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是古典名著《水浒傳》塑造的頭号反派。在小說中,高俅将梁山集團玩弄于股掌之間,最後毒殺宋江,讓梁山最終走向了覆滅。受小說影響,民間認為高俅禍亂朝綱、陷害忠良,因此更願意将他與秦桧相提并論,恨不得寝其皮、食其肉。
很多讀者在哀歎梁山和宋江命運的同時,也不禁要問,這個罪大惡極的高俅,他的最終結局又是如何呢?
本文将從小說和曆史兩個維度來深入探究高俅的結局之謎。
一、高俅的小說結局
很多人了解高俅,都是因為《水浒傳》。書中将高俅與蔡京、童貫、楊戬并稱“北宋四賊”,這四人沆瀣一氣,禍國殃民,将整個國家帶向了危難之中。
高俅作為小說中奸臣派的代表人物,他頗為詭異的發迹之路,從根本上表明了北宋末年整個社會的病入膏肓。在這種大背景下,高俅“若論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已經為他的整個人生蓋棺定論。高俅報複王進、陷害林沖、欺瞞天子、毒殺宋江,不斷用惡行刷新着人們對“奸臣”的認知底線。
樸素的百姓始終信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百姓心中,這樣的高俅不死不足以平民憤。那麼,《水浒傳》中的高俅,最後到底死了嗎?
很遺憾。
《水浒傳》并沒有如讀者所願的那般懲惡揚善。小說的最後,梁山煙消雲散,但高俅卻依然把持朝政,逍遙法外。
在水浒原著第120回(最後一回)中,高俅、楊戬仍然在密謀如何毒殺宋江、盧俊義。而宋徽宗也“每日被高俅、楊戬議論奢華受用所惑,隻要閉塞賢路,謀害忠良”。也就是說,小說中的高俅到最後都沒有死,也沒有受到相應的懲罰。相反,至少在小說中,高俅還活得很滋潤。
這就是高俅在水浒中的最後結局,足夠讓人耿耿于懷。這也許是作者的疏漏,也許是刻意安排。
那麼,在真實的曆史中,高俅的結局又是怎樣呢?
二、高俅的曆史結局
曆史上,高俅之死存在諸多疑雲,顯得撲朔迷離。
《宋史》雖沒有給高俅單獨立傳,但明确記載了高俅的死亡時間。《宋史·欽宗本紀》記載:“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己卯,開府儀同三司高俅卒。……辛巳(死後兩天),追削高俅官。”
高俅的死亡時間與宋江相隔不遠。水浒原著第120回中寫道:“時是宣和六年首夏初旬,(宋江)忽聽得朝廷降賜禦酒到來。”也就是說,高俅于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的夏天将宋江毒死。如果按照小說的時間推算,宋江死後僅兩年,高俅也于“靖康元年”去世。而在高俅死後僅兩天,他的所有官職都被罷免。
這樣看來,曆史上的高俅應該說還是受到了懲罰,讀者諸君也就不必再為高俅耿耿于懷了。
高俅是怎麼死的,為何要在他死後才削官?史書中并沒有明說。
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高俅之死,背後一定是政治力量的角逐。《宋史·李若水傳》就暴露出這場政治鬥争的冰山一角。
靖康元年,高俅去世。按照以往習俗,天子要為高俅舉哀。李若水上書雲:“俅以幸臣躐跻顯位,敗壞軍政,金人長驅,其罪當與童貫等。得全首領以沒,尚當追削官秩,示與衆棄。而有司循常習故,欲加缛禮,非所以靖公議也!”李若水兩次上書後,宋欽宗這才采納了他的建議。
從這段話中,我們大緻可以看出,高俅是一個存在争議的人物。以李若水為代表的一方認為,高俅敗壞軍政,禍國殃民,罪大惡極,得全屍已經便宜他了。而另一方則千方百計要維護、保全高俅的名譽。當然,這一切最終還得取決于宋欽宗的态度。李若水接連兩次上書後,宋欽宗默認高俅有“敗壞軍政”之過,這才“追削高俅官”。
三、高俅之死的政治意義
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宋史》中關于高俅之死的記載相當簡略,但表面平靜的文字,卻掩蓋不了政治力量的暗潮湧動,以及真相的血腥與殘酷。
“俅以幸臣躐跻顯位”,高俅是誰的幸臣?自然是宋徽宗。高俅因徽宗寵幸而授太尉職,并享受“開府儀同三司”的特殊待遇,可謂紅極一時、權傾朝野。這本身就足以引起人們的嫉妒。而他更是“敗壞軍政”,工作渎職,讓朝中大臣更為不滿。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靖康元年,欽宗上位,高俅剛死,在這權力交接的關鍵時刻,立即就有大臣站出來批判高俅,而宋欽宗也在高俅之事上考慮再三、權衡利弊。高俅之死,自然成為了鬥争的角力場、政治的風向标、權力的試金石。李若水兩次上書後,宋欽宗這才下定決心“追削高俅官”,以達到消除徽宗影響、樹立自身權威的目的。
因此,高俅不僅可以看做是政治鬥争的犧牲品,他的死亡也意味着徽宗時代的徹底結束。
本文無意為高俅洗白,也不想過多讨論高俅的功過是非,隻想從高俅之死中探尋出一點被人遺忘的曆史真相。
曆史,往往由勝利者書寫。在簡單的曆史文字背後,是灰塵斑駁的真相,等待着人們去甄别、去發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