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高校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

高校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2 14:41:32

高校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摘 要:高校作為國家和社會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是對其治理能力和滿足服務社會需求能力的全面檢驗從強化科學研究和科技攻關的問題導向性、針對性、預防性、前瞻性的意識,完善和豐富現有通識和基礎課程設置體系中的危機管理等相關領域的教育課程開發,推動在線教育優質快速發展,提升教育現代化和信息化水平質量,完善教師綜合業績評價體系角度出發,積極探索高校參與社會重大公共突發事件治理的有效路徑,引領和服務社會穩定有序健康持續發展,積極回應社會公衆的普遍關切,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高校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高校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高校有效參與重大公共突發事件治理中的路徑探究)1

高校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

摘 要:高校作為國家和社會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是對其治理能力和滿足服務社會需求能力的全面檢驗。從強化科學研究和科技攻關的問題導向性、針對性、預防性、前瞻性的意識,完善和豐富現有通識和基礎課程設置體系中的危機管理等相關領域的教育課程開發,推動在線教育優質快速發展,提升教育現代化和信息化水平質量,完善教師綜合業績評價體系角度出發,積極探索高校參與社會重大公共突發事件治理的有效路徑,引領和服務社會穩定有序健康持續發展,積極回應社會公衆的普遍關切。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社會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危機管理與應對;高校治理能力現代化

2020年初,面對來勢兇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包括高校在内的全社會公共服務部門無一例外都接受了社會公衆的檢閱。在這場疫情面前,暴露出了不少短闆和深層次問題,同時也指明了今後努力改革的方向,加快推進社會各領域的改革步伐。

作為社會組織機構中的重要一環,全國各大高校積極響應黨中央号召,将疫情轉化為改善大學内部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水平現代化的重大契機。高校的基本職能涵蓋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随着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這兩項最基本的功能最終指向也是服務和推動社會發展,服務社會發展的功能越來越凸顯。因此,從高校的基本職能角度出發,高校應當更多關注社會,利用自身學科優勢和人力智力資源優勢,成為加強防範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教育的“橋頭堡”和“排頭兵”。

調整思維和戰略定位,引導高校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社會重大公共突發性事件的預警、應急處理以及疫情防控科研攻關

1.充分發揮高校人力智力和學科資源,彰顯高校服務社會功能,積極回應社會重大關切

作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出,是新時代推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變革的重要思想。實現“建設世界高等教育強國”這一宏偉戰略目标,要求高校要着眼于國家發展的迫切需要,積極回應社會重大關切,要着力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指出,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1]作為國家高水平人才培養和尖端科學研究的重要陣地,高校應該充分發揮自身人力、智力和學科資源等得天獨厚的優勢,積極參與到國家和社會治理進程中,用其特有的形式調動和盤活自身内部各項資源,提升學校應對社會發展需求、服務和引領社會發展能力,在完善自身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同時,助力提升國家和社會綜合治理能力水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強調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任務,綜合多學科力量,統一領導、協同推進,在堅持科學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礎上加快研發進度,盡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點難點問題,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戰争、總體戰、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2]的重要講話為高校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劃出了重點,更凝聚和振奮了廣大科研工作者加快科研攻關打赢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和士氣。

随着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越來越凸顯。作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陣地,高校擁有别的社會機構組織無法比拟的學科資源優勢,其中包括擁有規模龐大的研究人員和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後研究人員,門類齊全的學科專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以及協同創新基地等。在大學已經走出傳統意義上的象牙塔,日益走進社會舞台中心,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諸多領域發揮着越來越重要作用的今天,社會各界比任何時候都迫切要求高校應以立足教學和研究活動為基礎,為其提供包括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在内的全範圍的高水平服務,尤其是在為國家重大決策提供咨詢和科技支撐等方面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這就意味着,高校應更多關注社會,發揮學科齊全、科研人員集中等優勢,成為加強防範和科學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橋頭堡”和“排頭兵”。這不僅是積極回應社會公衆的需求,加快科研工作轉向的客觀要求所在,更是廣大科研人員的責任和職責所在。

2.引導科研工作者轉換工作思維,強化科學研究問題導向,提升科研工作實戰能力

最終戰勝疫情,關鍵要靠科技支撐。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高校廣大科研人員加倍努力,急國家所急、急人民所需,緊盯科研攻關核心目标,圍繞已經部署的任務方向,争取盡快拿出用得上、有效果的科研成果,這是高校科研工作向社會交出的支撐社會建設和發展能力最好的“答卷”。高校科研人員在抗疫科技攻關一線紮實地開展徹底搞清新冠肺炎病毒究竟從哪裡來、向哪裡去,如何傳播和變異等各項工作,用自己掌握的先進科技手段來助力疫情防控,各地高校科研機構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廣泛開展流行病學和溯源調查攻關,提高精準度和篩查效率,努力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

從高校支撐和保障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視角而言,需要不斷注重引導科研工作者積極轉換思維,改變以往的“重論文發表、重專利申請、重理論研究、重實驗模拟”,向樹立有效參與社會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防控攻關過程中要突出體現“既重理論又重實踐,既重專利更重實用,既重宣傳更重實效,既重技術模拟更重現場實戰”的價值導向轉變。高校科研管理與評價部門應當樹立大學内部治理體系“一盤棋”的現代大學治理理念,将“為科研人員順利進行重大科技攻關提供有力保障,為科學家們提供服務保障工作”當作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水平的一個核心評價要件。鼓勵和引導廣大科研工作者為了推動學科的發展,推動學校乃至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而淡泊名利,十年潛心磨一劍,甘坐科研冷闆凳,紮紮實實做學問、搞研究,把心中裝着人民大衆的幸福生活追求當作自己的科研動力,把服務國家和社會各項建設事業當作自己的最高目标,把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諧持續發展當成畢生的科研大方向。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國家知識産權局等主管部門先後頒布下發了《關于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幹意見》等文件,鼓勵科研工作者立足專業優勢,堅持結果導向,加強科研攻關,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3],讓前沿尖端科研成果盡快落地,轉化為服務人類社會和國家建設需要的“助推劑”“加速劑”乃至“核動力”,為政府防控和阻斷疫情精準施策作出應有的貢獻。切實服務當前疫情防控需求,真正體現高校科研價值,有效防控疫情才是真正的科研實戰,也是高校科研工作轉向和回歸科研初心的一次不可多得的重要契機,這也是真正落實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文件要求,用實際行動抗擊疫情。[4]

加快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在教育課程設置體系、人才培養理念和目标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強化高校學生社會重大公共突發事件的素養教育

1.“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多方聯動,多元參與”,切實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

AI(人工智能)+大數據+5G+區塊鍊的結合,将形成強大的算法優化系統,也必将會引領包括教育領域在内的多個社會領域革命式發展,提升整個社會的運營效率和治理水平。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以及物聯網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高校迫切需要加快現代化教育技術和手段現代化進程。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正值春節假期和寒假,高校師生大多不在學校學習、生活和工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校人員密集帶來的交叉感染風險。各大高校嚴格按照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和部署,采取了推遲開學或者調整和變更學習方式等舉措防止疫情的蔓延與擴散。

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各高校在線教學實施兩個月的情況反饋來看,在線教學實施效果及其質量保障面臨諸多現實問題。其中,最大的挑戰莫過于線上授課或者網絡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或者技術難題。一方面,目前的高校教師群體中,存在不太熟悉新型教育模式,尚未掌握網絡同步授課、錄課等現代教育技術,甚至一定程度上還對網絡課程、在線課堂存在心理上的抵觸。此外,對于這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如何有效管理課堂,誘發學生學習動機、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疑難問題答疑等方面,存在方法上、技術上、時間上的幾道“難關”。另一方面,學生在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适應在線教學學習方式、轉變學習觀念、高效參與在線教學過程等方面存在客觀困境。

高校在線教育教學面臨的諸多現實挑戰,亟須學校、學院、教師和學生等各利益相關者主體協同努力、共同作用來有效保障在線教育教學質量。學校層面上,加快教育技術保障和平台建設,着力提升教育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在線教育教學提供有力技術保障;學院層面上,要主動作為,從在線教學的計劃、實施、檢查、反饋等多個環節入手來提供過程保障;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要積極更新教育觀念,主動學習和熟練掌握利用技術平台,盤活網絡教育教學資源來豐富教育内容;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要積極轉變和适應學習方式,在增強學習自主性和自律性的同時,自我管理、自我監督開展探索性學習。

高校應切實盤活學校網絡授課資源和技術人力優勢,組織熟悉教育技術,熟練應用網絡教學技術手段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教師,在全校範圍内以院系為單位開展新型教育方法、教學管理手段的針對性專題培訓,争取盡快掌握基本的網絡授課技術本領,進而在備課和錄制以及實施在線課程教學過程中不斷熟練和提高。通過慕課平台等互聯網教育資源平台,推動課堂教學信息化建設,實現教學手段的雙軌制,既可展開傳統課堂教學,也可随時進行互聯網教學,以應對突發事件對教師和學生的影響,尤其是對學生學業的影響。除了傳授内容手段的變化,互聯網教學還涉及考試、成績評定以及學分認定等事宜,都應制定完善的制度進行保障。高校教務管理部門應将互聯網教學視為與傳統教學活動并行的一項系統工作,甚至應設置專門的教務管理機構負責此項工作,推動此項工作進展。

2.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深入推動高校課程設置體系綜合改革

高等教育現代化不僅包括大學校舍、運動場館等硬件設施保障系統的現代化,尤其要重視加強和提升高校教育課程的現代化水平,更包括提升廣大師生社會公共安全意識的課程體系現代化。突如其來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客觀上也暴露出目前高校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系列問題,如對于類似于新型冠狀病毒等疫情在内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諸如地震、海嘯、泥石流、放射性物質洩漏等重大災害和險情,再就是網絡信息新型戰争與這些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所帶來的網絡輿情應急管理等方面,明顯存在課程設置不到位、不科學、諸多短闆和準備應對不足,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應有的作用。隻有從高校的課程體系建設中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增加社會重大公共突發事件預防與教育的相關内容,樹立廣大師生公共安全應對意識和知識常識以及必要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素養,才能從根源上消除一切可能引發重大社會波動的潛在隐患,我們所追求的教育現代化乃至社會治理現代化也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

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對現行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教學科目、教育課程、教輔材料等各項教育資源進行摸底排查,推動高校調整現行教育課程内容知識體系,開設面向全體學生包括傳染病與流行病的預防、野生動物保護、生态環境維護與恢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依法治國依法行政、輿情監控與輿論素養、壓力應對與多元支持等在内的公選通識相關課程,目的在于加強培養應對突發事件到來時的能力,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和通信技術,構建多維社會支持系統,做好身心壓力應對;培養引領社會未來發展棟梁的責任擔當,完善提高廣大在校師生對社會公共突發事件的認識、應對、防控和治理、預防以及網絡輿論海量信息甄别和風險防範的綜合能力,在高校廣大師生群體中傳播正能量,從而為提升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打下堅實的教學課程設置基礎。如果說學校目前面向廣大師生乃至社會公衆開展心理調适與幹預旨在從心理方面來控制疫情帶來的内心壓力,那麼開設公共突發事件應對相關課程則是着眼于未來而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方位防控體系來預防重大公共突發事件。

規範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學術倫理道德行為,不斷完善、調整、改革人才評價指标體系和遴選制度

1.始終“牢記初心,不忘使命”,強化教師責任擔當意識,在祖國大地紮實開展科研工作

在舉國上下萬衆一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包括鐘南山、李蘭娟院士以及無數科研和醫護人員在内的英勇“逆行者”,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勇往直前沖在抗疫一線,為高校廣大科研工作者樹立了一面“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旗幟,譜寫出了科技抗疫、科技報國強有力的時代樂章。但與此同時,一些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也飽受社會公衆輿論質疑和诟病,原因就在于這些人心中沒有真正裝着廣大人民群衆的生命安危,不能夠踏踏實實伏下身子靜下心、認認真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積極為政府決策者提供富有成效的防控策略,而是熱衷于搶先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

客觀來說,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對于增加疫情透明度,對于全世界範圍内的疫情防控也許會有一定的幫助,但是“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蘊含的道理也深刻地告訴我們,科學研究工作者從事科研的初心應該着眼于當今社會和時代的實際需求,着眼于解決社會發展所遇到的難題和問題,推動人類社會健康、持續向前優質高速發展,推動人與自然界的和諧共生為最高價值導向。“科學研究可以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們應有祖國”。試想一下,如果科研人員所從事的研究不是為了服務國家社會發展,不是為了造福于民衆百姓,不是救廣大民衆于水深火熱,而是借助于自己所掌握的數據資料發表所謂獨家科研成果,那麼這樣的科研人員與社會公衆批判的精緻功利主義者和利己主義者沒有什麼區别。因此,呼籲高校科研工作關注國際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積極回應社會公衆的需求,回歸科學研究工作的初心,要始終把人民群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終把國家安全與穩定大局放在第一位。

2.摒除幹擾高校學科建設的“噪音”因素,推動高校人才評價和遴選機制科學化改革

有學者提出,高校在培養精緻的功利主義者和利己主義者。其實,與其這樣籠統寬泛打闆子,不如更加準确具體地說是高校科研評價指标體系存在的漏洞,使得個别人在朝着精緻功利主義者的方向努力。那麼,高校科研評價滋生出諸如此類的問題,根源究竟在哪裡?要回答好這些問題,需要跳出高校這個圈子,從社會各界對高校的評價,從社會上層出不窮的大學排行榜以及排名榜單來綜合系統地看待這個問題。客觀而言,不管是學界公認的幾家世界大學排行榜,還是國内門戶林立的各家大學排行榜,無不透露出重視科研成果這麼一個顯著的信号, ESI學科排行榜更是俨然成為檢驗高校學科建設的“不二标杆”,高校學科建設淪為了ESI排行榜上的數字遊戲。

結合國内高校人事評價制度看,正是由于科研評價指标體系設計上的欠缺科學嚴謹,使得一些人鑽制度的空子,形成了高校學術界“劣币驅逐良币”的怪象。在學術研究業績評價考核這個“指揮棒”的指引下,“能否發表SCI論文,已經發表多少篇論文,期刊影響因子多高,論文發表在幾區”,這些被越來越精緻化的指标,全然成了評價科研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乃至人才培養質量的唯一标準。“為了發表而發表”已經成為少數人遵循和信奉的價值信條。“教課教得好,手術做得好沒用,職稱還得看SCI論文”,這種“等量齊觀”式的學術科研論文評價方式,勢必會引發科研工作者的憤懑不滿。建議高校科研管理和評價部門,不能隻片面地注重SCI的評價功能, 更不能把它的評價功能無限擴大化甚至神聖化,迫切需要建立多元評價指标體系,對不同類型的科研工作應分别建立各有側重的評價路徑。

高校可以借助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教育部、科技部以及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頒布實施的一系列文件,調整和改革高校的人才選拔和評價以及職稱評聘體系,規範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學術倫理道德行為,打破“重數量輕質量”“賣蘿蔔不拿稱—論堆兒賣”式的學術科研評價方式。高校在進行人才遴選、職稱晉升過程中,構建立體多維、科學客觀的人才評價體系。[5]切實扭轉科研評價過程中“認刊不認文”的評價傾向,取消科研資金與學術論文業績挂鈎,客觀認識和正确看待國際期刊刊登的科研成果,認真貫徹和落實黨中央提出的“四個自信”要求,使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從事科學和學術研究回歸提出解決問題有效方案的“初心”,而不隻是為了發表論文和申請項目課題經費。對于部分教師和科研人員發表論文挂靠署名等學術不端行為加大處罰力度,通過《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機構人員學術倫理失範行為懲治法》等立法,來規範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學術倫理道德行為。

鼓勵和引導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改革教師評價體系,鼓勵有學科基礎背景和熱情的教師積極參與到應對社會公共突發事件的科學普及活動中來,正确認識撰寫和開發面向青少年兒童和社會公衆的科普作品的重要意義,保護參與科普作品創作教師的積極性和知識産權等合法權益。同時,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切實加強諸如數學、地質、生物、醫學、化學、信息技術等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力度,要着眼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實際,選拔志向高遠、基礎紮實、熱衷科研的英才,培養一批能夠坐得住冷闆凳的拔尖創新型研究人才。(作者單位:張雷生,吉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張坤、于乃書,吉林大學經濟學院)

本文系吉林大學闡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專項項目“提升新時代高校黨政領導幹部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方略研究(項目編号:2020SZQH18)”;吉林大學廉政建設專項研究課題“誠信文化視域下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科研學術道德研究(項目編号:2014LZY005)” ;吉林大學研究生思政教育研究課題“世界一流大學學生事務管理理論範式研究(項目編号:20182YSZ18)”;吉林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号:2019XYB077)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 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N]. 光明日報, 2020-02-15(1).

[2]協同推進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 為打赢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科技支撐[N]. 光明日報,2020-03-03(1).

[3]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第一線[N].光明日報,2020-02-02(1).

[4]張雷生.回應社會關切的科研攻關更有價值[N]. 中國教育報, 2020-03-12(2).

[5]張雷生.準确理解SCI 科學評價學術成果[N]. 中國教育報,2020-02-26(2).

《北京教育》雜志

作者:張雷生 張坤 于乃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