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句古語,叫“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意思是說,事情成功後,把出過力的人抛棄或殺死。
自漢高祖劉邦以降,曆代封建王朝,大多有誅殺功臣的習慣。
漢高祖劉邦殺掉了韓信、彭越、英布、陳豨等功臣,連忠心耿耿、救過他一命的樊哙都差點殺了;
明太祖朱元璋則把當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幾乎都殺了,李善長、胡惟庸、藍玉、葉升、馮勝等人無一幸免,株連者更是多達數萬人,堪稱血流成河;
就連名聲比較好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有誅殺功臣的劣迹。著名的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就被殺了兩個。一個是侯君集,一個是張亮。
曆朝曆代中,秦始皇屬于少數沒有誅殺功臣的皇帝之一。詭異的是,秦始皇向來被打上“暴君”的标簽,被人唾棄了2000多年呢。
一是當時尊重功臣的氛圍很濃厚。
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對有能力的功臣、謀士都是很尊重的。因為他們有勇有謀,足以興邦安國。各國都想盡辦法拉攏他們,委以重任。
那時候也沒有“過河拆橋”的理念,就算成功之後,對于不喜歡的功臣,最多也隻是讓他們靠邊站,頤養天年,不至于痛下殺手,殺得人心惶惶、衆叛親離。
二是秦始皇對自己足夠的自信。
秦始皇的個人能力是很強大的。不管是軍事指揮能力,還是國家治理能力都屬于首屈一指。百度百科稱之為“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他22歲開始“親理朝政”,39歲就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人稱“千古一帝”。基于此,秦始皇有足夠的自信。
在秦始皇看來,王翦、王贲等功臣,雖然立下不世之功,但并不能對他的統治形成威脅。他認為,任何叛亂都是不堪一擊的。所以,他根本就不害怕功臣“功高震主”。
三是秦始皇依靠一整套完整的制度治理國家。
衆所周知,秦國從一個西陲小國,變成虎狼之國,得益于商鞅變法。雖然商鞅最後被殺掉,可他留下的一整套制度,還在正常地運轉,融入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秦始皇當政後,他依然依靠這些制度治理國家。
按照這些制度,功臣們立功了就獎勵,犯錯了就懲罰,不需要在制度之外,另行處置。因此,誅殺就顯得多餘了。
-------------------------
給你好看的曆史:勇哥讀史
微信公衆訂閱号:yonggedushi(長按複制添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