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一頭散亂的長發随意紮起,穿着外賣員顯眼的橙色工作服,騎着一輛黑色的電瓶車,穿梭在上海的弄堂小巷之間……當演員海清以這樣的造型出現在新劇《心居》中時,就像是真實日常生活中出現在街頭的外賣員一般,忙碌又樸素,沒有了半點前往作品中幹練又精緻的“虎媽”形象的影子。
《心居》劇照
随着電視劇《心居》開播以來,海清的演技成為了網友熱議的話題。不管是站在搶救室門口,面對劇中丈夫的突然去世,沒有一滴眼淚卻用輕微的顫抖和驚愕的眼神,将内心的苦楚體現出來;還是後來與夫家親人對峙争吵,緊咬牙關不讓自己流淚後,眼角劃過的一滴淚珠……可以說,海清将外地媳婦馮曉琴這一人物的辛酸又曲折的人生曆程,演得讓觀衆揪心不已。
《心居》劇照
“我蠻喜歡馮曉琴的,她很合适有句台詞‘打不死的小強’,很像女超人,特别煙火氣。”在接受封面新聞采訪時,海清表露出對于角色的喜愛與敬佩。時隔十餘年,再次出演一個陷入于“買房”難題的影視劇,她有過猶豫和拒絕。最終,在導演滕華濤邀請和對于劇本的認可後,她接下了“馮曉琴”這一角色。故事雖圍繞着“買房”展開,但《心居》中所講述的,是以“馮曉琴”為代表的芸芸衆生,在生活泥沼中孜孜不倦努力的故事。
再遇“買房”難題 “馮曉琴像打不死的小強”
無論是劇名《心居》,還是外地媳婦的人物設定,以及劇中繞不開的“買房”難題,都極易讓觀衆聯想到當年,創下收視曆史新高的《蝸居》。所以海清直言,一開始的确沒有那麼想接。
“我會有一個顧慮。”海清提到了那部在十餘年前大火的《蝸居》,同樣是講的關于“買房”的故事。“我會覺得,在買房子這一點上會有重複。雖然很多地方還是不一樣,但兩部都是外地女人到上海去買房子,在上海打拼。”而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海清也說過,“馮曉琴”于她而言是比較熟悉的角色,沒有太多的新鮮感,就像在玩相同的遊戲。
《心居》劇照
其實,不光是“買房”的設定,海清出演過不少廣義上的家庭劇,且都獲得了不錯的收視成績和話題熱度,一度讓她得到了“國民媳婦”的稱号。可細究之下,也能發現每部劇的聚焦的社會議題和所要表達内核的差别。譬如,《媳婦的美好時代》探讨了當代都市家庭的婆媳關系,《小歡喜》則展現了都市高考家庭的教育現狀。
“《心居》這部戲,劇情設置是我前面以前沒有碰到過的。馮曉琴跟大姑子之間的矛盾沖突如此強烈,還有跟丈夫一大家子的關系,很多時候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戲劇張力是非常強的。”此外,該劇也是導演滕華濤時隔多年回歸小熒幕的、極有誠意的作品。“劇本也是在我看到很多作品裡邊非常紮實的一個,也非常吸引我。”于是,呈現在劇中,有了現在的“馮曉琴”。
哪怕出演過衆多經典的熒幕形象,在海清看來,馮曉琴也是獨特而積極的。在采訪時,海清多次表露出了對該角色的欣賞和敬佩之意。“我蠻喜歡馮曉琴的,她很合适有句台詞‘打不死的小強’,很像女超人,特别煙火氣。”
其實,在普羅大衆的心中,馮曉琴的人生經曆,可以說是悲情又凄慘的。喪夫、買房、創業……種種難題積壓在一個中年女人的身上,逼着她扛下生活的重擔。可同時對于演員來說,這樣的角色展現了更多表演的可能。“她沒有劇本的光環,沒有那些榮耀、奇迹,就是實打實把你摔到泥土裡。老公死了、房子買不起、孩子要上學、家裡面還一堆事情。相對來說,這樣的角色更吸引我,演起來層次感會更強一些,真的是需要靠你一場一場戲去拼下來,讓觀衆相信,馮曉琴就是在一步步往上走,而不是先天的劇本架構。”
往返菜市場與廣場之間 “最喜歡送外賣的戲”
在拍攝《心居》的期間,海清曾自創了一個“繞口令”,講的内容就是“大菜場,小菜場、菜市場、廣場”,因為在這短短十餘字中,幾乎涵蓋了她在拍攝這部劇的大多場景。鏡頭中,海清穿着橙色顯眼的外賣員服裝,戴着笨重的頭盔,騎着電瓶穿行在滬上的三街六巷裡,或者奔跑在老舊小區的樓梯中,神色匆忙地送出手中的外賣。
海清說,有時拍一天外賣的戲,樓上樓下跑,第二天都擡不起腿來。但她特别喜歡送外賣的戲,為了能拍好,她經常在街上觀察外賣員,并将他們的辛苦盡收眼底。“他們拿東西、跑步的姿勢,都是我要學習的。那個很難看的跑步姿勢啊,我用在戲裡面很真實。我很喜歡這樣騎着電瓶車滿大街跑的角色,比在辦公室裡的角色更吸引我,因為這些角色就好像我們自己一樣。”
在網友熱議的劇情中,馮曉琴因喪偶失去經濟來源,所以當了8年全職媽媽後,又複出打工送外賣。但同時,還要兼顧照顧老人與孩子的事宜,哪怕在送外賣時出了輕微車禍事故,卻被家人責怪沒有及時接送孩子。難怪連網友也感慨,“海清演的馮曉琴也太難了”。
在海清的講述中,在拍攝當外賣員的戲份時,還有許多難忘的回憶。譬如,馮曉琴在送外賣的間隙中擠出時間吃盒飯的場面,就被不少網友評價“十分真實”。海清也正好講到了這場戲背後的拍攝點滴,還說這是她“吃得最香的一盒飯”。
“那天正好下雨,我也是一天奔波拍攝沒有吃飯,餓得前心貼後背。正好劇組給我準備了馮曉琴的盒飯,我覺得這是我在組裡吃得最香的一頓盒飯。其實盒飯裡就是豆角和西紅柿,但我吃得好香啊。我把那些菜都吃完了,導演喊停,我還在吃。”且有時候,哪怕收工了,海清也穿着送外賣的服裝,希望能盡可能把它穿得髒一點舊一點。
從《蝸居》到《心居》 “房子重要,但沒那麼重要”
從《蝸居》中四處籌款、渴求買下一套房子的海萍;到《心居》中迫切地想要上海、在滬上安家立命的馮曉琴;倘若還要算上《安家》中希望用買房避免婆媳矛盾的宮蓓蓓,在海清出演的角色中,已有三個人物與“買房”較起勁了。
說起這些有着“買房”執念,操勞半生隻為有個安身之所的角色,海清表示其實能夠感同身受,也更能理解角色的境遇。“誰不為生活算計呢?”當外地人來到一座大都市,想要在其中找到立足之地,這是無可厚非的。
《心居》劇照
“我當年拍蝸居的時候,我就有一種感覺,很少有人是海藻,但大部分是海萍。我可能比較鐘情于這樣的角色,人物性格是多面的,有自私,有陽光,有樂于助人,有犯錯。我喜歡這樣比較真實的,而不是那種自帶高光自帶光環的角色。”
同樣,海清對于馮曉琴的欣賞和喜歡,也來源這種真實,在她想來,其實很多人都是馮曉琴罷了“我不覺得馮曉琴卑微,也不覺得要低着頭去看她。”甚至有時候,海清也詢問道自己,易地而處,自己在經曆人生低谷後是否能夠翻身。又是否能像馮曉琴一樣,到最後擺脫命運之悲活得風生水起。“在很大程度上我是佩服她的,我知道女人幹外賣不容易。我很尊敬也很敬佩這樣努力生活的人,我覺得馮曉琴是值得尊敬的……對于人生給的這個大考,馮曉琴給了很好的答案,她完全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命運。”
出演了如此多關于“買房”的人物,經曆了不少因“安家”所衍生的人生故事,在海清看來,房子其實重要,但也不是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人們的心,到底是住在房子裡,還是住在哪裡。
“我覺得心居這個名字非常好,是心安定的居所。有的時候就算有了家,但在裡邊心依然不安,這個家也不是家。而是要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找到自己的價值。”海清說到,馮曉琴恰恰在很長一段時間丢掉了自我,但到最後,她也收獲了“心之所居”。“當她發現有些老人需要她的幫助了,她把開養老院這件事情做得既有社會效益又有個人利益。當這兩個利益結合得特别好的時候,你會發現馮曉琴的人生有了很大的轉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