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甯波老味道點心

甯波老味道點心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8 11:38:17

七十年代的食品與現在是不能相比的,不管是品種還是造型、包裝,都顯得簡單而土氣,那時鄉下的我還不知道蛋糕是什麼東西。

不過對七十年代的我來說,甯波鄉下的點心也夠多了,點心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也不是有錢就能買的,還得有糧票,有的點心也隻有過年到節才能吃到。

點心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面粉做的,另一種是米做的,下面分開來說:

一、面粉類

淡包 就是面粉發酵蒸熟,形狀像現在超市的刀切饅頭,但要大點,也有半球形的,沒有餡子的,味道是淡的,所以叫淡包,其實就是普通話中的饅頭,現在基本上沒人說了吧,都說饅頭了。

饅頭 饅頭是有甜餡子的,半球形。以前因為糖要糖票,所以人們都喜歡吃甜的,不過有的甜的也未必放了糖,有可能是糖精。

油包 用豬油加白糖的饅頭,比較大,所以常叫大油包,一般直徑有十公分以上。

大餅 也是面粉發酵後在大餅爐子裡貼(音塔)的,形扁平,有鹹有甜。

油煠桧 音油石桂,就是油條,有點鹹咪咪的,一般與大餅搭配吃,再加碗豆腐漿就是早餐的标配了,現在也有,以前油條也切小段揾醬油過泡飯吃,或者放油條湯吃。

生煎包子 面粉做的點心,半發酵,肉餡,用平底鍋加油煎煮,煎至包子底部金黃色,撒上蔥花即成。好的生煎包子裡面有汁,肉香,蘸醋吃。這個現在仍很多的,年輕人常點幾個生煎加馄饨當早餐。

小籠包 做法與生煎包相似,大小也差不多的,隻是用小蒸籠蒸的。

馄饨 這個也是傳統早點,現在仍有,馄饨皮很薄,肉餡很小,下鍋很快就熟了,一般碗裡配上蛋絲、紫菜、蔥花、鹽、味精加湯,馄饨熟了撩出放入碗中即行。

麻餅 面粉做的大圓餅,中間有糖餡子,一面擂上白芝麻,上面再蓋紅印子,常作女方訂婚發送之用,現在還有。

油繩 有些地方叫油贊子,也是面粉做的,用油汆(音石)的,因形如繩子故名油繩,有甜鹹兩種,鹹的一般加苔條,綠色的,也叫苔條油繩。

和尚餅 一種不粘芝麻的小燒餅。

金錢餅 粘了白芝麻的小面餅,烘烤的,如銅錢大小。

糖糕 也是一種發酵面食,加糖甜的,形如V字,用油煠(音石)的,特别凹處處糖多處表面有點酥脆,裡面又有點軟。一般當早點吃,現在偶爾有看到。

月餅 八月十六吃月餅是甯波的特色,月餅用面粉加各種餡料烘焙而成,月餅名字以餡料名來命名,如百果餡的就稱百果月餅,五仁餡子的就是五仁月餅等,七十年代甯波鄉下主要是蘇月,月餅外面一層層的,月餅包裝用紙,一卷卷的。廣月我到80年才吃到。

二、米制類

米饅頭 用米粉發酵後蒸的白色饅頭,味甜,比饅頭扁,冷了會發硬,可以在平底鍋貼一下,加熱後變軟,容易焦,所以要小火加熱,并不時翻動。北侖的米饅頭比較大,甯海的米饅頭比較小。

水塔糕 是用濕米粉發酵後蒸制而成,一般切成菱形,厚約一寸,色白,有點像米饅頭,一般冷吃的,比較松軟。

粽子 甯波傳統粽子為狗頭粽,一頭一角另一頭三角,外面用箬(音業)殼包紮,比較大,家裡包的話是根據箬殼大來包的,所以有的大粽子有一斤,一般的也有三四兩左右。主要有堿水粽、缸豆粽等品種,甯波粽子也是用糯米浸泡後包的,在浸泡時加入适量的堿水,如果包缸豆粽的話,缸豆與糯米一起浸泡。煮熟後糯米變成淺黃色,可以蘸白糖吃。

金團 是用糯米粉做的圓形團,直徑約九公分,高度1.5公分左右,外面粘了黃色的松花粉,所以叫金團,裡面餡子一般為芝麻加糖。金團冷時是硬的,吃前需加熱,一般鐵鍋裡翻動着貼使之軟化,餡子中糖也溶化成糖汁,所以小孩子不知道怎麼吃的話,會使餡子流落,湯手,正确吃法是雙手豎拿金團,小口咬上面一側,慢慢咬到餡子處,然後讓金團向上開口,這樣餡子就不會流出來了。

青金團 青(艾青)與糯米粉混合做的金團,有的地方也叫青團,有粘松花粉的,也有不粘的,清明上墳時常用來作祭品。

麻餈 也有寫麻糍的,音麻時,用糯米飯搡制成,分糯米麻餈與青麻餈,外面粘松花粉,也有不粘的,一爿麻餈大約20公分見方,一公分厚,扁平狀,吃時切小塊加熱,與金團一樣不要蒸,要燥鍋子中貼,現在用平底不粘鍋很方便。麻餈也是清明上墳祭品。

湯果 糯米粉做的小粒短圓柱形食物,無餡。每年過年三十(音室)年夜總要幫媽媽一起做湯果,用手把湯果粉搓成一公分直徑的長條,然後用手指“擇”下一公分長的小段。湯果需煮一下吃,叫“下湯果”,一般與“漿闆”(糯米飯加甜酒釀做的食物)煮,湯果浮起時放漿闆,不能可時煮。

湯果糕 也叫桔味糕,色子糕,糯米糕,是甯波老式手工點心,用江南的糯米制成。特點是糯、香、甜、不粘牙。湯果糕是傳統的冬季時令點心,形如湯果,隻是湯果要煮,湯果糕卻是能冷吃的。

湯團 與湯果一樣也是用湯果粉(糯米粉)的的,比湯果大,有餡,直徑3公分左右,球形,餡子為豬油加黑芝麻白糖,豬油湯團是甯波特色點心。可以水煮,也可以油汆,不過油汆比較難,餡子弄不好分“爆”(報)出來。

年糕 年糕是甯波最常見的點心,一般用新粳米(晚稻米)做的,有的加點糯米,使年糕更糯。做時先把米浸泡好,然後在石磨中加水磨成粉,然後蒸熟,用搗臼碗搡,最後成長條狀,㫰燥,吃時切薄片與菜炒或“下年糕湯”,也可用糖芝麻炒,我媽年夜飯中常炒一碗糖年糕當點心,寓意吃了年糕年年高。

年糕團 即是蒸熟的做年糕用的米粉團,取一團攤平,撒點鹽,裹上油條,即成一個年糕團,我讀小學時偶爾當早點心吃的,現在很少見到。

(音塊),其實是“米鬼”但這個字打不出來,用糯米蒸飯後做的,常說搡餽搡年糕,也是搡的,然後做成米饅頭的樣子,吃時要平底鍋貼一下,也可以切小塊水煮,或加漿闆加糖。甯波老話“一隻饅頭一隻餽”是說夫妻像是一隻饅頭一隻餽搭配好的。以前過年家裡年糕、餽很多,都要“養”(浸泡)在水裡随吃随取。

粢飯團 就是用糯米飯捏的飯團,方法與年糕團同,不過現在裹的東西種類多了,有油條、肉松、火腿腸等。

粢飯糕 用糯米飯(也有和上粳米的)壓平切塊油炸。外酥裡軟,一般都是鹹的,也有加苔條的,色綠。

灰汁團 開始的做法與年糕一樣,磨成粉後放鍋裡邊攪拌邊小火加熱,逐漸倒入紅糖與灰汁水(早稻草燒成的灰浸泡在水裡,再過濾的水),煮到八成熟顔色變黃時,取出搓成湯團大小的團,最後隔水蒸一小時左右即成灰汁團。

凍米胖 也叫“胖脯”,就是爆米花,用米做的,以前常有“爆”凍米胖的人帶了鐵鍋來的,居民一看就是讓小孩拿點米,幾根柴爿、糖或糖精、幾分錢去“爆”(音報)凍米胖。那“黑出出”的可以密封的鍋也不知道叫什麼,米從一端倒進去,然後蓋上蓋子封住,蓋子邊還有溫度表,還有搖柄的,師傅搖動着,黑鐵鍋在火中“骨得骨得”轉動,現在知道那是讓鍋受熱均衡,等到一定溫度了,那師傅把鍋有口的一端豎起來,并對準一個大布袋,師傅喊一聲“放炮類”,然後小孩們捂住耳朵遠遠躲開,然後師傅把蓋子打開,打開時裡面的凍米胖随氣流沖出來發出很大的聲音。這樣凍米胖就爆好了,最後把布袋中的凍米胖收集起來拿回家,開始是酥脆的,冷透後要密封保存,還潮了就不好吃了。

年糕胖 與凍米胖一樣,隻是材料用曬幹的年糕片而已。很大

凍米糖 用凍米胖加上麥芽糖做的,麥芽糖在鍋中加熱液化,加入凍米胖攪拌均勻,倒入模闆,趁熱切塊,冷了就酥脆了。

炒毛麸 把米炒熟後磨成粉,一般用小鋼磨去磨的,裡面可以加入糖、桔子皮幹、幹的生姜片等,還有加點黑芝麻的更香,這個很多年沒有吃了。

香糕 香糕也是用粳米加糖粉做的,有的還加入桂花,糕體白色一面微黃,外表稍硬,裡面疏松,咀嚼易碎,成品用紙包裝,一包稱一封。香糕品種較多,在市場上一般供應的有甜香糕、椒鹽香糕等。

印糕 用米粉做的,形狀有圓的方的,看似硬的,咬下去其實比較松的,味甜,大小三四公分,上面印有各種圖案,所以叫印糕,印糕在七十年代算比較好吃的點心了。現在也有印糕,但感覺不一樣了,沒有以前的印糕好吃。

三、其他點心

苔生片 是用苔條、花生米碾(音研)碎,混入面粉中做成的薄片,然後烘制而成的一種點心。

豆酥糖 用大豆粉和糖做成的食品,常用白紙包成小小方包,還潮了會粘在紙上。

地栗糕 這是一種熱天卦(夏天)吃的冷飲,鄉下一般沒有的,我記得小時候爸爸帶我去甯波時在東門口一家冷飲店裡吃的,那味道真的太好了。地栗凍是用荸荠汁冰凍而成的,上海話把荸荠叫地栗,所以叫地栗糕,我猜想那東西大概是從上海流傳過來的吧。

祭竈果 祭竈果是甯波有名的傳統産品,是由麻棗,紅白球配上油油棗、黑白交均糖、芝麻腳骨糖、寸金糖、白麻片、凍米糖等組成,是一種老幼皆宜的糕點。

以上這些是我想到的小時候吃過的點心,現在多數仍有賣的,但很多東西已經找不是以前那種味道了。

甯波傳統糕點應該還有不少,我小時候在北侖鄉下,知道的也不多,還請各位朋友補充。

甯波老味道點心(盤點七十年代甯波人吃的點心)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