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 17665-觀音(法華經第25章經變圖)-84.1x61.2cm-吉美博物館藏
名 稱:觀音(法華經第25章經變圖)
編 号:MG.17665
年 代:北宋(10世紀後半期)
尺 寸:高84.1cm 寬61.2 cm
材 質:絹
這幅絹畫據《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繪制。《法華經》共分二十八品,亦即二十八章。《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法華經》中的第二十五章。由于觀世音信仰傳入中國日益盛行,所以經文從漢文譯本内抽出來,成為便于受持讀誦的單行經品本。觀音菩薩:梵文為Avalokite?vara,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衆的)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淨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隻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
畫面中央繪觀音菩薩立像,左右兩兩相對繪制觀音菩薩救濟諸難的場面。觀音菩薩正面站立于綠色寶池中湧出的祥雲蓮花上,觀音菩薩頭戴珠冠,身披紅巾,着紅裙,珠寶璎珞滿身。珠冠正面配飾五色寶珠,省去化佛。頭頂的寶珠和發髻上插有敦煌地區特有的棒狀裝飾物。觀音菩薩右手舉胸前持曲莖蓮蕾,左手外舉持淨水瓶。額頭有第三眼,瞳孔的黑色已剝落,故紅眼尤其顯眼。嘴角畫蝌蚪形胡須,極具特色。畫面中的觀音菩薩體态勻稱修長,面相沉靜安詳。
觀音左右兩側繪《觀音經》所說救濟諸難中的四難畫面,有墜崖難、火坑變成池、被人推墜難、蛇蝮獸難,各畫面榜題欄内書墨書經中偈文。
觀音蓮台兩側畫兩身男女供養人隔池相對而坐,男供養人身着黑袍,頭戴幞頭,執長柄香爐,榜題為“施主子弟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陰願昌一心供養”。女供養人為比丘尼,兩手托盤,盤内置細頸水瓶,榜題為“施主女比丘尼信清一心供養”。
在敦煌壁畫中據《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繪制的單獨觀音經變合計有35鋪,其中隋代1鋪,盛唐5鋪,中唐6鋪,歸義軍時期23鋪。五代宋時期壁畫中沒有出現單獨繪制的觀音經變。北宋時期莫高窟壁畫中多為表現法華經變的法華三會,例如莫高窟北宋第55窟窟頂南坡的法華三會,畫面中法華三會占據了大量空間,其他各品相對減少。
來源:敦煌研究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