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胡适和俞平伯先生都認為《紅樓夢》作者曹雪芹隻創作了前80回,後40回是由高鹗全面續寫。其實《紅樓夢》開篇第一回作者所言“後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删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钗》”等文段内容,作者分明是在暗示《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整部作品的初稿已經創作完成,後經增删修改更名為《金陵十二钗》,因此可以說胡适、俞平伯的後40回全面續寫觀點值得商榷。
雖然《石頭記》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裡的内容隻有前80回,但從小說的文本内容和創作規律的角度看,完整版的《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生前已經完成了,因為從寫作規律上講,創作貴在一氣呵成,然後才是後續的反複增删修補。試想一部作品還沒有完成就去進行多次的增删修改,中途很容易打斷作者的創作思路與寫作靈感,更何況作者曹雪芹是花費10年的時間在反複修改增删一部未完成的作品,這根本不符合創作常規。因此作者曹雪芹在有生之年已經将完整版的《紅樓夢》創作完畢,至于現存的《紅樓夢》後40回是由高鹗全面續寫還是由高鹗還原補遺,從文本線索等多方論證推斷,後者的可能性比較大。
80回後的内容為什麼會遺失?從小說通篇的情節内容上來看,那是因為80回以後的情節内容過于敏感,已經關涉時世和作者的家聲。縱觀現存120回完整版的《紅樓夢》,後40回中從第81回就開始寫及趙姨娘勾結馬道婆以巫術陷害賈寶玉與王熙鳳的案情東窗事發,接着又上演元春染病早逝與國舅王子騰回京路上猝然暴病身亡的蹊跷情節,緊接着又有錦衣軍查抄大觀園、賈府嚴重失盜和惜春出家等一系列醜聞叠出,而《紅樓夢》又有作者自傳和家事的普遍說法認同,所謂家醜不可外揚,更何況還關涉到家人性命(趙姨娘魔魇罪在古代是死罪)與敏感時政,且又有當時嚴酷的“文字獄”魔劍高懸,因此作者出于自身安全等諸多因素的考慮,将《紅樓夢》80回以後的内容掩藏起來隻在可控的小範圍内傳閱,以至于80回以後的内容在往後的歲月裡全部或部分失傳。那80回以後的原稿究竟是28回(作家劉心武的觀點)還是40回抑或是30回,至今仍衆說紛纭無從考證。
很明顯,現存的120回《紅樓夢》前80回語言藝術上精煉簡潔,後40回則有煩瑣冗長之嫌,後40回不是《紅樓夢》原稿這一事實相當明顯。我們可以這樣揣測,作者是有意将80回後的章回隐匿了起來,隻允許前80回的《石頭記》在市面上傳抄流行,而80回後的《石頭記》内容隻在當時的極少數親朋摯友之間借閱或傳閱,而高鹗和程偉元大概是有機會接觸或借閱過《紅樓夢》80回後原創内容的少數人。從曆史資料看,曹雪芹與高鹗至少同時代共存約有25年的時空交集(高鹗生于1738年,曹雪芹卒于1763年),而且當時三人都共同生活在北京城内,高鹗和程偉元比後世紅學派的任何一員都更有機會聞聽、接觸、借閱80回以後原稿或殘稿。這樣就能夠解釋後40回與前80回相比較為什麼會在情節上不銜接、思想上不一貫、藝術上有高低的争論,高鹗和程偉元隻是憑借以往的閱讀記憶對《紅樓夢》80回以後的内容進行還原補遺,可能還費盡心思搜羅了一些遺失散落的《紅樓夢》原創殘稿,這也是很多讀者認為後40回有些章節寫得也精彩叫好的原因。
正所謂“最淡的默水勝過最強的記憶”,僅憑曾經的閱讀記憶要恢複原創作品的原貌難度可想而知。雖然張愛玲大罵高鹗還原補遺的後40回是“狗尾續貂”,劉心武也很不滿意高鹗的後40回補續,但在前輩“此路不通”的續寫提醒下,高鹗對後40回的還原補遺還能夠在衆多的續寫者中脫穎而出,并且能夠經受200多年的時間檢驗而迄立不倒,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也算是矮個子當中的高個了。
與《紅樓夢》80回以後原稿遺失并存的另一個奇怪現象是,作者曹雪芹的生平資料(檔案)到曹雪芹本人便戛然而止,清代族譜中找不到曹雪芹的子嗣情況,甚至曹雪芹同輩的兄弟族人也無從查證,這讓曆代的紅學家們撓破頭皮百思不得其解。出現這一疑問有三種可能,一是80回以後的内容面世後受清代“文字獄”的嚴酷打壓從此銷聲匿迹,曹雪芹一家因此受牽連而慘遭誅連滅族。另一種可能是曹雪芹隻是筆名和化名,曹雪芹本人沒有以本名曹沾而是以其他名字寫入了曹氏族譜。第三種可能是作者曹雪芹與史料裡記載的江南織造府的曹雪芹不是同一人。從現有有限的實證資料看,大概我們隻能從《紅樓夢》“家事自傳說”這一角度進入到小說文本中來了解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家世了。
随着近年自媒體的盛行,現在市面上對《紅樓夢》的各種解讀層出不窮包,除家族自傳說外,還有宮廷影射說,太子争鬥說,有的解讀純粹是捕風捉影和自我陶醉,更有甚者最後把林黛玉推斷成為男子,簡直是荒唐可笑。
由于可查證的曆史檔案資料有限,要想解開《紅樓夢》的創作謎團,揭示作者曹雪芹的神秘面紗,需要回到《紅樓夢》的原創文本裡去尋找線索,通過對原文本的精讀、細讀、研讀來發現作者的蛛絲馬迹,分析真假,辨别真僞。不然,紅學研究很容易被帶偏,最後會走入死胡同。想當年高鹗和程偉元為了出版完整版本的《紅樓夢》,竟然謊稱後40回是失而複得的曹雪芹原創,大概因為獲利豐厚而高鹗又自恃才華橫溢,故想瞞天過海,結果被胡适考證後真相被無情揭穿。而胡适對後40回内容判斷是高鹗全面續寫而不是還原補遺,這一觀點是否客觀公正,則又見仁見智還需要時間來驗證。甚至包括80回《石頭記》的脂批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裡的批語是否有人為冒充點評或故意誤導讀者的現象,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不過一些僞古籍的出現提醒我們,隻有忠實于原創文本的解讀才是解開紅學謎團的可靠理據和終極路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