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體積時,如果告訴學生“體積是物體占據空間的大小”,學生雖然會背這個定義,但對體積“占據”兩個字體驗是不夠的。隻有讓新知識和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已有知識發生聯系,他們才會真正理解。
什麼是體積呢?如果我們給學生演示這個情景,将一塊懸挂在細線下的石塊浸入溢水杯中,杯中水流入小燒杯中。
老師:你們看到什麼現象?
學生:有水從溢水杯中流出。
老師:為什麼有一部分水會被排出?
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石塊在水中占有的空間原來被水占有。由于同一個空間不能同時被兩個物體同時占有,所以,當石塊浸入後,水就被石塊擠了出來,讓出了這個空間。
老師繼續演示,
将一個體積更大的石塊浸入溢水杯中,杯中溢出水更多,為什麼呢?
學生:因為第二次浸入的石塊體積更大,它需要占據更大的空間。
由此,學生已經能夠體會到“占據”二字的含義,也就理解了“體積是物體占有空間的大小”了。
建構性才能導緻學生的真理解。通過直接的方式可以使學生知道某個知識,但對知識的理解是無法傳遞的。學生可以記住,“體積是物體占有空間的大小”,但要使學生建構起對體積意義的理解,則必須依靠學生自身的體悟。
除了實驗事實,生活經驗也是學生對相關知識建構理解的基礎。但教師在提供生活事例時,這些事例應該為學生所熟知或能夠被學生認同。這樣的生活事例才會對學生建構起對知識的理解提供實質性幫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