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周室衰微,五個諸侯相繼崛起稱霸,代替天子行使職權,史稱春秋五霸。然而五霸的名單卻一直沒有确定,春秋五霸之詞最早出現在《荀子·王霸》中,具體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阖闾、越王勾踐,這也是曆史課本上的說法。但教材中同樣提到另外一種說法,即《史記索隐》中的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此外,至少還有五份不同的五霸版本,曆代文士對此衆說紛纭,莫衷一是。當然,并不是說名單裡有人或者其事迹是虛構的,而是因為有人看重盟主之名,有人側重霸伯之實,所以五霸的名單才評的如此不一緻。然而春秋五霸的版本再多,有且僅有兩位從不缺席,那就是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兩位有何神奇之處,成為當之無愧的春秋霸主呢?
齊桓公姜小白和晉文公姬重耳的名字都很有趣,他們争霸成伯的經曆更有意思。
如果給這兩位霸主弄些頒獎詞,齊桓公的很可能是“九合諸侯,扶立邢衛,北逐山戎,南禦強楚,尊王攘夷,一匡天下。”晉文公的則是“文治武功,勤王敬周,敗楚退齊,安定諸侯。”這兩位的功績都沒得說,更關鍵的是,他們的霸主之位得到了周天子的官方認可,其他霸主就沒有這份運氣了。所以名義上的春秋霸主其實隻有兩位,齊桓公和晉文公。那麼進一步細究的話,這兩位霸主,哪位成色更好呢?
下面從武功戰績、諸侯名望和個人魅力等方面來進行下比較。
武功先說下齊桓公,小白即位後不久,齊國就推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重新擡高周天子地位的同時,率諸侯共抗外族入侵。
公元前663年,山戎入侵燕國,齊桓公親征救援,一度打到了遼東。公元前659年,狄人滅亡邢國和衛國,齊桓公再次派兵,驅逐戎人,并幫助兩國複國。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北方諸侯南下征讨蔡國和楚國,并在召陵會盟,迫使楚人向周室低頭。
晉文公的履曆則沒有齊桓公豐富,影響最大的戰役當屬城濮之戰。晉國率北方諸侯聯軍大敗楚國率領的南方聯軍,楚國北上的勢頭再次被遏制,晉文公也因此戰獲得霸伯之位。
齊桓公的戰例明顯多于晉文公,這是因為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晉文公隻有九年。所以論戰功的數量,晉文公肯定是比不過齊桓公的,也不用比。接下來再看看質量,恰好兩國都有對楚的戰例。齊國事實上并沒有和楚國真打,雙方在召陵附近對峙,場面上不相上下,後來楚軍率先熬不住了,向齊桓公率領的八國聯軍低頭,承諾向周室進貢。楚國除丢了些面子,沒有什麼實際損失。晉文公時,楚國對中原諸侯的影響力已今非昔比,半數諸侯都加入楚國的陣營。所以城濮大戰的對陣雙方不僅僅是晉楚兩方,還有晉國陣營的秦齊宋三國以及楚國陣營的陳蔡鄭許四國。此戰晉軍以少勝多,并奪得了中原諸侯的領導權。
顯然,晉文公的對楚作戰影響更加深遠,打斷了楚國的擴張勢頭,避免了中原地區楚國化。楚國若是獲勝,勢力範圍勢必擴張到黃河兩岸,發生楚代周事件并不是不可能。
晉文公對周室和周文化的延續是有巨大貢獻的,但齊桓公的“攘夷”運動同樣意義重大。孔子就曾說若沒有齊桓公和管仲,“吾其被發左衽”,意思是中原人可能都要被狄戎征服了。齊桓公時,北部的邊患沒有楚國的威脅明顯,但也不容小觑,邢國和衛國這樣的老牌國家都被滅亡,燕國都不能應戰。孔子的話也不全是危言聳聽,齊桓公的“攘夷”厘清正統,鞏固了華夏文化對周邊部族的絕對優勢。
齊桓公和晉文公一北一南,守住了華夏文明的基本盤。總體來看,兩人武功各有千秋,齊桓公勝在量多,晉文公長在質優。
名望若是論齊桓晉文兩人在諸侯中的地位,齊桓公明顯勝出。
無論是誰給齊桓公寫功績薄,都會有一條“九合諸侯”,意思是先後九次召集諸侯開會,商議天下大事。事實上,這裡的“九”是虛寫,記載在史書上會盟至少有十一次。召集諸侯會盟本是天子的權力,齊桓公卻使用的如此頻繁,還不被非議,可見齊桓公在諸侯中号召力之強。
晉文公組織會盟的次數就要少了很多,當然這裡面有在位時期短的原因,但也有影響力差的因素。周襄王封晉文公當霸伯後,晉文公還需要假托天子的名義,才能召集諸侯會盟。晉文公之所以對晉國的影響力如此不自信,當然是因為清楚晉國在各國心目中的地位。城濮大戰時,支持晉國的隻有齊、秦、宋,這些大國都是出于對楚國的忌憚和晉國的離間才選擇支持晉國。而楚國陣營裡不止有鄭、衛、魯這樣的正牌姬姓國,像蔡、陳、許、申、随等三線諸侯國亦站台楚國。齊桓公在世時,齊國永遠是屬于多數派,所以齊國在諸侯中的名望高于晉文公時期的晉國。
諸侯更願意支持齊桓公,自然是有原因的。齊桓公會盟的目的是多是維護各國國主統治和正常秩序,比如宋國發生了叛亂,齊桓公召集大家開會幫助宋國恢複秩序;衛國遭到狄戎入侵,齊桓公又開會組織救援。這樣的盟主大家自然喜歡。而晉文公組織會盟,一次是特意強調自己的霸主地位,二次是謀劃征讨不服晉國的鄭國。晉國戾氣很重,自然不受待見。
名望的大小不止看諸侯,還要看周室。這方面晉國有天然優勢,因為齊國是外姓,而晉國是姬姓,和周天子同出一脈。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齊桓公為霸業奮鬥了三十多年,才獲得了周天子的認可,而晉文公隻需五年,确切的說一場對楚戰役的勝利就行。
齊桓公始終不被周惠王待見,這很正常。齊人表面上說“尊王”,實際上把王的活兒都給幹了,周室當然會對齊桓公保有戒心。齊桓公後來通過策動失寵的舊太子姬鄭争位,赢得了這位未來的周襄王的支持。周襄王即位第一年,就正式承認了齊國的霸主地位。晉國和周室則不需要那麼多事兒,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叛亂,周襄王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晉國幫忙。晉國取得城濮大捷後,也會第一時間去找周室邀功。晉周關系之密是齊國不能比的。
所以就名望而言,對諸侯而言,齊桓遠勝晉文;但在尚存影響力的周室層面,晉文公就要勝出了,沒辦法,這是天生自帶的。
魅力就個人魅力,孔子曾比較過齊桓晉文兩人“齊桓公正而不谲,晉文公谲而不正”。後世曹操、朱熹等不少名人文士都曾對這段評語做過解讀,認為孔子說得好,齊桓公向來堂堂正正行事,不屑鬼謀;而晉文公做事谲詐,不走正道。
這種觀點不僅在後世很有市場,在當時也很受認可。齊桓公的“尊王攘夷”,受益的是廣大諸侯。齊桓公幫助燕國趕走了山戎,燕君很是感激,親自送齊桓公歸國,結果熱心過頭,送到了齊國境内。周制中不允許國君因送行離境,齊桓公為了不讓燕君違制,就将燕君走過的地方全部劃給了燕國。齊桓公不辭辛苦,遠赴千裡施以援手,結果不但沒撈到好處,還搭了不少國土進去。這樣正直好義的霸主,誰會不喜歡呢?
關于齊桓公還有一個段子,齊魯一度交惡,此後一番大戰齊國取勝,齊桓公與魯莊公會面商讨停戰協議。盟會上,魯國臣子曹沫趁機挾持了齊桓公,要求齊國歸還所占魯地。齊桓公被迫同意,事後在管仲的勸說下也沒反悔,如數歸還了魯地。齊桓公重信的名聲就此傳遍諸侯,諸侯也樂于參加齊國組織的會盟。
晉文公在這方面就差了很多,著名的踐土之盟得以召開就是建立在謊言的基礎上——晉人假傳是天子召集的,吸引諸侯來參會。城濮大戰前,楚國進攻晉國的盟友宋國,晉文公沒有直接救援,而是企圖“圍魏救趙”,攻擊楚國的盟國衛國和曹國,逼迫楚國放棄宋國。楚國沒有上當後,晉軍以“退避三舍”之約為借口主動後撤,麻痹楚軍。這些行為在崇尚貴族正道的春秋時代,自然為人所不齒。
諸侯也不願過多親近晉國,城濮大戰後,楚國暫時退出中原,舊日盟友失去庇佑。但鄭國仍然不願投靠晉國,最後迫于軍事壓力才不得不倒向晉國。晉國在諸國間人緣之差可見一斑。
在個人魅力方面,齊桓完勝晉文。
在五霸之首的争奪上,齊桓公是蓋過晉文公的。齊桓公好名,晉文公務實,落到實處,晉國得到的實惠可就遠多于齊國了。在更廣闊的曆史視角下,“谲而不正”的晉國才是春秋王者,“正而不谲”的齊國反倒淪為配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