望去,整條街,店鋪開了八成,但幾乎看不到一個顧客。

到了我家店鋪門口,就看到我爸正坐在小闆凳上,跟附近窗簾店的老闆下象棋呢。

我把飯放下,招呼我爸吃飯,他答應了一聲,就繼續下棋去了。

我又騎着車到附近轉了轉,發現不臨主街的商鋪情況更糟,好多家店都是關着門的,門庭寂寥,幾乎看不到人。

回到家,我媽問我,你爸在幹啥?我回答,在下象棋呢。

我媽說她猜就是,不是在下象棋,就是在刷手機。我說,大中午的,沒啥生意。

我媽無奈地笑,說不止大中午的沒生意,現在是整天都沒幾單生意。

網購太發達了,人在家裡就能買東西,買完了快遞還能送到家,太方便了,就沒多少人願意出來逛街了,基本上每一年的生意都是在變差,不會再變好了。

雖然房租也降了,但還是有好多店鋪租不出去,畢竟做生意最起碼要占兩個人,加上店鋪租金,進貨、壓貨的成本,掙倆錢費勁巴拉的,還不如出去打工呢。

我聽了,心情有點沉重,卻不知道該說點啥。

商業街還是原來的商業街,但不可能再有往日的輝煌了。

為什麼很久不回農村老家(我發現老家成了回不去的地方)3

03

幾天後,我和媽媽一起回了老家村裡,去探望了一下還住在村裡的大伯。

大伯今年中風了,很是受了一番罪,出院後一直在家休養。

看到我們進門,他拄着拐杖顫顫巍巍地想起身,卻沒有起來,嘴裡隻能發出一兩個單音。

我回來之前,能想到大伯的狀況不太好,但此刻看見了,才知道有多不好,他渾身瘦骨嶙峋的,腰背不再挺拔,臉上幾乎沒有肉,顯得眼睛大得吓人。

如果是在外面見到了,我根本不敢認,跟之前印象中那個身材高挑、聲音洪亮的大伯,完全是兩個人了。

看着大伯現在的狀态,我心裡難過,但還是強顔歡笑,叮囑他和大伯母要注意身體。

離開大伯家,我和媽媽去了隔壁我們原來住的宅院。在這裡,我生活了十幾年,但現在看上去,跟記憶中完全不同了。

為什麼很久不回農村老家(我發現老家成了回不去的地方)4

▲家鄉的院子

十幾年前,随着我和妹妹陸續回到父母身邊讀高中、去外地求學工作,寡居的奶奶也輪流在幾個兒女家裡居住,這個宅院基本就閑置了。

屋子裡間,我從小一直在睡的鐵床還在,隻是現在已經鏽迹斑斑。

橫梁上,還懸挂着裝食物的籃子,小時候家裡時不時就會跑進來老鼠,奶奶就把食物裝在籃子裡,系上繩子,挂在橫梁上,這樣老鼠就吃不到了。

堂屋中央的牆上,挂着一張毛爺爺的相,四周貼滿了我和妹妹讀小學初中時得的獎狀。

抵着牆,有一張長條機,就在毛爺爺相的正下方,擺着财神、彌勒佛、觀音雕塑,還是老樣子。

我小時候,奶奶經常燒香拜拜,祈禱一家人平平安安的。我姑姑對我奶奶這種行為不以為然:佛家、道家、毛爺爺一起拜,啥都不忌諱,也不知道哪個神仙能顯靈。

現在這些物件都還在,隻是多了一副奶奶的遺像。

回來之前,媽媽還說,等以後她和我爸年紀大了,就回到老宅裡住。但現在看,如果想住人,房子得修繕或者翻蓋了。

我問媽媽,将來還要回來住嗎?

媽媽沉默了一下,說,那還是要回來的,可能半個月住縣城,半個月住老家。

唯一值得欣慰的,就是院子裡的兩棵樹。一棵是種在院子裡的木槿樹,是我五六歲的時候,爸爸種下的。

當年隻是一根細細的小樹苗,現在已經長得根莖粗壯,枝葉繁茂,一根根枝條好似失控般地向着高處伸展。

另一棵是種在堂屋門前的石榴樹,我十幾歲離開家的時候,它還隻是一棵被嫌棄的小石榴樹,每年花開得不少,卻挂不了幾個果,果子還長不大。

而現在,它在這個無人的空院落裡瘋長,枝頭上果實累累。

為什麼很久不回農村老家(我發現老家成了回不去的地方)5

▲院裡的木槿樹

一瞬間時光交錯,我有些恍惚,眼前浮現出當年的場景,我端着豬食盆去豬圈喂豬;把雞趕得咯咯直叫、四處亂竄;奶奶中秋節備好面粉、糖粉找人加工月餅,立春時用草木灰在院子裡畫下幾個大圈圈;我拿着獎狀心頭狂喜又羞澀地奔回家;放晚自習回來發現奶奶依然在外打牌未歸時心頭泛起一絲惱怒……

而今,小樹都長成了大樹,但往日的熱鬧卻再也看不到了。

我們在村裡待了一上午,也沒有看到多少人,偶爾遇見幾個老人和小孩,他們或是投過來探詢的目光,或者自顧自地走路,都沒有說話,我們在這裡,成了陌生人。

臨走的時候,堂哥從地裡給我們摘了幾十個西瓜,塞滿了後備箱,讓我們有時間多回來看看。

我口中答應着,心裡卻知道,下一次,不知道何時才能回來了。

從十幾歲出門求學,至今20多年過去,我與家鄉已漸行漸遠。老宅裡的房子、物件都在,木槿樹和石榴樹還是在瘋狂生長,似乎一切都沒變,但我知道一切都變了。

時光流轉,一茬一茬的人老去,又有一茬一茬的人出生、成長、遠離家鄉。

漸漸地,家鄉具象成了“籍貫所在地”,存在于我們寒暄時的“老家在哪兒”,陪伴我們求學、落戶、求職……也漸漸地變成了一個回不去的地方。

但每每聽到熟悉的鄉音,看到熟悉的地名,吃到熟悉的味道,總能喚醒記憶,心中情愫百生。

原來,家鄉已經融入了我的血液,無論走到哪裡,心裡都有一塊專屬于它的地方。

為什麼很久不回農村老家(我發現老家成了回不去的地方)6

寫在最後

前幾天,我在網上買了幾本書,收到貨意外發現是從老家城市寄來的,就忍不住多撫摸幾下,試圖從上面感受到家鄉的氣息。

随後又啞然失笑,看來剛從家鄉回來不久的我,又開始思念家鄉了。

其實,仔細想想,我思念家鄉,究竟在思念什麼呢?

大約是那段曾經的時光,是小時候成長的環境,以及家鄉的親人。

但,時光已逝不可追,成長的環境也在改變,而家鄉的親人随時可以電話、視頻聯系。

有一次睡醒,我特别想念媽媽做的豆糁,就在網上下單買回來,是熟悉的味道,高興地在群裡跟妹妹們炫耀,她們也立刻下單了。

我沾沾自喜于這100%的帶貨率,随即又想到,原來我們想家時,可以以家鄉的美食聊作慰藉。

大妹說,等過兩年,侄子侄女長大,不需要照顧了,就把爸媽接到她家裡生活,給她做好吃的,也享幾年福。我和小妹立刻說,那得三家輪流住。

在這一刻,我的心豁然開朗,其實,有爸媽在的地方,就是家鄉啊。

楊小米:自媒體【遇見小mi】創始人,《行動變現》一書作者,心理學科班出身,定居在上海的山東人,3年從普通職員到市場總監,并創業,分享職場經驗和成長故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