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青快評
一方面,平等的職業觀念進一步形成;另一方面,職業焦慮與迷茫日益突出。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最近,随着“打工人”這一網絡模因(英文meme:有“文化的遺傳因子”之義)突然走紅,網上幾乎處處可見這句頗為“無厘頭”的順口溜。一時間,不論是在流水線上辛苦勞動的産業工人,還是在格子間裡低頭伏案的都市白領,不同行業、不同收入水平的工薪收入者,紛紛在網上用起了“打工人”這個共同的自稱。
乍看上去,“打工人”和大多數網絡流行語并沒有多少分别,它不過是部分網友一時興起玩了個“梗”,陰差陽錯戳中了公衆的痛點,結果成了全網追捧的熱詞。然而,細究下去,不難發現:盡管“打工人”的流行确實具有一定偶然性,但在這場潮流背後,驅動廣大網友集體加入“打工人”行列的力量,遠不止是人們覺得這個“梗”好玩這麼簡單。
短短幾天之間,“打工人”便在網絡傳播的過程中,從一個帶有玩笑性質的稱謂,變成了一面能夠激發勞動者廣泛共鳴的旗幟。這個令人驚訝的轉變,顯然無法僅憑互聯網文化的理論框架加以解釋。與其說“打工人”是個新近走紅的網絡流行詞,不如說這是工薪階層醞釀已久的一次集體情緒宣洩。在這種宣洩中,既有對當下境況的不滿,也有相伴相生的自我激勵與自我解嘲。
從表面上看,熱衷于傳播“打工人梗”的網友,似乎總擺着一副嬉皮笑臉、玩世不恭的态度。但是,倘若因此便以為他們對“打工人”這個身份頗為滿意,無疑是大錯特錯。正如一位表演藝術家所言,許多喜劇的内核都是悲劇——當網友們以“打工人”為主題嬉笑怒罵、調侃打工生活的時候,他們想表達的其實是打工生活的艱辛,以及對個人生存境況的無奈。
懷有共鳴的“打工人”,自然可以一邊吐槽,一邊相視一笑。但是,如果有人明明沒有共鳴,還硬要跟着一起傻笑,甚至誤把“打工人”這個自嘲意味濃厚的說法,當成讓人加倍賣力打工的“雞血”,隻會徒增尴尬。面對“打工人”的流行,每個人都該想一想:自己是否也面臨着“打工人”的典型困境,社會又該以怎樣的方式,切實提高工薪收入者的幸福感。
在“打工人”這個說法流行之前,“打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像什麼好詞。盡管在詞義上,“打工”指的僅僅是“受雇于人”,但社會大衆對這個詞總是有種偏見,認為隻有不穩定、低收入的工作才叫“打工”,以至于一些有編制、高收入的人常常不屑于與打工者為伍,不認為自己是“打工仔”。然而,今天,各行各業的工薪收入者都成了“打工人”,這一方面說明人們告别了彼此的偏見與鄙視,平等的職業觀念進一步形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普遍的職業焦慮與職業迷茫。
不論我們是否自認為是“打工人”隊伍中的一員,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該對這種現象及其背後的成因有所認識。工薪收入者既是勞動人口結構的絕對主體,也是社會運轉的中流砥柱,當工薪收入者開始集體自嘲的時候,社會理當有所警惕,及時作出相應調整與反饋。在這件事上,除了高喊“緻敬打工人”“打工人加油”之類的口号,更要問一問“打工人”到底需要怎樣的保障與支持,為他們解決一點眼前的問題。畢竟,“打工人”需要的是社會的傾聽、理解與行動,而不僅是口頭和精神上的“鼓勵”。
撰文/楊鑫宇
編輯/王鐘的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中青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