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出現後,桃花在古代,就被賦予了一個隐逸、隐士的形象。
許多人以此為題,寫下不少千古名句。唐朝詩人張旭的這首《桃花溪》就是其一。
今日小覓分享:
桃花溪
—唐•張旭
隐隐飛橋隔野煙,石矶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譯文、注釋】
山谷雲煙缭繞,溪上飛架的高橋若隐若現;站在岩石西側詢問那捕魚歸來漁人。
這裡桃花随着流水,終日地漂流不盡,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嗎?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邊?
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縣桃源山下。
飛橋:高橋。
石矶(jī):水中積石或水邊突出的岩石、石堆。
漁船:源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語句。
盡日:整天,整日。
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首句的“隐隐飛橋隔野煙”,是一個遠景鏡頭,詩人來到了一個山谷的入口,擡眼望去,隻見谷中雲霧缭繞,長橋在霧中若隐若現,好似淩空飛騰。
靜止的長橋與流動的雲煙,相互映襯,好似眼前的長橋正在飛動一般,亦真亦幻。飛霧、長橋、幽谷、高山,這就是一副标準的中國山水畫啊!
第二句的“石矶西畔問漁船”,将鏡頭從遠景拉回到了近景。近處,飛濺的溪水露出了嶙峋的大石頭,漁人将一艘小漁船停靠在這突出的石頭旁。
仿佛是當年那個誤入桃花源的漁夫又出現了,所以詩人内心一動,想要問漁人,這一“問”,就把自己也拉到了畫中。
所以後兩句的“桃花盡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則是講的問的細節。詩人看着眼前清澈的溪水,片片桃花随着溪水流出山谷,流向人間。
這一幕,使詩人的心情頓時變得不一樣了。詩人心中想着桃花源,認為沿着溪水就能走進那神秘的世外桃源中。
可是,桃花随着溪水飄出山谷,卻全然不知那神秘的桃源洞口,究竟在哪?這看似輕飄飄的一問,實則隐藏着詩人内心的深切向往。
但詩人最後到底有沒有問呢?這卻不一定!畢竟這終究不是真正的桃花源,隻是詩人心中渴望見到這樣的桃花源。那種讓人見之忘俗,如山水畫一般的“桃花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