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艦的主炮是戰艦最有效的攻擊手段,那麼主炮的配置對戰艦來說就顯得至關重要。
将巨大且沉重的主炮安裝在戰艦的什麼部位才最有效,經過許多試驗,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戰艦的主炮配置才最終定型。
在帆船時代,軍艦的火炮全部集中并列裝設在船舷兩側,即使是兩側都裝設相同數量的火炮,但實際作戰中,一般也隻會用到一側火炮。因此船上操作火炮的人員隻要能夠操作全部火炮數量的一半就夠了。由于帆船軍艦上有很多裝備,所以水手減半自然能夠減輕一定負重。
直到風帆戰艦退出曆史舞台,火炮開始被配置在甲闆上,并出現了可以進行旋轉的炮塔,各國海軍在配置主炮上也開始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20世紀初期的軍艦,會裝設火力強但發射速度較慢的主炮,威力較小但發射速度較快的副炮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中間炮,三種火炮同時裝配在戰艦上。
根據日本海戰的經驗教訓,長距離的炮擊戰被認定确實有效,所以逐漸取消了中間炮的配置,且盡可能多的增加主炮數量。最早出現的這種戰艦是英國的“無畏”号,其主炮被裝備在5座炮塔中,且配置于上部構造的前線左右位置。
為了提高火炮的攻擊效果,所有的火炮都配置在艦體的中軸線上,能夠在射擊的時候同時瞄準同一目标。另外,若是将炮塔前後并排,就會影響炮塔之間的瞄準,所以配置成階梯落差的形式,保證火炮的效率和射界。
擁有建造先進軍艦技術的各個國家,在戰艦研發的競争上日漸激烈,火炮布局上也更因此多種多樣。英國“納爾遜”号與法國“黎塞留”号就把全部的主炮全部配置在戰艦的前方,這樣可以使彈藥庫集中在同一區域,從而達到縮小防禦範圍的目的。
至于副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都是以簡單的炮架将其裝備在船舷兩側,等到飛機作為武器的時代,才将副炮裝配到甲闆上,應對近距離水面目标和防空來使用。
主炮的主流配置
“三笠”号(日本,1902年)
早期的戰列艦,将兩個雙聯裝主炮裝備在艦體前後端。
“無畏”号(英國,1906年)
廢除了中間炮,增加了主炮數量,并在舷側裝備了大型炮塔,能夠對任何方向的目标做到3門主炮同時瞄準射擊。
“威斯特法侖”号(德國,1910年)
搭載6門大型炮塔,幾乎沒有射擊死角,能夠對各個方向目标進行炮擊。
“南卡羅萊納”号(美國,1910年)
炮塔采用背負式設計,靠近中部的炮塔被墊高安裝,将炮塔有效集中于戰艦首尾。
“納爾遜”号(英國,1927年)
為了減小排水量,将彈藥庫集中于一處,縮小裝甲範圍,3門炮塔采用背負式裝配于戰艦前部。
“大和”号(日本,1941年)
裝備三聯裝,前方兩門,後方一門,同時期美國的北卡羅來納級和衣阿華級戰列艦也采用的相同安裝位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