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頓開茅塞”出自《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後來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寫道“我身無力,我腹無才,得三公之教,茅塞頓開。”成語基本含義為: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多形容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今天重點解釋一個“開”字。這“開”字看起來簡單,但解釋起來并不簡單;看起來人人明白,其實很少有人很透徹地明白。如若不信,聽我慢慢道來:
“開”字是個無聲會意字,繁體寫作開,金文寫作
,上半部分是個“門”(
),也就是大門的“門”,“門”有兩扇,左右各一扇,如若一扇門就是門戶的“戶”,兩個“戶”就是兩扇門。許慎《說文解字》解釋“門”字為“門,聞也。從二戶。象形。”意思是說“門”這個字由兩個“戶”構成,打開和關閉時能夠聽到吱吱扭扭的響聲。故有大門、小門、前門、後門、正門、關門、開門、柴門、木門、鐵門、門闆、 門框、門匾、門牌、門房、門戶、門面、門第、門閥、門客、豪門等說法。因為“門”具有開合作用而且會發出聲響,故有電門、閥門、閘門、調門等說法。因為“門”是讓人行走通過的,所以又有門路、門道、門徑、竅門等說法。古代不同的門庭差異性很大,有富有窮、有高有低,所以門字還有類别、派别、種類等義,如佛門、儒門、門類、門徒、分門别類等。
字裡面的“
”是個“幵”,這個字念殲(jiān),由兩個“一”和兩個“又”構成,“一”表示門栓,“又”表示手部動作。古代的大門有上下兩個門栓。“幵”字形義為用手拿着門栓。許慎《說文解字》解釋“幵”字為“平也。象二幹對構上平也。”許慎不明所以,予以亂解。我們再來看幾個篆文的字形就能明白,“幵”為什麼是兩手各拿一個門栓。“開”篆文寫作
或
或
,裡面“幵”字都是雙手拿門栓的樣子。後來不知哪個粗心大意的主兒把“幵”字誤寫作“開”。後人不知也隻好将錯就錯了。
其實,有一些帶“開”的漢字,原來都寫作“幵”,如研究的“研”,篆文寫作
,從石從幵,“石”表示石頭;“幵”表聲兼表意,形義為雙手拿着木棍。兩形會意,“研”字本義為雙手拿着由木棍與石頭組合成的工具敲擊、研磨,即把東西研磨成碎塊、碎末。後來由研磨引申為琢磨、思考、探究等義,故有研究、研判、鑽研、研讨、研析、研賞、研讀、研考、研習等說法。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研字為“䃺(mó、mò)也。從石幵聲。”即把東西研磨碎末。《易•系辭》中說“能研諸侯之慮。”意思是說能夠揣摩出諸侯的心思。
下面接着說“開”字:
門與幵兩形會意,“開”字本義為用雙手開門或插門。後來由開門、關門引申出多種含義,如由拉開門栓引申出轉動、啟動、運行、創設等義,故有開啟、開設、開端、開春、開始、開工、開賽、開場、開局、開篇、開車、開機、開撥、開赴、開戰、開學等說法。再如由開門引申為擴張、張口、延展、拓展、去掉、去除等義,故有張開、展開、開拓、開除、開列、開裂、開襟、開脫、開銷、開支等說法。
許慎《說文解字》“開(開),張也。從門,從幵。”即張合、張開。《廣韻》“開,解也。”即解開。《韻會》“開,啟也。”即開啟。《爾雅》“開,辟也。”即開辟。《五音集韻》“開,通也。”即開通。《集韻》“開,州名。人名。山名。在雍州。”即開封。《老子》十章“天門開阖。”《易•系辭上》“開物成務。”
作者:範登生,二馬看天下特邀專欄作家
責編:恬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