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第一次去女方家需要帶什麼嗎

第一次去女方家需要帶什麼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7 11:30:50

七夕來臨,談情說愛的人們也開始蠢蠢欲動琢磨着要怎麼将自己的另一半帶給家長見面了。見家長這事,那真是有人歡喜有人愁、有人輕松有人憂,心理壓力各不相同。如何才能給對方家長留下好印象?第一次去女方家注意哪些事情?帶什麼禮物?說些什麼呢?

第一次去女方家需要帶什麼嗎(第一次去女方家需要注意什麼)1

首先别太緊張,嘴甜點,不管你是男女那麼要巴結好丈母娘,這很重要,送什麼禮物?可以問問你的愛人,依據喜好來,但不易太高級的,安排定親主要是父母的事情了,如果雙方家長都同意,那麼就選日子好了,定親的準備要全方位的,從安排婚禮到以後生活問題都要解決好,不然會有很多後顧之憂的。一定要注意細節。

如果是定親的意圖,就得按女方當地的風俗習慣來安排禮品。很多東西我們認為用途不大,或沒必要,但是風俗就是不能免,比如:今年我男朋友也到我家,雖然說了隻是來雙方父母見見面而已,不是提親,但是他們家還是帶了兩條煙(我爺爺奶奶有抽)、兩袋喜糖、一箱子喜餅、一箱水果、特産等等。雖然我交代他不要買禮物了,可是實際上總不能空手的,第一次印象得好才行,很多東西沒準備到位,即使自家人認為沒事,但是别的親戚鄰裡都有話說。

一、詳細了解情況,做好準備工作。

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一般況下,我們盡量不要打無準備的仗,不要因女友和自己的心血來潮,搞突然襲擊貿然前往。我的意見是,應盡量挑選在女友父母心情比較好的時候,并在女友提前通知的情況下,再登門受閱。之所以這樣做,就是要讓自己能盡量多争取些“天時地利人和”,并同時有足夠的時間去做一些相關的準備工作。其中要做的準備工作包括:通過女友了解家中主要成員(特别是父母)的一些性格、愛好、職業及關系,越詳細越好,隻有把這個工作做好了,你才能更好地準備禮物和把握談話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能有效地降解你的緊張情緒,增強你的自信,從而讓你更加輕松超水平的發揮。

二、注意穿着。

人與人之間的第一印象是相當重要的,你隻有把第一印象塑造好了,才有可能得到未來嶽父嶽母的加倍疼愛與贊賞,而大方得體和恰到好處的穿着打扮便是最能有效給你迅速加分的重要因素。穿着打扮或許平時對一個男人來說是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但這個時候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你未來嶽父嶽母在對你完全不了解的情況下,便隻能通過最為直觀的衣着去了解你的一些基本情況,其中包括以穿着的整潔來評判你對生活的熱愛,以衣服的款式來獲悉你對人生的态度,以服飾的顔色來了解你性格的張揚或沉穩„..建議以整潔得體甚至是大衆化為主,盡可能避免穿戴一些新新人類的奇飾怪服和配戴耳環,特别是發型,不要太過張揚了,畢竟父母都是上一個年代的人,接受這些的确需要過程。

第一次去女方家需要帶什麼嗎(第一次去女方家需要注意什麼)2

三、選好禮物。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交友和行事那都得講究一個規矩,特别是初次上别人家拜訪時,備上一份合适并表達心意的見面禮是很有必要的,更何況拜訪的是未來的嶽父嶽母„„如此一來,千萬不要認為這是什麼庸俗之舉,而應該把它看成是你通過首次考驗的關鍵環節。 禮物的好壞不在于價錢的高低和貴重上,而是一種人生價值觀念和共同習性的認可,同時也是一種兒女表達孝心和獻殷勤的最為直接的方式,它應該有分量、有層次、有内容,甚至最好是要有意思。其中,有分量指的是禮物本身要有一定的市場價值,盡管禮物的好壞并不一定是以價錢論好壞,但好的禮物絕大部分都是不便宜的,同時這也能表達一種送禮者對受禮者的重視;有層次指的是禮物送出去的時候要有針對性,要根據受禮者的不同有一定區别針對性和層次感,即送給嶽父嶽母的是什麼,送給兄弟姐妹的是什麼,送給晚輩的又是什麼,要符合他們的身份;有内容指的是禮物要有一個良好的寓意在裡面,能表達送禮者一個良好的預期和祝福,例如送給嶽父嶽母的應該盡量選一些對健康有用的東西,以示對老人家身體健康的祝願,送給晚輩小孩的禮物最好是一些開發智力和有助于學習的東西,以示對孩子們良好前程的祝願;有意思指的是禮物要有新意,要送到對方的心坎上去,最好讓對方一看上禮物就能喜歡上它,從而由此拓展到對你印象的加分。當然這些禮物的好壞,關鍵還在于事前得到你女友的全力支持。特别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我國有許多地方,第一次登門的女婿是有很多送禮禁忌的,記得多問問你的女友。

四、注意語言的得體。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更是表達内涵和知識儲備的方式,所以第一次到女友家和其父母見面後,能否在語言上把握得體,便成為了印象升華的關鍵。我的意見是,第一次見面應以穩妥得體的語言為上,不要太過急于表現自己,更不要指望老人家從見你第一面開始就完全同意甚至是放心把女兒交給你,這些都是違背人的情感認知規律的。在老人問你情況時,你應該盡量做到回答恰當詳盡,但絕不能拖泥帶水,語速要放慢,要多思考想好了再說,說話的時候應盡量用真誠的眼神望着對方,不要老是低着頭或者是環顧四周。

五、表情放松,要有親和力。

初次見女友父母有些緊張是很正常的事,但是緊張情緒應盡量不能表現在表情上,從而一臉的拘謹和嚴肅,這樣以來往往隻能使雙方的氣氛都很緊張,距離也就拉遠了。另外,在表情上獻殷勤的成份也不能太過明顯了,如果自始至終都是一副奴顔媚骨、溜須拍馬的表情,那無形中隻能讓人家感覺輕浮和不可靠。但是,一直保持傾聽、積極和微笑的表情卻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次去女方家需要帶什麼嗎(第一次去女方家需要注意什麼)3

六、登門四忌。

1.忌油嘴猾舌。說話要樸實,說心裡話,如一池清水,清澈見底;不做作,不油滑。 2.忌自我吹噓。要懂得:不表示自己聰明,就是聰明;不誇張自己的美德,就是美德。 3.忌膽小怯羞。要明白:越怕講錯,就越會講錯話;不怕講錯,反倒會使言談順暢。膽小,拘謹,害羞,是初登戀人家門交談時的大忌。 4.忌粗言劣語。語言必須文明,不禮貌的口頭禅,習慣語等,一定要戒除。

七、注意行坐的姿勢。

有許多男孩子都有這樣一種習慣,隻要一緊張走起路來,身體都會不由自主地比平時搖晃得厲害,就連坐在那裡也會表現得兩隻手不知放哪裡好,常常是坐立不安,甚至還會讓兩隻手放在那在腿上發抖。還有一種人就是無論到哪裡都會表現得過于放松,甚至是太過随便,不是翹起個二郎腿,就是見位置就坐

顯然,這兩種做法都是不對的。俗話說:坐要坐像,站要站像,坐和站看似無語,其實表達的是人的一種教養,這一點在那些上了年紀的父輩眼裡是相當重要的,萬不可在此上失分啊。

八、态度要誠懇、真實。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誠懇和真實是最能打動人的,所以在初次見面時你一定要在誠懇和真實上下足功夫,要多聽老人家講話,并伴有不時地點頭和應許,在回答老人家的問題時,要以一種誠懇的态度把真實的情況告訴他,同時也要以一種真實的意願把你的誠懇表達出來,以盡可能得到老人理解、接受甚至是支持。

九、完善你的細節。

細節決定成敗,特别是對于一些年齡大的老人來說,他們往往都是非常重視一個年輕人對于細節方面的态度的,其中包括你在進門後是否會主動把鞋子擺好并把門關上,在扔放果皮垃圾時是否随意,在你與女友說話時眼神是否透着愛護,在觀察處理問題時是否能夠迅速應變„„

總之,他們是很希望你能做一個細緻體帖的好男人,隻有這樣他們才放心把自己的女兒完全交付給你。

第一次去女方家需要帶什麼嗎(第一次去女方家需要注意什麼)4

還需特别注意的是:

1、恭敬、謙虛:你去到女孩家裡,昂首挺胸進門,用眼光向下看人的姿勢打過招呼後就不再理人,而是專心和女孩子套近乎,再去時人家肯定就會極不歡迎你了。

訣竅:逢人便“叫”,開口必帶“您”,有事必說“請”,實在不想彎腰駝背以迎合略顯佝偻的老人,不妨點頭哈腰,面帶笑容。

2、牢記目的:如果去到對方家裡,除了吃飯時間,你都是關上門和女孩子甜甜蜜蜜,總是将二老拒之門外,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訣竅:這時就應該和兩位老人多多交流,你去他們家的目的絕不是泡妞,而是“泡”他們家的二老。除了他們的女兒外,還得讓二老覺得你好,讓他們家族裡所有人都覺得你好,這不就是廣告裡說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3、禮多人不怪:門,不是白上的,上門應該投其所好,帶一些禮品。

訣竅:有關送什麼禮物,隻要和他們家的“内奸”(你的女友)好好一合計,“暗算”兩個五十歲的老同志還是綽綽有餘的。煙、酒、茶、自動麻将機、象棋、DVD、首飾……喜歡什麼就送什麼,缺什麼就送什麼。

4、豪爽不浮誇:一般人嫁女,都會考察對方實力,應該實事求是,切忌吹牛。沒有資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給人不踏實的感覺,你可以沒有錢,但不能不穩重可靠。在可靠的基礎上賣賣力辦成些小事,表示下你的誠意也就足夠了,那種搬闆凳排隊替人買票的事兒少幹。

訣竅:一開始把牛吹爆了,就沒有了收場的餘地,即使真的很有能力也要不顯山不露水地慢慢展示,老人嫁女不是讨錢,而是求個放心。

5、勤快而精明:要主動發現别人家需要壯勞力幫忙的地方,在沒有體力活的時候不妨動動嘴皮子,我以前多愚昧啊,從沒給人洗過碗拖過地什麼的,最要命的是提都沒提,别人也不會真要你做,即使做個十次八次,把人家的女兒騙回了家,她以後的十年八年不都會為你做麼?

訣竅:投其所好地和老人談話,“問客殺雞”式的家務申請,是絕對有必要的。

6、和女友保持恰當距離:如果關上門和人家的女兒親熱,當爹媽的一定氣得要死,可當面摟摟抱抱也是要不得的,即使你為了表現出兩人破釜沉舟的勇氣,也絕對不能害的兩位老人出門散步吧?

訣竅:不宜不請自來,不宜停留過久,不宜過于親密,也不宜裝作不認識,尺度應自己把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