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琅琊榜》中大梁皇帝蕭選尚有七個兒子,依照血統和規制,這七人理論上都具備當皇帝的資格,但考慮到整部電視劇的重心在另外三子,以及編劇和原著作者對另外四位皇子的打壓确實強了一點(一個有傷殘,一個胸無大志,另外一位基本未提及,還有一位約莫8歲),從而造就了明有7子,卻隻有3子争雄的局面。
而在這三個皇子中,究竟誰才是最适合當皇上的呢?
01:一個皇帝需要什麼?老子傳世名著《道德經》中曾經有言:“治大國如烹小鮮”,時隔2500年後這句話早已成為了至理名言,為所有人尊崇和信奉。
那這句話的重心是什麼?
答案是:火候。
《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告訴了我們“治理一個大的國家,和烹制一道美味的菜肴理論上是相似的”,而烹制菜肴最重要的是火候。
同樣的菜品、案闆和爐台,在同樣的油、鹽、醬、醋添加順序下,不同的廚師依舊會燒制出不同的味道,原因便在于火候的掌握。太猛易焦,太輕易生,隻有輕猛适當,方才會誕生佳肴,做一個好皇帝便是如此,太猛容易成了暴君,太輕容易成了昏君。
梁帝蕭選,無疑是一個火候掌握的較好的帝皇,雖然他有着殺害忠良,葬送了赤焰軍七萬忠魂的罪狀,但于治國而言,他是有才能的。
邊界穩定、皇權穩固、百姓安康是一個帝王一生要做的三大事,而赤焰軍關系到的則是這三大事其中的“皇權穩固”,同時消滅赤焰軍又不會影響到三大事中的另外兩件事(赤焰軍在被消滅前,剛剛與大渝惡戰結束,且取得了重要的勝利)。
同樣的選擇題擺在其他皇帝面前時,怕是過半的人都會做出與梁帝一樣的選擇。
畢竟北境的雄師與南疆的雄師,透過林殊與霓凰這樣的方式結為親家,再加上二者皆無比推崇于太子齊王,試想若齊王謀逆,天下又誰人可擋?
哪怕這隻是一種假設,皇帝也不會容許他的存在。
02:誰最像蕭選?
如果蕭選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哪怕他不是好人,但于國家有益,于百姓有利,那他就值得坐在那個位置,而在蕭選的三位皇子中,論及性情、才能和手段最像梁帝的那個人。
無疑是譽王!
在譽王謀反以後,梁帝也曾經說過:你是最像我的那個,我不是沒想過将皇位傳命于你。
若譽王當上帝位,一定還會有類似于林燮那樣的忠良被構陷繼而身死,但也一定會有類似于如今大梁國泰民安的局面出現。
故而可以說譽王是一把雙刃劍,遊走在暴君與賢君之間,那與之對應的太子呢?他可能便是前面提到的最可能成為昏君的那一類。
他手段相對偏軟,遇事猶豫不決,最重要的是他馭下能力不足。假設太子登上高位,那背後真正掌權的人不是越貴妃這樣的女人,就是謝侯爺這樣的權臣。
而太子,便會成為那個無權、無雄心,隻知享樂的昏君。
(以上兩段論述,皆是依據劇中已經展現的内容去評斷,不排除太子扮豬吃老虎的可能。)
那這三人中剩餘的景琰屬于哪種?
他與譽王不同,他的眼裡容不得沙子,他的字典裡沒有“權衡和平衡”這些字眼,同時他又與太子不同,他強勢不懦弱,更不會任憑别人擺布。
這樣的人,若為臣子當是利劍,若為帝王?則禍福難料!
水至清則無魚也好,天下事從不是隻分對錯也罷,終究景琰這樣的性格若為帝王,遇到風調雨順的良年也就罷了,但若遇到青黃不接的災年,或許便是一場不弱于譽王那般人造下的血案。
所以梅長蘇也曾經一直與靖王強調,适當的變通和閉眼不見,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保護,做一個好人與做一個好皇帝終究是不同的。
三子之中,太子最弱,若無良臣猛将則江山危矣,譽王最強,雖然上任之路會有腥風血雨,但他可以創造一個穩固的江山,一個均衡的天下,而靖王則分兩面,心是好的,但治下的結局未必是理想的,充滿着無盡的變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