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上,經常出現一些女生穿着緬甸服飾操着流利的普通話說自己是“緬甸華僑”、“遠征軍後人”,其實這裡面存在一個誤區,可能他們自己都沒意識到,她們是華人不假,但不一定是遠征軍後代,穿的衣服也并非完全是緬甸服飾,更多的是撣族也就是傣族服飾,今天,在這裡寫一篇簡短的撣族史。
一、撣族曆史起源
撣族/傣族是一個曆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民族,早在西漢時期,傣族先民就在今天的雲南省西南部保山、臨滄一帶建立起統一國家——勐掌(象國),漢朝稱之為哀牢國,哀牢國幅員遼闊,範圍包括今天雲南省西部、緬甸克欽邦撣邦曼德勒省實皆省、老撾北部等地區。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率77屬國55萬人内附漢朝,漢朝在其地設置永昌郡。
東漢時期的哀牢國地理位置
數年後哀牢國王室起兵反漢,漢朝調大軍平叛,哀牢人首領被誅,餘衆西渡怒江,在伊洛瓦底江東岸“達光”重建政權——勐達光,《後漢書》将此國記作“撣國”。撣國曾于公元97年、120年、131年三次譴使朝貢東漢朝廷,進獻珍寶方物,并有歌舞團雜技團作文化交流,漢朝則賜撣國以“漢大都尉”官印。
在現代漢語中,“撣”字有二個讀音,一個讀“dǎn”,動詞,另一個讀音“shàn”,專門指代傣族,是漢語中對傣族的特有稱謂。勐達光是第一個被中原王朝稱為撣國的政權,撣族“撣”的漢語稱謂來源于勐達光。緬語稱撣族為shan,讀音現,泰國前國名暹羅(Siam)讀音與緬語shan相同,可見,撣/shan/Siam是周邊民族對傣族一緻的稱謂。不過,撣人自稱傣(tai),稱居住地為勐傣,意為傣國。
古代泰緬之戰
二、伊洛瓦底江畔崛起的撣族王朝
撣族一路南下,在中緬交界地帶建立起一個個小邦國“勐”。宋末元初,木邦是其中實力最強的撣族邦國,向中原王朝進貢,接受冊封,明朝時又稱麓川。同時期第一個緬族王朝蒲甘王朝受元朝打擊走向衰落。蒲甘王朝的權臣,來自木邦的水利農業專家“撣族三兄弟”逐漸掌控大權,三兄弟及其後裔先後建立彬牙王朝、實皆王朝、阿瓦王朝(1364-1555年)。阿瓦王朝由得多明帕雅建立,吞并彬牙與實皆,建都阿瓦(阿瓦城位于今天的曼德勒西南郊外阿馬拉布拉,緬甸著名景點烏本橋所使用的柚木取材自拆毀的阿瓦王宮)。
紅框内為阿瓦城舊址,可以看到清晰的護城河遺迹
此時木邦撣人大量移民阿瓦,統治者注重農業發展,國力大增。阿瓦王朝南征北讨,統治了整個緬甸中北部,取代蒲甘王朝,緬族此時成為撣族王朝治下的二等公民,苦不堪言,大量人口逃到阿瓦東南部的緬人東籲小國。明吉斯伐修寄執政時,西部若開王國一度成為阿瓦附庸,1371年與勃固王朝國王彬尼亞烏結盟。
全盛時期的阿瓦王朝疆域
三、撣族王朝的湮滅
1386年,阿瓦王朝與緬甸南部孟族政權勃固王朝爆發戰争,戰争持續40年,極大削弱了兩國國力,東籲國因此得以在間隙中壯大。1527年勐養、木邦、勐密三方聯合攻占阿瓦都城,立勐養土司之子思洪發為阿瓦國王。1555年東籲王莽應龍廢末代阿瓦王悉都覺廷,阿瓦王朝就此覆滅,撣人再也沒能建立統一政權。
在東籲之後的緬人貢榜王朝建立後,撣人在緬甸地區更加四分五裂,諸撣人邦國接受緬王冊封,向緬王朝貢。與此同時,文化禮儀、服飾習俗、文字等深受緬人影響,兩族都信奉上座部小乘佛教,因此,文化融合大于分歧,但也逐漸形成今天撣族和撣文化的弱勢地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