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學習理論的一般原理

學習理論的一般原理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9 04:27:16

學習理論的一般原理? 第一節 學習概述 一、學習的内涵,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學習理論的一般原理?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學習理論的一般原理(第三章學習理論)1

學習理論的一般原理

第一節 學習概述

一、學習的内涵

(一)廣義的學習

廣義的學習包含動物的學習和人類的學習,指有機體在後天生活過程中,由于練習或反複經驗而産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比較持久的變化。

把握廣義學習的實質,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學習是人與動物共有的普遍現象,但二者存在本質差異。人的學習不僅要掌握個體經驗,而且要掌握社會經驗;動物的學習缺乏社會性,隻是一種個體行為;

(2)學習是有機體後天習得經驗的過程;

(3)學習所引起的變化是相對持久的,有時候這種變化并不一定在行為上立刻表現出來,而是在日後才逐漸顯現,即行為潛能的變化。

并不是所有的行為變化都是學習引起的,由于疲勞、疾病或藥物等引起的行為的短暫變化與真正的學習行為之間是有區别的。

(二)狹義的學習

狹義的學習是指學生的學習,是個體在教育環境中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範,并最終引起行為潛能發生持久變化的過程。

具體特點如下:首先,學生的學習主要以掌握現有的間接經驗為目的;其次,學生的學習比較系統,是在學校中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的。

二、學習的分類

(一)加涅學習層次分類

加涅根據學習情境由簡單到複雜、學習水平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把學習分成八類,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習層次結構。這八類學習依次是:

1.信号學習。是指學習對某種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彌散性的反應。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研究中包含這類學習。

2.刺激-反應學習。指學習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與一定的反應相聯結,并得到強化,學會以某種反應去獲得某種結果。這類學習屬于桑代克的學習論和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中所研究的内容。

3.連鎖學習。指學習聯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刺激——反應動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應動作聯結。各種動作技能的學習,離不開連鎖學習。

4.言語聯結學習。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語單位的聯結,即言語連鎖化。

5.辨别學習。指學習一系列類似的刺激,并對每種刺激做出适當的反應。

6.概念學習。指學會認識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并對同類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應。

7.規則或原理學習。指學習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相當于命題的學習。

8.解決問題學習。指學會在不同條件下,運用規則或原理解決問題,以達到最終目的。

(二)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

言語信息的學習:學生掌握的是以言語信息傳遞(通過言語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或者學生的學習結果是以言語信息表達出來。解決“是什麼”的問題。

智慧技能的學習:解決“怎麼做”的問題,以處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又稱過程知識。

認知策略的學習:認知策略是學習者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和思維的有内在組織的才能,這種才能使得學習過程的執行控制成為可能。 智慧技能定向于學習者的外部環境,而認知策略則支配着學習者在對付環境時其自身的行為,即“内在的”的東西。

動作技能的學習:又稱動作技能,如寫字技能、體操技能等。

态度的學習:态度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内部狀态,這種狀态影響着個人對某種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動。

加涅提出三種态度:兒童對家庭和其他社會關系的認識;對某種活動所伴随的積極的喜愛的情感;有關個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三)從學習性質與形式來說,奧蘇貝爾根據兩個維度對認知領域的學習進行了分類。一個維度是學習進行的方式,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另一個維度是學習材料和學習者原有知識的關系,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

(四)從學習内容來說,我國學者一般把學習分為: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以及社會規範的學習。

補充:

外顯學習是有意搜尋或把規則應用于刺激物領域的學習,在外顯學習過程中,伴随着意識的控制、有明确的目的、需要資源、要作出一定的努力。

内隐學習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某種知識,學習了某種規則。

外顯學習與内隐學習既有區别又有聯系,兩者之間的界限并不清晰。

第二節 學習理論

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理論的核心觀點認為,學習過程是有機體在一定條件下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系從而獲得新經驗的過程。由于行為主義強調刺激—反應的聯結,因此又稱為聯結派學習理論。

(一)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四個概念:無條件刺激 無條件反應 條件刺激 條件反應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進食行為時發現,狗吃到食物時,會分泌唾液,這是自然的生理反應,不需要學習,這種反應叫無條件反射,引起這種反應的刺激是食物,稱為無條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進食時發出鈴聲,一段時間後,狗隻要聽到鈴聲也會分泌唾液,這時作為中性刺激的鈴聲由于與無條件刺激聯結而成了條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條件反射,後人稱之為“經典性條件作用”。

經典條件反射學習律

(1)獲得與消退

在條件刺激與無條件刺激之間建立聯結的過程叫做條件反應的習得過程。

如果條件刺激重複出現多次而沒有無條件刺激相伴随,則條件反應會削弱,并最終消失,即條件反射的消退。

(2)泛化和分化

泛化是對相似的刺激以同樣的方式做出反應。

刺激分化是指通過選擇性強化和消退,使有機體學會對條件刺激和與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即辨别對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

(二)桑代克的試誤—聯結學習理論

桑代克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有機體通過嘗試錯誤,在刺激情境(S)與反應(R)間建立聯結的過程。迷籠實驗中,貓通過不斷地嘗試錯誤行為在饑餓且受困的情境與按壓開關的行為間形成了聯結,從而學會了開箱取食。據此,他明确指出“學習即聯結,心即是一個人的聯結系統”,所謂“善于學習的人,就是掌握更多聯結的人”(桑代克,1931)。

桑代克将動物實驗結論推廣到人身上,人類學習雖然較動物的學習更複雜,但其本質相同他把學習定義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聯結是通過試誤形成的。

觀點:

1.學習的實質就在于形成情境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聯結公式是:S—R,而且這種聯結是直接的,不需要中介作用。

2.學習的進程是一種漸進的、盲目的、嘗試錯誤的過程。

3.桑代克根據其實驗提出了三條主要的聯結學習規律效果律、練習律、準備律。

(1)效果律

所謂效果律是指,在試誤過程中,保持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若學習者對某一特定的刺激做出反應後能獲得滿意的結果,那麼反應與這一特定的刺激之間的聯結便會增強;若得到煩惱的結果,這種聯結便會削弱。也就是說,滿意的結果會促使個體趨向和維持某一行為,而煩惱的結果會使個體逃避和放棄某一行為。

(2)練習律

在試誤的過程中,任何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一經練習運用,其聯結的力量就逐漸增大;而如果不運用,則聯結的力量會逐漸減弱。也就是說,對于已經形成的某種情境與某種反應的聯結,正确的重複會增強這一聯結。

(3)準備律

在試誤過程中,當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結時,事前有一種準備狀态,這種準備狀态實現則感到滿意,否則煩惱;反之,當這一聯結不準備實現時,實現則感到煩惱。也就是說,學習者在進入某種情境時所具有的預備性反應傾向會影響到某種反應的學習。

嘗試——錯誤說的教育意義:

1.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允許學生犯錯誤,并鼓勵學生多嘗試,從錯誤中學習,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會更牢固。

2.在識記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努力使學生的學習能得到自我滿足的積極結果,防止一無所獲得到消極的後果。(效果律)

3.在學習過程中,應加強合理的練習,并注意學習結束後不時地進行練習。(練習律)

4.任何學習都應該在學生有準備的狀态下進行,不能經常搞“突然襲擊”。(準備律)

(三)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斯金納把人和動物的行為分為兩類: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

應答性行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應;而操作性行為則不與任何特定刺激相聯系,是有機體自發作出的随意反應。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為都是操作性行為。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可以解釋應答行為的産生,而操作性條件反射論可以解釋操作行為的産生。

學習的實質建立操作和強化物之間的聯結,強化可提高反應的概率。斯金納提出了強化理論。

(1)強化

強化有正強化(實施獎勵)與負強化(撤銷懲罰)之分,又稱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正強化通過呈現某種刺激增強反應發生的概率;負強化通過中止某種(讨厭的)刺激來增強反應發生的概率。

①正強化

正強化是呈現能提高反應概率的刺激的過程。

有機體自發做出某種反應,得到正強化物,那麼此類反應發生的概率增加。正強化在塑造行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負強化

負強化是取消厭惡性刺激以提高反應概率的過程。

負強化作用的類型分為:逃避條件作用與回避條件作用

當厭惡刺激出現時,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從而逃避了厭惡刺激,則該反應在以後類似情境中發生的概率增加,這類條件作用稱之為逃避條件作用。它揭示了有機體如何擺脫痛苦。

當預示厭惡刺激即将出現的刺激信号呈現時,有機體可以自發地做出某種反應,從而避免了厭惡刺激的出現,則該反應在以後類似情境中發生的概率便增加,這類條件作用稱之為回避條件作用。回避條件作用是在逃避條件作用的基礎上建立的,是個體在經曆過厭惡刺激的痛苦後,學會了對預示厭惡刺激的信号做出反應,從而避免痛苦。

條件作用和回避條件作用,都是在反應後撤除了厭惡刺激,加強了同類反應發生的概率,屬于負強化的原理。

補充:

強化程度主要有下述四種類型:

(1)固定時間間隔。每隔一定的時間出現一次強化,如隔20秒一次。機體在強化後會出現反應停頓,然後反應速度增加,在下次強化到來之前反應率達到高峰,機體學會根據強化的時間進行反應。定時檢查學會作業可屬此類強化程序。

(2)不固定時間間隔。強化出現的時間無規律可循。機體不知何時出現強化,但總有一種就要出現的預想,所以反應速度比較穩定、不出現停頓。不定期的衛生檢查就是一例。

(3)固定比率間隔。當機體每做出一定次數的反應後出現強化,如每反應30次就出現強化。在這種強化條件下,機體做出的反應越多,得到的強化也越多,機體完全依靠自己的反應去控制強化,反應速度很快。有研究表明,當強化比率為1/4時反應速度最快。讓兒童完成一定量的作業就去玩屬這種強化程序。

(4)不固定比率間隔。強化由反應次數所決定,但每次強化所要求反應的次數不一樣。機體做出的反應越多,得到的強化也越多,但機體不知強化的标準,不能完全控制強化,反應速度也很快。日常生活中家長、教師對兒童的表揚、批評多屬于此類。

強化還可劃分為一級強化和二級強化兩類。一級強化滿足人和動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溫暖、性等。二級強化是指任何一個中性刺激如果與一級強化反複聯合,它就能獲得自身的強化性質。包括社會強化(社會接納、微笑)、信物(錢、級别、獎品等)和活動(自由地玩、聽音樂、旅遊等)。如金錢,對嬰兒它不是強化物,但當小孩知道錢能換糖時,它就能對兒童的行為産生效果。

(2)消退

有機體在做出某一行為反應後,不再有強化物伴随,那麼,此類反應在将來發生概率會降低,稱之為消退。

(3)懲罰

懲罰是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後,呈現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發生的過程。

斯金納認為“教育就是塑造行為”,複雜的行為也可以通過塑造而獲得。他強調程序教學,即把各門學科知識按其内在邏輯順序分解,使學習由淺入深,在學習過程中,及時給予反饋和強化,以達到最終的教育目的。斯金納認為程序教學可以利用教學機器進行,這為現在的計算機輔助教學(CAI)提供了基本的理論支持。

(四)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指出,行為主義的刺激一反應理論無法解釋人類的觀察學習現象。因為刺激一反應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個體會表現出新的行為,以及為什麼個體在觀察榜樣行為後,這種己獲得的行為可能在數天、數周甚至數月之後才出現等現象。所以,如果社會學習完全是建立在獎勵和懲罰之結果的基礎上的話,那麼大多數人都無法在社會化過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班杜拉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并在科學的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了他的社會學習理論。

1.社會認知學習理論把學習分為參與性學習和替代性學習

參與性學習:通過實做并體驗行動後果而進行的學習。實際上就是在做中學。

替代性學習:也叫觀察學習,即通過觀察别人而進行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沒有外顯行為。

2.班杜拉以兒童的社會行為習得為研究對象,他認為觀察學習是人的學習的最重要的形式。觀察學習指通過觀察并模仿他人而進行的學習。觀察學習分為注意、保持、再現和動機四個子過程

3.在動機過程中,觀察者的模仿動機存在三種來源:直接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

替代性強化:觀察着因看到榜樣受強化而受到的強化。

自我強化:依賴于社會傳遞的結果。社會向個體傳遞某一行為标準,當個體的行為表現符合甚至超過這一标準時,他就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獎勵。

二、認知派學習理論

認知派學習理論認為,有機體獲得經驗的過程是通過積極主動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動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

(一)格式塔的完形—頓誤學習理論

苛勒等人通過著名的黑猩猩實驗,對學習中産生變化的實質及原因作出了解釋。他們關于學習本質的觀點是:

第一,從學習的結果來看,學習并不是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

第二,從學習的過程來看,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首先,學習不是簡單地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經路的聯結活動,而是頭腦裡主動積極地對情境進行組織的過程;其次,這種知覺的重新組織,不是漸進的嘗試錯誤的過程,而是突然的頓悟。所謂頓悟,就是領會到自己的動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間的關系。

格式塔學派對學習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肯定了主體的能動作用,把學習視為主動構造完形的過程,強調觀察、頓悟和理解等認知功能在學習中的作用,同時也批判了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論。

(二)托爾曼的符号學習理論

托爾曼是一位受格式塔學派影響的行為主義者,他提出的認知學習理論和内部強化理論對現代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他關于學習的主要觀點包括:首先,學習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獲得。學習的目的性是人區别于動物學習的主要标志。期望是個體依據已有經驗建立的一種内部準備狀态,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關于目标的認識和期待。期望是托爾曼學習理論的核心概念。其次,學習是對完形的認知,是形成認知地圖的過程。

(三)布魯納的認知—結構(發現)學習理論

1.學習觀。他認為,學習的實質在于主動形成認知結構,而非被動地形成刺激—反應聯結;學習者主動地獲取知識,并通過把新獲得的知識和已有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積極地建構其知識體系。

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新知識可能是以前知識的精煉,也可能與原有知識相違背;獲得了新知識以後,還要對它進行轉化,即對新知識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概括;而評價則是對知識轉化的檢查,通常包含對知識合理性的判斷。

2.教學觀。由于布魯納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認知結構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張教學的最終目标是促進學生對學科的基本結構的一般理解。所謂學科的基本結構,是指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與基本态度。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1)動機原則(2)結構原則(3)程序原則(4)強化原則。

3.學習法。布魯納認為,發現是教育兒童的主要手段,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的最好方法是發現學習。發現法是指用學生自己的頭腦去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

布魯納學習理論的教育意義如下:

根據布魯納結構主義教學觀及其教學原則,為了促進中小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形成和發展,教師應該必須全面的分析教材,明确學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引導學生加深對教材結構的理解。在引導學生理解教材結構的過程中,應注意:首先,教學本身應有新異性,同時跨度适當,難度不能過高或過低,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勝任感;其次,應根據中小學生的經驗水平、年齡特點和教學材料的性質特點,選取靈活的教學程序和結構方式來組織實際的教學活動;第三,提供有助于學生矯正和提高的反饋信息,并教育學生進行自我反饋,以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能動性。

(四)奧蘇貝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

奧蘇貝爾從兩個維度對學習做了區分:從學生學習的方式将學習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學習内容與學習者認知結構的關系又将學習分為有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奧蘇貝爾認為學校中的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和有意義的發現學習,但更強調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因為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可以在短時期内使學生獲得大量的系統知識。

有意義學習的本質就是以符号為代表的新觀念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适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聯系的過程

有意義學習的條件包括:首先,有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必須合乎這種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标準,即具有邏輯意義;其次,學習者必須具有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再次,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适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系;最後,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有關的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

奧蘇貝爾同時提出“先行組織者”概念,即先于某個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引導性學習材料。先行組織者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于學習任務,并與認知結構中的原有觀念及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它可以在學習者已有知識與需要學習的新内容之間架設一道橋梁,使學生能更有效地同化、理解新學習的内容。

補充: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在著名的《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一書中,根據學習材料的意義是由學習者發現的還是他人告知的,将學習分為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根據學習者發現和接受的程度,又将學習者的學習分為接受學習、有指導的發現學習和獨立發現學習。有指導的發現學習是指學生學習有意義的材料時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中理解材料的内容,完成知識的建構、技能的培養、能力的提升和價值觀的形成。

(五)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加涅運用現代信息加工理論的觀點和方法建立了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加涅認為,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即學習者将來自環境刺激的信息進行内在的認知加工的過程。學習是學習者神經系統中發生的各種過程的複合,而不是刺激與反應間之間的簡單聯結。刺激與反應之間存在着“學習者”“記憶”等學習的基本要素。學習包括外部條件和内部條件,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習者頭腦中的内部活動。與此相應,他把學習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動機階段、了解階段、獲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操作階段、反饋階段。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是認知學習理論的新發展,對當前的教學改革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是一個特定的學習理論,而是許多理論觀點的統稱。建構主義思想的核心是:知識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活動中建構起來的。

(一)建構主義知識觀

建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對知識的客觀性和确定性提出質疑,強調知識的動态性。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包括:

1.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确表征,也不是最終答案,而隻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

2.知識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則,在具體問題中,并不能拿來就用,一用就靈,而是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

3.盡管我們通過語言符号賦予了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這些命題還得到了較普遍的認可,但并不意味着每個學生對這些命題都會有同樣的理解,因為理解隻能由學生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取決于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曆程。

按照這種觀點,課本知識隻是一種關于各種現象的較為可靠的假設,而不是解釋現實的“模闆”。不能把知識作為預先決定了的東西教給學生,不能用科學家、教師、課本的權威來壓制學生。學生對知識的“接受”隻能靠自己的建構來完成,以他們自己的經驗、信念為背景來分析知識的合理性。

(二)建構主義學習觀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

1.學習的主動建構性。

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動的信息建構者

2.學習的社會互動性。

學習過程要通過一個學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動來完成。學習共同體是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

3.學習的情境性。

知識存在于具體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動之中,不是一套獨立于情境的知識符号(如名詞術語等),隻有通過實際應用活動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學習應該與情境化的社會實踐活動聯系在一起,通過對某種社會實踐的參與而逐漸掌握有關的社會規則、工具、活動程序等,形成相應的知識。

(三)建構主義學生觀

1.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強調學生的巨大潛能。

2.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差異性,每個人在自己的活動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化的、獨特的經驗,每個人有自己的興趣和認知風格,所以,在具體問題面前,每個人都會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個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問題的不同側面。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當前教育實踐的啟示

1.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告訴我們,知識并不是絕對的真理。故而,教師在尊重書本知識的同時,不能用知識的權威性壓制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敢于向知識挑戰。

2.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告訴我們,學習具有建構性、社會互動性,情境性。這要求教師做到:首先,教師應該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其次,注意運用合作學習等方式幫助學生建構認知結構。最後,注意理論聯系實踐,積極開展實踐活動課,在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合理運用和領會知識。

3.建構主義的學生觀告訴我們,學生不是空着腦袋走進教室的。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經驗,另起爐竈,從外部裝進新知識,而是要把兒童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四、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由馬斯洛創立,以羅傑斯為代表,被稱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 人本主義和其它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并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稱為自我實現。主要理論:馬斯洛提出的需要階段和自我實現等理論和羅傑斯提出的個人中心治療和同理心等治療理論。

(一)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二)羅傑斯人本學習理論

1.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

(1)人本主義将學習分為無意義學習和有意義學習。人本主義倡導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

(2)有意義學習包含四個要素:①學習是學習者自我參與的過程,既包括認知參與,也包括情感參與;②學習是學習者自我發起的,内在動力在學習中起主要作用;③學習是滲透性的,它會使學生的行為、态度以及個性等發生變化;④學習的結果由學習者自我評價,即他們知道自己想學什麼和自己學到了什麼。

2.學生中心的教學觀

(1)學生中心模式又稱非指導教學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教師最富有意義的角色不是權威,而是“助産士”與“催化劑”。

(2)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包括五個階段:确定幫助的情景、探索問題、形成見識、計劃和抉擇、整合。

(3)羅傑斯認為,促進學生的心理氣氛因素包括真誠一緻、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同理心

3.知情統一的教學目标觀

羅傑斯認為人的精神世界包括兩方面的内容:情感和認知。教育就是促進這兩方面同時發展,教育的目标就是培養“全人”。在具體教學目标上,羅傑斯重過程輕内容,認為教育就是促進變化和學習,培養能夠适應變化和知道如何學習的人。

單選:

1.廣義的學習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借經驗)而産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 )

A.升華 B.發揮 C.表現 D.持久的變化

2.小丁原來很怕見陌生人,上幼兒園後這種行為消失了。根據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在小丁身上發生了( )學習。

A.智慧技能 B.認知策略 C.态度 D.言語信息

3.當學生取得好的成績後,老師家長給予表揚和鼓勵,這符合桑代克學習規律中的( )

A.準備律 B.練習律 C.動機律 D.效果律

4.依照桑代克的嘗試一錯誤說,學習的基本規律有三:效果律、練習律和( )

A.準備律 B.刺激律

C.失敗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5.桑代克認為動物的學習是由于在反複的嘗試——錯誤過程中,形成了穩定的( )

A.能力 B.技能 C.興趣 D.刺激—反應聯結

6.人和動物一旦學會對某一特定的條件刺激作出條件反應以後,其它與該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其條件反應,稱為 ( )

A.刺激分化 B.消退 C.刺激泛化 D.獲得

7.坐巴士會暈車的人,在乘船、乘火車也會有類似的反應,這是( )

A.條件反射的消退 B.條件反射的泛化

C.條件反射的分化 D.條件反射的習得

8.根據經典條件反射作用理論,食物可以誘發狗的唾液分泌反應,則食物是( )

A.中性刺激 B.無條件刺激

C.條件反應 D.無條件反應

9.經典性條件作用論的提出者是( )

A.巴甫洛夫 B.斯金納 C.桑代克 D.苛勒

10.學生作業出現錯誤時,老師讓他把該題重做10遍,這屬于( )

A.正強化 B.負強化 C.懲罰 D.自我強化

11.在有意義的學習中,在呈現正式的學習材料之前,先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介紹的一些引導性的材料是( )

A.概念 B.認知結構 C.學習定勢 D.先行組織者

12.以下哪個學習理論學派的學生觀,強調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

A.完形一頓悟說 B.認知一結構學習論 

C.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D.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