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甄學資深研究員 | 甯七
甄嬛宇宙真是常看常新,這不,壹讀君又發現了一個不冷不熱但偏門的知識點:
後宮裡面的“妹妹”,真沒幾個好人啊!
比如,皇後烏拉那拉宜修生生害死了自己的親姐純元皇後:
甄家私生女浣碧,也屢次害過自己長姐甄嬛:
這種“坑姐狂魔”,在其他宮鬥劇裡存不存在?
縱觀狗血宮鬥劇,多少妹妹害姐姐
看過不少經典宮鬥劇的壹讀君發現,凡是劇情中有涉及到姐妹鬥争的橋段,“妹妹害姐姐”的設定真是不少。
除了上文說到的《甄嬛傳》,《母儀天下》裡的飛燕與合德兩姐妹,妹妹合德多次搶奪姐姐飛燕的愛物、恩寵甚至情人,還設計讓姐姐徹底失寵于皇帝:
《大明風華》中的妹妹胡善祥,曾多次耍心機想要謀害自己的姐姐孫若微,甚至對姐姐母子二人起了殺心:
穿越劇《夢回唐朝》裡,妹妹為了能當上皇後,把姐姐推下了懸崖:
《大清後宮之還君明珠》劇中杏兒和西林春兩姐妹,雖然并不是同為妃子,但妹妹也變着法地害過姐姐:
除了國内,日本的“宮鬥劇”也有不少姐妹相争的劇情。
比如講述日本幕府将軍後宮家事的《大奧》系列,在2016年《大奧·悲劇的姐妹》中,第11代将軍德川家齊納了一對姐妹為側室,妹妹說謊、下毒……窮盡各種手段,加害自己的姐姐:
看來,無論是否架空曆史的古裝宮鬥題材劇,“妹妹謀害姐姐”都算得上是一個十分常見的劇情設定了。
難道惡毒妹妹是什麼宮鬥劇标配嗎?
宮鬥越兇,妹妹越毒
宮鬥劇總會花很多筆墨刻畫姐妹關系的變化,一般來說,從“相親相愛”走向“反目成仇”占絕大多數。
為什麼姐妹間的戲劇沖突會被這樣設計呢?
首先,因為兄弟姐妹間的對抗,是比較符合“常理”的。
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看,同胞是我們個人心理發展中的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指的是個體在社會化及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對其具有重要影響人物。
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和同胞兄弟姐妹是一個相互依存又互相對抗的關系。
著名美國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朱迪絲·維爾斯特,在《必要的喪失》一書中,深入讨論了兄弟姐妹間矛盾沖突的議題。他和所有精神分析學家都認為,兄弟姐妹間的對抗是正常和普遍的現象,而且在同性别的兩個或更多孩子之間,尤其是當孩子們的年齡相近時,這種對抗會更加激烈。
兄弟姐妹之間的對抗,更像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天性,大家搶奪的對象是母親的注意力。因為在生命初期,孩子都會和母親産生“共生”,希望媽媽隻愛自己一個。一旦他們認識到别的人有平等的、甚至優先的權力來要求分割母親的愛,嫉妒就此産生了。
尋常人家的姐妹尚且如此,後宮裡的姐妹們就更不必說了。
不是親生姐妹,更是會反目了
那為什麼姐妹同在後宮,妹妹總是那個惡人呢?
後宮的姐妹關系,要套在中國封建制度的框架裡研究。“惡毒妹妹害姐姐”,是被家族宗法制度給“逼”的。
在封建時期,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度,将血緣關系同家族政治關系結合起來,在宗法制度支配下,宗子有保護和幫助宗族成員的責任,而宗族成員有支持和聽命于大宗的義務。家族作為一種慣制習俗,其法理化傾向使後來人生于斯長于斯,必須遵循祖先規範和舊制禮俗,不得逾越。
雖然血緣決定了兄弟姐妹的親密關聯,但宗法制度又決定了子代根據性别和長幼順序,在家族中擁有不同地位,在财産分配中也存在親疏厚薄。
通常來說,長子、長女占據更多的家族資源,同時受到更多關注和教育,越小的子女則越少,如果是庶出就更少了。
這種“厚此薄彼”的對待,血緣家族内部關系很難不矛盾重重,沖突頻繁。
祺嫔的兩個庶出妹妹,平時都跟祺嫔說不上話
這種原生家庭環境下,難保妹妹們心态不失衡,不嫉恨姐姐。正如袁采在《袁氏世範 - 睦親》曾解釋到的:
人之兄弟不和,而至于破家者,或由于父母憎愛之偏,衣質飲食言語動靜,必厚于所愛而薄于所憎。見愛者意氣日橫,見情者心不能平,積久之後,通成深仇。
封建王朝時代的女性,“選秀進宮”是她們這輩子除了投胎之外,唯一一次“資源再分配”的機會。
在後宮,原先家族裡的長幼順序分配法則還有效、但效用不大,宮裡頭的資源分配更多是圍繞皇帝心意,所以宮鬥的核心要義是擠掉競争對手、得到皇帝垂愛。這可能是看中出身門第的封建社會裡,唯一一條憑實力獲得階級躍遷的道路。
你讓那些因晚生了幾年或者庶出身份而備受忽視、心有不甘的妹妹們,如何不走上幹掉姐姐、自己上位的黑化道路?
總而言之,妹妹謀害姐姐的宮鬥,是家族宗法制度和男權體制下,姐妹關系畸形釀成的一場悲劇。
看了這麼多姐姐被欺負得要死要活,不由得想問,這世界上難道就沒有“壞姐姐”了嗎?
“壞姐姐”都在童話故事裡
這世界上的“壞姐姐”一大半都在童話故事裡。
《灰姑娘》裡辛德瑞拉的兩個姐姐、還有國産童話《馬蘭花》中的姐姐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壞姐姐”。
“壞姐姐”在中外民間文學裡,甚至還成為了專門題材類型——“蛇郎故事”裡的固定工具人。
“蛇郎故事”大多說的是有姐妹兩人,大姐陰險且貪婪,不願嫁給又貧又醜的蛇郎,而妹妹善良孝順,嫁給蛇郎獲得意外的幸福。大姐心生妒忌,殺害妹妹後想要占有蛇郎。故事結局多是妹妹靈魂顯形,和姐姐鬥争并在取得勝利後複活,姐姐受懲罰,妹妹夫妻團圓。
不少網友也發現了這一規律,在知乎提問:為什麼童話或者神話故事中在有姐妹關系出現時姐姐通常是壞人?
首先,這和童話的受衆性質有關。
對于要講好一個故事的文藝作品而言,代入感是很重要的。所以一般來說,作品受衆是怎樣的形象,主角就會與之大差不差,情節也是圍繞這種形象設定而展開。
比如偶像言情劇的觀衆大半是年輕女性,這類劇集多是年輕女學生、女白領與人類高質量男性的愛情故事;家庭倫理劇的受衆是中年人群,演出的是中年人的家長裡短;武俠劇面向有江湖夢想的男性,所以這類作品講的就是江湖浪子如何闖蕩江湖。
童話這種題材是專門寫給小孩子們的,主角不僅要符合小孩子的形象,劇情也要貼近小孩子的認知。
對于小孩子來說,尤其是已經有了自我意識、開始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的四五歲幼童,那些年齡比他們大的孩子常成為他們認知世界的“小老師”,小朋友對待年齡大的朋友往往都帶着一種質樸的敬畏感。
姐姐欺負妹妹的故事情節,在小孩子的世界裡很“合理”。換成“妹妹欺負姐姐”,就和小孩子的常規認知産生了沖突,讓小讀者很難産生代入感。
其次,講好一個童話故事,也是需要戲劇張力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童話故事特别喜歡“重要的情節重複幾遍”。
比如惡毒王後謀害白雪公主,前兩次都失敗了,第三次才靠毒蘋果成功;王子用撿到的水晶鞋找“夢中情人”,也是在試了兩個姐姐之後,才讓灰姑娘成功穿上……
情節“一遍一遍地重複,在第n次取得成功”這種通用套路,一則可以讓年紀較小的孩子産生熟悉感,便于他們理解整個故事;二則,重複的叙事結構可以為結局設置懸念,但一般不超過三次的重複,又不至于讓故事過于冗長,既讓聽衆容易更容易入戲,又兼有文學韻律的美感。
從這個角度來說,最小的孩子獲得成功/幸福的結局,是最富有戲劇張力的,因此他們最适合作為主角而存在。
同時,出于制造戲劇沖突的目的,前幾次失敗嘗試的主角多是要以反派的形象存在。所以,為了适應套路需要,涉及姐妹關系的童話總得“犧牲”幾個姐姐。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到底是壞姐姐還是壞妹妹,不同的文藝作品題材各有“偏好”。好在,咱們現實生活中,還是好姐姐和好妹妹更多~
評論區來聊聊,你印象最深的“壞姐姐”或者“壞妹妹”是誰?
參考文獻:
[1]鄭丹丹.家庭中的階層并置與社會融合——對兄弟姐妹關系的個案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7,31(04):129-136.
[2]汪文學.民間文學中的兄弟、姐妹矛盾關系解讀[J].畢節學院學報,2009,27(12):72-77.
[3]付雨,張莉.不同同胞關系對女孩心理發展的影響[J].内江師範學院學報,2015,30(04):79-83.
[4]孫利利. 當代國産後宮劇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曲阜師範大學,2016.
[5]周愛華.後宮裡的瘋女人:《甄嬛傳》《如懿傳》的女性壓抑書寫[J].甯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19(01):31-35.
[6]鄧二豔. 宮鬥題材電視劇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4.
[7]周麗娜.中國電視劇曆史叙事中的權力與性别——以宮鬥劇為例[J].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0(06):56-63.
[8]黃琪雅.蛇郎與兩姐妹故事中的女性形象與女性意識[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30(05):86-87.
[9]趙德利.20世紀中國小說長女形象的文化心理透視[J].社會科學,2012(10):176-18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