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化博大精深,比如古詩詞就是文化傳承的一種形式,不僅朗朗上口,而且短短幾行字蘊含着發人深省的道理。所以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詩詞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過今天我将為大家介紹一首堪稱史上最“懶”的詩,它便是《國風·王風·黍離》,這是一首出自于詩歌總集《詩經》的一首詩,全詩三章共117字,每章最多3字不重複,重複率高達百分之92%以上。但偏偏是這樣一首“懶”詩,卻流傳千古,成為了很多人的心頭好,這首詩真有這麼大的魅力嗎?
大家通讀全詩可以發現,文中隻有“苗”、“穗”、“實”、“搖搖”、“醉”、“噎”這幾個字不存在重複,其他字都是重複了3遍。然而正是這種省時省力的重複手法卻有一種在《詩經》中十分常見的表達形式,那就是“反複”,反複這種修辭手法通常使用在詩詞中,作者為了強調自身情感、突出所表達的意思而特意為之。
所謂“稷“是一種谷物,又稱糜子,詩中有一句講道”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其意思是講莊稼長得整整齊齊,本來是一派豐收的景象,這本來應該是一件叫人開心的事情,但是它們卻長錯了地方。如果長在地裡,農民一定十分高興,但是它們卻偏偏長在了衰敗的皇宮裡,實在是叫人高興不起來。
這首詩原是東周都城洛邑周邊地區的民歌,其創作背景是平王東遷不久,朝中的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鎬京,過訪故宗廟宮室時,滿目所見,已沒有了昔日的城阙宮殿,也沒有了都市的繁盛榮華,隻有一片郁茂的黍苗盡情生長。黍稷之苗本無情意,但在有心人眼中,一切都化作了愁思的引子,萬物都可以寄托自己的感情,于是詩人作出了此詩,聊表自己的心情。
這首詩雖簡單易上口,但是其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卻值得深究,對後世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清代方玉潤就曾在《詩經原始》中對這首詩給出了很高的評價:“三章隻換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無限。此專以描摹虛神擅長,憑吊詩中絕唱也”。而且很多詩人也把這種寫作手法進行加工創作,如曹植的《情詩》、劉禹錫的《烏衣巷》無不體現着它的興象風神。
這首詩中最出名的一句便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相信大家都曾聽說過,因為現在很多人都把這一句詩用來形容自己的愛情。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愛情裡的真真假假,風雲變幻,或許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個真正懂自己的那個人。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曆史的滾滾車輪,不管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生活還是要繼續,希望大家可以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經驗和教訓,時刻保持清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