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到汽車王國,大家都想到美國,那麼汽車是誰發明的呢?雖然頗有争議,比如蒸汽汽車和電動汽車的發明都不是德國人。但是一般人認為的以汽油内燃機為動力的汽車,那是德國人卡爾·弗裡德裡希·本茨發明的,這一位也是奔馳汽車的創始人。
早期的本茨車
不過雖然奔馳赫赫有名,而德國的大衆也是世界一流品牌,但是世界上汽車保有量最大的國家是美國,中國目前發展極快,超過美國隻是時間問題,不過在人均上面嘛,美國暫時的第一肯定是毋庸置疑的的,每千人擁有汽車數量是800多,德國也就是600,其他歐洲各國比如英國法國也基本上是這個數量級。
那麼為什麼作為發明汽車的鼻祖,德國甚或是歐洲卻被美國遠遠甩在了身後呢?
是科技水平?那不至于,即便在現在,德國的造車技術也不比美國差,而二戰前歐洲才是世界科技中心,德國的各方面科技都在美國之上,汽車技術德國人作為發明者自然更領先。
凡爾登戰役,沒有汽車法國就輸了
是國家富裕程度?那肯定不是,歐洲各國并不比美國差多少,在二戰前歐洲才是世界中心,可是美國在汽車生産方面遠遠超過了歐洲,比如說一戰之前,全球汽車産量不到50萬,而到了一戰時期,美國一國汽車産量就超過一百萬,一戰結束後年産量幹脆超過二百萬量,而此時的歐洲呢?德國在一戰前夕汽車年産量才不到2萬輛,在一戰時期不管是協約國還是同盟國運輸主力還是鐵路和騾馬,汽車不是主流,法國算是當時汽車生産大國,在凡爾登戰役用了數千輛卡車甚至出租車作為運輸工具,保證了前線兵力。但是不管德國法國還有英國,汽車産量都無法和美國相比。
在1939年,德國汽車人均保有量隻是美國的十分之一,以至于希特勒宣稱要讓每個德國人都擁有一輛小轎車,因此成立了大衆汽車。(不過到了二戰爆發,大衆汽車也沒生産出幾輛車。)
雖然說當時美國的收入是稍高于歐洲,但是也不至于人均汽車保有量有這麼大的差距。所以不是因為收入問題。
那麼是美國國土遼闊?公共交通不發達,必須要用車?那也未必,比如俄羅斯國土更遼闊,也沒人均汽車保有量有多少,而日本國土狹小,公共交通發達,但是人均汽車保有量也近千人六百。
美國,尤其是早期美國為何在汽車上處于各國前列,其實這主要有兩大因素,什麼因素呢?其實也很簡單,買得起和用得起。
t型車
這點基本上到現在還是如此,汽車和所有新興事物一樣,一開始都是高檔消費品,不管歐洲美國沒幾個人用得起,在早期美國汽車大概要2000美元,歐洲差不多,而當時美國工人工資日均也就2美元左右,要3年每天幹活不吃不喝才能買一輛車。但是福特在當時推出t型車,售價隻要800美元,後來幹脆降到300美元,與此同時福特給自己的工人漲工資到一天5美元,也就意味着福特的員工幹60天就能買一輛車,考慮到生活費用,也就是幹一年基本上可以買一輛車了。
而德國這邊,還是說希特勒,為了讓德國人都擁有汽車,就要求大衆汽車售價不得超過1000馬克,也就是400美元左右,但是到了二戰這車也沒造出幾輛。也就是說在二戰前,德國人就沒造出什麼平民汽車。
價格不同這自然造成了普及度的不同,就好比當年我國桑塔納橫行天下,幾十萬的價格高高在上,而且合資雙方還懶得推出新車型,而等到奇瑞qq等廉價車橫空出世,才讓汽車進入尋常百姓家。像現在電動汽車也是如此,特斯拉國産化後拼命降價,一下有橫掃新能源車市場的趨勢,結果沒幾天就被宏光mini搶走了銷量冠軍寶座?靠什麼?不是什麼技術含量,品牌熱度,就是靠不到3萬的價格。
當一個商品從奢侈品成為日常消費品時,價格是最大的因素,而商品從奢侈品成為日常消費品,利潤率是下降了,但是利潤額是上升的。當時美國汽車就是走出了從奢侈品到商品的一步。
不過,為什麼是美國能做到這點,能将汽車價格降低到如此程度呢?這不光是福特的流水線作業問題,還涉及美國的産業規模。在20世紀初,美國的鋼鐵産量已經是世界第一,而且形成了幾個大規模的企業,這使得美國鋼鐵制品的價格持續下降,尤其是原本鋼鐵使用大戶鐵路建設基本完成,大量鋼鐵需要新的出路,價格也極為低廉,正好為汽車産業的騰飛做出了鋪墊。否則換到其他國家,比如當時的中國,鋼産量可憐巴巴,根本沒辦法造車,甚至日本乃至歐洲國家,造車的成本都高于美國,即便是工資低于美國。
這就是産業規模的問題,當時美國的技術好不好?很一般,當時評價英國的商品最好,德國的商品還行,美國的商品很低劣,但是美國的産業規模大,能形成集團優勢,成本就低,尤其是新技術,美國和歐洲站在同一起跑線,差距不大,成本就很重要了。就好像現在中國,為什麼很多國家不得不将生産放在中國,想移開都做不到?不是中國人工便宜,而是中國産業已經形成規模,一旦移開,商品成本就大大提高。
德軍說是機械化,實際上還在使用騾馬
除了買得起,還有一個關鍵點,用得起,汽車需要什麼?大家都知道,汽油,而汽油從哪裡來呢?石油提煉而來的,問題就在這裡了,歐洲除了東歐,比如羅馬尼亞俄羅斯,大都是貧油國,幾乎不産石油,我們都說英法等國趕上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美德等國靠第二次工業革命進行反超,這話有點對,也不能說全對,比如說英法等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上其實技術也不差,但是他們有些事做不到啊,英法他們國家有煤有鐵,所以蒸汽機時代本土就能解決,而到了燃氣機時代,他們國内都沒石油,英國當時沒發現北海石油,就算發現當時海上鑽井也不容易,法國根本就沒,都需要從殖民地運,他們怎麼可能大力發展内燃機技術。
德國也一樣,德國根本沒什麼石油資源,到了二戰,德國龐大的機械軍團需要大量的石油,隻有依賴羅馬尼亞的石油,而德國進攻蘇聯,其目标也是直指蘇聯的油田。也就是說德國人買得起車也未必用得起油。
美國是石油大國
而美國不同,美國是個石油大國,當年美國最大的富豪就是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當時美國在煉油上的技術幾乎是唯一領先歐洲的,油制品是美國主要出口産品,汽油幹脆一開始是作為提煉煤油的副産品燒掉的,價格極為低廉,老百姓都用得起。(資源儲備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舊殖民時代,殖民地市場資源對非宗主國是不開放的,像日本作為貧油國,汽車工業在二戰前根本發展不起來,二戰後殖民地市場被打破,日本才有機會進口各國資源發展自己的産業。)
買得起,用得起,而且汽車的生産還能為美國兩大産業鋼鐵和石油開發出新的市場,汽車在美國不飛速發展才是怪事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