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語文八年級下冊1-3複習筆記

語文八年級下冊1-3複習筆記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1-16 05:13:24

語文八年級下冊1-3複習筆記? 【知識梳理】 一、重點詞語,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語文八年級下冊1-3複習筆記?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語文八年級下冊1-3複習筆記(語文中考一輪複習)1

語文八年級下冊1-3複習筆記

【知識梳理】

一、重點詞語

1.通假字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

“食”同“飼”,喂

(2)才美不外見 “見”同“現”,表現

2.一詞多義

能安求其能千裡也 能夠(

雖有千裡之能 能力

)

3.詞類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 名詞作動詞,用馬鞭驅趕

(2)食之不能盡其材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竭盡

(3)一食或盡粟一石 形容詞用作動詞,吃盡

4.其他實詞

(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祗:隻,僅

奴隸人:奴仆

(2)骈死于槽枥之間 骈死:(和普通馬)一同死

骈:本義為兩馬并駕,引申為并列

槽枥:馬槽

(3)不以千裡稱也 稱:著稱

(4)一食或盡粟一石 一食:吃一次

或:有時

石: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

(5)才美不外見 外見:表現在外面

(6)策之不以其道 道:方法

(7)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通曉

(8)執策而臨之 臨:面對

5.文言虛詞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猶,尚且

(2)嗚呼!其真無馬邪 表示驚歎,相當于“唉”

(3)其其真不知馬也 大概(

其真無馬邪 表反問語氣,難道

)

(4)而執策而臨之 連詞,表順承(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連詞,表轉折

)

(5)之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節助詞,不譯(

策之不以其道 代詞,代指千裡馬

)

二、重點句子翻譯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

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裡的本領來喂養它。

(2)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

(3)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裡馬!”

(4)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唉!難道果真沒有千裡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裡馬啊!

三、問題探究

1.說說作者借“千裡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為社會所用。全文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懑心情,并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

2.伯樂和千裡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千裡馬喻人才,伯樂喻能發現、賞識并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現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于沒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人才的人。

3.從文中看,千裡馬遇不到伯樂,他們有着怎樣的命運?作者借千裡馬不遇伯樂反映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間。作者借千裡馬不遇伯樂反映當時不重視人才,不善于發現人才的社會現實。

4.韓愈認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你同意這個觀點嗎?請談談理由。

示例一:隻要是“千裡馬”,才能就會施展出來。是金子總會發光,隻要自身有實力,不論什麼條件下都能施展自身的才華。 示例二:千裡馬需遇伯樂,才能方有機會施展出來。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自身才能的施展需要伯樂來發掘。

5.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你聯系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

當今社會需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才,但是也需要發現人才的伯樂,發現人才,重用人才,使其能夠發揮所長,創造價值。

四、文章中心

本文通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裡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全文表達了作者的憤慨之情,并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行為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知識梳理】

一、重點詞語

1.古今異義

崔氏二小生(古義:年輕人 今義:戲曲中的一種角色)

2.一詞多義

(1)從隸而從者 跟随(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由

)

(2)清以其境過清 凄清(

水尤清冽 清澈

)

(3)可不可久居 可以,能夠(

潭中魚可百許頭 大約

)

(4)遊同遊者 遊玩(

皆若空遊無所依 遊動

)

3.詞類活用

(1)從小丘西行 名詞作狀語,向西

(2)下見小潭 名詞作狀語,向下

(3)皆若空遊無所依 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4)日光下澈 名詞作狀語,向下

(5)潭西南而望 名詞作狀語,向西南

(6)鬥折蛇行 名詞作狀語,像北鬥星那樣

名詞作狀語,像蛇那樣

(7)其岸勢犬牙差互 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那樣

(8)似與遊者相樂 形容詞作動詞,嬉戲,逗樂

(9)凄神寒骨 形容詞作動詞,使……感到凄涼

形容詞作動詞,使……感到寒冷

(10)心樂之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4.其他實詞

(1)隔篁竹 篁竹:竹林

(2)如鳴珮環 珮、環:都是玉飾

(3)水尤清冽 尤:格外

(4)為坻 坻:水中高地

(5)為嵁 嵁:不平的岩石

(6)青樹翠蔓 翠蔓:翠綠的藤蔓

(7)潭中魚可百許頭 許:表示約數

(8)皆若空遊無所依 若:好像

依:依靠

(9)日光下澈 澈:穿透

(10)佁然不動 佁然:靜止不動的樣子

(11)俶爾遠逝 俶爾:忽然

(12)往來翕忽 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13)悄怆幽邃 悄怆:憂傷

邃:深

(14)不可久居 居:停留

(15)乃記之而去 去:離開

(16)隸而從者 隸而從:跟随着同去

5.虛詞意義及用法

(1)以以其境過清 介詞,因為(

卷石底以出 連詞,而

)

(2)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 形成(

全石以為底 當作,作為

)

(3)而乃記之而去 連詞,表順承(

隸而從者 連詞,表并列

)

(4)乃記之而去    副詞,于是,就

二、重點句子翻譯

(1)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向下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别清涼。

(2)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整塊石頭作為潭底,靠近岸邊,石底周邊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

(3)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青蔥的樹,翠綠的藤蔓,蒙蓋纏繞,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随風飄拂。

(4)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周圍什麼依靠都沒有似的。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頭上。

(6)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鬥七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隐時現。

(7)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因為這裡的環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題字離去。

三、問題探究

1.文章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請談談你的理由。

不能删去。因為與“隔篁竹”中“隔”相對應;為了親眼看看清脆悅耳水聲産生的原因,不惜伐竹開辟出道路,傳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同時也揭示了作者在貶官後為了排解内心的悲抑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遠,探山玩水。

2.文章第二段對遊魚進行了描寫,這樣寫有何作用?

表現出潭水的清澈(襯托、側面描寫),表現出作者愉悅的心情。

3.文中哪些地方能讓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點?請結合有關語句作簡要說明。

寫小石潭“全石以為底”,說明潭水清澈見底;寫魚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遊無所依”等讓人感覺不到水的存在,說明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4.作者通過寫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靜的環境,意在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意在表現作者空有滿腔才華卻不得志的孤凄悲涼(憂傷悲涼、凄苦孤寂)的思想感情。或: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帶的美好事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現怨憤抑郁的心情。

5.作者在描繪景物時善于運用多種描寫和修辭手法,值得我們借鑒。請從動靜結合、正側面結合、修辭手法等方面,任選其一并結合語句進行賞析。

示例:①動靜結合:作者寫潭中魚“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佁然不動”,這是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寫出魚的遊動之态,這是寫動,動靜結合襯托出作者“心樂之”的情懷。

②正面側面結合:文中第二段内容,正面描寫了潭中魚的動态與靜态,側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

③修辭手法:“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作者寫潭西南邊的小溪,連用了“鬥折”“蛇行”“犬牙差互”三個比喻,把溪流的特征形象地再現出來,非常真切,突出了小石潭的神秘莫測,也暗示出作者感覺前途渺茫的心境。(此題選擇一個角度回答,符合題意即可)

四、文章中心

本文記述了作者遊覽小石潭的經過,抓住景物特征,從不同角度描繪小石潭的石、水、遊魚、樹木,着意渲染它的冷清、凄寒、幽怆的氣氛,借景含蓄抒發了作者被貶後(想要寄情山水卻)難以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思想感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