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鄭懷舟
封面來源 | 視覺中國
怎麼看一家公司是不是“好公司”?優等生不缺關注度,但一些潛力公司也值得仔細琢磨。
市場是複雜的,是金融環境、公司表現和市場情緒交叉糾纏下的産生物。為了讓大家發現更多機會,36氪二級市場部分析師和資深作者們選出了10家前景可能比你想象中好的公司。
我們最大的願望是,看完這篇文章,贊同也好否定也罷,能激發你對當下投資環境和氛圍的思考。
同仁堂:中藥老字号備受關注
推薦人 |劉玥婷
随着政策端頻頻傳來利好因素,中藥闆塊從去年11月開始持續爆發,申萬中藥闆塊2021年全年上漲28.84%,成為生物醫藥行業中唯一收獲正收益的子行業。其中,中藥老字号同仁堂股價不斷創新高,2021年年末最大漲幅超60%。
政策利好、産品提價以及相對低估值,是近期推動中藥闆塊逆勢上漲的主要動力。然而,長期來看品牌力強、定價能力強的龍頭藥企在過去幾年中,業績增長在總體上都保持了較高水平。
去年,政策對中藥産業扶持力度較大,尤其是國家頂層設計發布《中醫藥傳承意見》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此外,中成藥集采降價幅度溫和,符合市場預期。而且由于新冠疫情、新版藥典提高标準等因素導緻中藥原材料成本上漲,中藥企業紛紛提價,業績遂得以增厚。
再看同仁堂,作為百年老字号,品牌效應使其具備更強的議價能力,其中拳頭産品安宮牛黃丸的銷售價格在這一輪提價潮中漲幅超10%,大大增厚了企業利潤。
此外,同仁堂零售端通過持續開新店,業務規模快速擴張,支撐了2021年以來的業績穩定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同仁堂的單店收入遠高于普通連鎖藥店,經營效率令人稱道。
最後,随着行業基本面的不斷改善,多家機構認為中藥企業有不同程度的價值重估機會。尤其是在新能源等大熱闆塊回調後,資金開始轉向中藥、地産等估值窪地。
總之,無論是從行業大方向來看,還是從企業自身來看,中藥老字号同仁堂都是2022年頗為值得關注的一家公司。
2022年,蘇甯易購還值得期待嗎?
推薦人 |謝芸子
“目前在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在我們的持續努力下,集團的債務問題已取得階段性企穩,易購的經營工作也正有序恢複”。不久前,張近東曾在《蘇甯31周年緻全體員工的一封信》中如此寫到。
自2020年陷入流動性危機以來,蘇甯易購就一直再找機會進行股權重組。2021年7月,重組方案塵埃落定,深圳國資退出,由江蘇國資聯合的一衆産業資本進場。
這次引資也直接改變了董事會的格局分布。蘇甯讓出了兩個董事會席位,六名非獨董中,蘇甯、淘寶中國、新新零售基金二期各占兩席。而在此次戰略投資後,蘇甯易購将處于無控股股東、無實際控制人的狀态。
更多業内人士認為,新股東的加入或解救蘇甯于崩潰邊緣。早前曾有媒體估算,“蘇甯系”的整體債務規模實際超200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在蘇甯的債務中,絕大部分為銀行貸款,有當地政府支持協調,銀行很難抽貸,各金融機構也會将對蘇甯易購的授信恢複至合理水平。
最新的消息是,2022年1月16日,南京銀行發布董事會決議發布公告稱,拟收購蘇甯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控股權。另從2021年第三季度财報來看,蘇甯的核心業務電器3C有正在複蘇的迹象,其中9月商品銷售規模環比增長24%,電器3C商品銷售規模環比增長30%。
相信在2022年,蘇甯——這家曆經風波、有三十餘年曆史的老牌零售集團仍值得關注,但其巨額債務能否真正得到解決,公司發展能否脫離為難,隻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立訊精密:打破富士康壟斷的本土電子代工巨頭
推薦人 |宋婉心
同歌爾股份一樣,立訊精密也是進入“果鍊”多年,備受蘋果器重的長期合作夥伴。
雖然近年“果鍊”的含金量正在消退,但客觀來看,“果鍊”加諸立訊精密身上的魔法尚未消失。上一财年,立訊精密營收925億,同比大增48%,去年上半年淨利潤33.65億元,同比增長28.35%。
數據顯示,自上市以來,立訊的營收在10年間暴漲60倍,已然成為中小闆市值之王。
而更重要的是,在未來幾年,立訊精密和蘋果之間的合作範圍将持續擴大。
12月8日,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發布研報表示,蘋果已經剛開始規劃第二代AR/MR頭戴裝備,預計2024年下半年出貨,而它們的初期獨家NPI(新産品導入)供應商正是立訊精密。
此外,去年12月22日,日媒《日經亞洲》(Nikkei Asia)報道稱,立訊精密正在江蘇昆山建造一座面積達28.6萬平方米的制造園區,總投資額約110億元人民币(約合17.2億美元),最快将在今年開始組裝數百萬台iPhone。
《日經亞洲》指出,立訊精密得到了來自蘋果方面的支持,建造大型制造基地旨在打破中國台灣地區競争對手富士康(Foxconn)與和碩(Pegatron)對于iPhone組裝長達10多年的壟斷局面。
今年年初有消息稱,立訊精密将是 6.1 英寸版 iPhone 14 Pro 的第二家組裝代工廠。
招商銀行,銀行股重獲關注
推薦人 |王林
随着國内資金環境的改善,沉寂已久的銀行股重獲市場關注。
新年以來,貨币政策從“重結構”走向“總量和結構”雙重發力。1月17日,MLF“降息”10個基點;1月20日, 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較上一期分别下調10個和5個基點。在“穩增長”需求下,市場預計更為積極的财政政策有望在2022年上半年加速推出。
複盤曆年降準可知,總體上看,降準利好商業銀行淨利潤提升,從而推動銀行股出現趨勢性上漲并獲得一定超額收益。
天風證券指出,寬信用環境不僅有利于銀行規模擴張,還有助于銀行非息業務發展和信用風險化解。目前銀行闆塊估值處于底部回升狀态,修複空間可觀。
目前招商銀行是唯一市盈率達10倍以上、市價超過資産淨值的銀行。過去幾年,在大零售和輕型化戰略推進下,招商銀行盈利始終處于行業領先水平。2021年該行總收入同比增長14.03%,至3312.34億元。扣非歸母淨利潤按年增長22.90%,至1194.3億元。其中第四單季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26.8%,超過市場預期。
與此同時,招商銀行資産質量持續改善,不良貸款率按年下降16個基點至0.91%,覆蓋率穩定維持于441.3%,資産回報率提高1.2個百分點至16.9%。
作為龍頭,招商銀行也成為機構推薦的行業首選。
萬科:低調的長期主義者
推薦人 |王晗玉
結合兩年前的銷售數據與去年三季報來看,2021年全年,萬科業績出現兩位數下滑将是大概率事件。但在長期主義者眼中,短期的業績波動并不能掩蓋一家公司的經營本質。
萬科業績降速,也可看成是這家資深房地産龍頭主動采取的“自我救贖”戰略。2018年,在新一輪行業調控尚未落地之前,萬科喊出“活下去”口号,主動節衣縮食,守住淨負債率不超過40%的内部紅線。如今在行業普遍陷入流動性危機的當下,萬科則成為為數不多的穩健型民營房企。
2021年11月的臨時股東大會上,萬科再次向外界傳遞信号,進一步下調最低經營目标。這意味着,後續萬科的業績降速仍将持續一段時間。而在大多數房企尚不能看清未來局勢的情況下,隻有将保證安全作為企業經營的基本準則,才能從容應對外部環境出現的任何預期之外的變化。
當前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約為64%,距離十四五規劃65%的目标相差無幾。萬科在開發戰線的低調順應了這一變化,而其在其他戰線的鋪排,則開始同步加速。2021年11月,萬科首度公開萬物雲上市計劃,并表示希望幾個賽道未來幾年都能上市。這将為物管等幾大闆塊進一步阻隔來自開發業務的風險,也将推動各闆塊在現有的物業載體上挖掘更多增長點。
走過短期業績倒退的陣痛後,長期主義者的價值總有一天會顯現。
士蘭微,緩解IGBT焦慮
推薦人 |範亮
新能源浪潮下,當聚光燈都對準锂電池、矽片等熱門賽道時,功率半導體也在貢獻着自己不可或缺的力量,而士蘭微則是功率半導體行業重要的參與者。
作為國内前五的功率半導體器件IDM廠商,2021年受汽車芯片緊缺及價格暴漲的影響,士蘭微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增長76.18%,歸母扣非淨利潤在經曆兩年的虧損後首次盈利6.87億元,而股價也因此在2021年翻倍,但這還遠遠不是士蘭微的終點。
展望未來,我們認為,在功率半導體的國産替代浪潮下以及碳化矽産品的推進,未來士蘭微的想象空間仍然巨大。
需求端,根據東亞前海證券預測,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光伏/風電市場功率半導體規模将分别達到193/324/105.52/277.74億元,2021-2025年複合增速分别達到32%/49.1%/17.2%/10.4%,功率半導體行業未來增長空間巨大。
供應端,受疫情蔓延影響,國内客戶處于供應鍊安全考慮加大對國産廠商的支持,而士蘭微近幾年一直在持續投入高研發,并積極擴産大尺寸晶圓,有望抓本次國産化替代機遇,成為全球前列的功率半導體生産商。
另外,近幾年SiC等第三代半導體産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士蘭微也已積極切入碳化矽領域,其SiC功率器件中試線已在二季度實現通線,公司正在加快對SiC MOSFET的研發,未來推出自産芯片的車用SiC功率模塊後,有望緩解市場對汽車IGBT的替代焦慮,為公司打開新的盈利空間。
被新能源車帶動的天奈科技
推薦人 |丁卯
2021年,在新能源汽車全面景氣的帶動下,天奈科技表現亮眼。根據最新業績預告,2021年度,公司實現歸母淨利潤2.85-3.05億元,同比增長165.73%-184.38%。受益于基本面的利好,年内天奈科技股價漲幅接近150%,市值從年初的144億大幅擴張至347億元。
展望2022年,我們認為作為碳納米管導電劑的龍頭企業,天奈科技仍然值得期待,主要是因為公司有望充分受益锂電技術升級給碳納米管帶來的增量空間和單位淨利潤的進一步提升。
高鎳正極、矽碳負極、以及刀片電池為代表的高能量密度磷酸鐵锂是目前锂電産業的重點升級方向。而無論是高鎳正極、矽碳負極還是高能量密度磷酸鐵锂,碳納米管都是其中的關鍵輔材。
相比于傳統導電劑,碳納米管導電性更強,有利于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因此與追求高能量密度的産品更為匹配,目前已經成為海内外主流電池廠的共同選擇。而且相比于其他锂電材料,碳納米管發展階段和競争格局更優,是锂電産業鍊中為數不多的高毛利環節。根據天風證券的預測,2025年锂電池用碳管的市場空間将超過300億,年均複合增速超過70%。
而作為碳納米管的龍頭企業,天奈在技術研發、産品叠代、客戶結構、一體化降本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尤其是未來随着單壁碳管供貨松下、三星等海外巨頭的起量,有望為天奈貢獻量和價的雙重提升。
此外,碳管在導電塑料領域的賽道延展性,也有望進一步打開天奈科技的第二增長極。
綜上,作為碳納米管龍頭企業,受益于行業增長、優秀的産品結構、對下遊大客戶的持續滲透、以及導電塑料帶來的新增量,預計2022年天奈科技的出貨量和單位淨利仍有超預期的空間,長期投資價值值得關注。
恒瑞醫藥:創新藥旗幟必須擁有姓名
推薦人 |黃繹達
近2年來的A股醫藥闆塊經曆了一輪大起大落的行情,國産創新藥的相關标的亦是如此,這其中就包括了恒瑞醫藥。從資本寵兒到資本棄徒,這期間到底經曆了什麼?
從去年開始,恒瑞業績放緩清晰可見,受制于傳統Pharma的收入結構,仿制藥占比不低,自然受到了集采的影響。而市場對于集采,似乎并不想多講道理,于是就有了先殺業績、後殺估值、再殺邏輯,最終就變成了現在看到的樣子。
恒瑞作為中國創新藥的旗幟,所經曆的并非個案,傳統Pharma收入結構的改善也不在一朝一夕。回看之前市場之所以給恒瑞那麼高的估值,可以說是對國産創新藥的肯定,這其中既有政策的利好,也是時代背景使然。
但是,在賺錢效應頗強的A股市場,投資者過多的交易了創新藥的好預期,而忽視了藥品研發的長期性與不确定性。藥品從研發到上市都置于嚴監管下,即便管線結構如恒瑞這般布局相對完善,在藥品研發難度逐年加大的背景下,研發的長期性是擺在所有藥企面前的難題。
所以,當創新藥的業績遲遲不能兌現,再疊加策略上出于政策免疫的考量,還有之前的估值高位等衆多因素,資本選擇了先抛為敬。
其實,恒瑞還是那個恒瑞,基本面并沒有崩壞,依然維持着國内首屈一指的研發管線。到2021Q3,其研發費用率也超過了20%,這一水平比肩國際制藥巨頭。
由恒瑞所代表的中國創新藥,在我們看來投資價值并沒有縮水。作為高端制造的一環,濃厚的科技屬性,正是經濟轉型的重要方向。而且,從估值去考慮,40倍的恒瑞還算貴嗎?
牧原股份等待豬價拐點
推薦人 |黃豔陽
2021年,豬價大幅回落,國慶節前的豬肉價格已跌破10元/公斤,較年初最高點下跌了70%, 随着豬價一同下跌的,還有A股的生豬闆塊,被稱作“豬茅”的牧原股份在2021年跌幅達到了31%。
生豬價格的變動對于養殖企業的影響巨大,在豬價持續下行的背景下,控制成本将成為豬企的核心競争力。作為養殖行業龍頭,牧原股份憑借着牧原模式,構建了領先行業的成本優勢。
牧原模式的核心是自繁自養,即通過自建養豬舍飼養種豬,完成培育、育肥豬仔等全部環節,該種養殖路線雖然前期投資大、建設周期長,但能消除農戶代為飼養模式中的諸多不穩定因素。
在豬舍方面,公司建設的現代化豬舍配備了諸多智能裝備,能實現疫病實時監測與控制,顯著減少疾病的發生,提升養殖效率,此外,此種精細化管理模式也能大幅優化降低人力成本的支出。
在飼料成本方面,牧原位于華北、東北等糧食主産區,區位優勢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飼料采購和運輸的成本。
因此,對比2020年溫氏股份肉豬的完全成本22-23元/公斤,牧原肉豬的完全成本僅為14-15元/公斤。在當前顯著的成本優勢下,随着飼料配方、内部管理等方面進一步優化,公司的成本仍有較大的下降空間。
此外,2021年底數據顯示,公司産能建設可支撐出欄達到7000萬頭以上,已經足夠支撐公司22年出欄生豬,在很大程度上為公司未來出欄的成長性奠定了基礎。
2021年,牧原股份經曆了養殖虧損的“至暗時刻”,但展望未來,成本領先的優勢幫助公司羽翼完整地度過行業“寒冬”,産能支撐下出欄量增長将幫助公司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近期,豬價止漲,行業補欄意願低,産能去化邊際加速,供需格局将有所改善,預計2022年年中豬價拐點将到來,相信牧原的春天也在不遠處。
德賽西威,智能座艙極具想象力
推薦人 |李欣
汽車産業變革已然進入智能化階段。其中,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兩大細分賽道的增長前景尤其值得關注。
根據IHS數據,預計國内座艙市場将增長至2025年的1030億元,2019-2025年複合增長率達15.18%;全球自動駕駛市場規模預計将從2020年的500億美元提升至2025年的800億美元,複合增長率為10%。
随着座艙産品滲透率不斷提升,以及自動駕駛技術不斷升級,國産汽車電子Tier 1迎來增量紅利。其中,作為智能座艙 自動駕駛 網聯服務全面布局的企業,德賽西威成為市場重點關注的标的之一。2020-2021年,德賽西威股價兩年間累計增長超300%。
具體而言,智能座艙是德賽西威的業務基本盤,也是營收大頭。除了産品線覆蓋全面以外,需要注意的是,德賽西威是目前國内唯一有能力量産座艙域控制器的Tier 1,有助于公司率先實現“一芯多屏”的域集中式架構,從而更好地協同各模塊,提升算力利用效率,從而極大降低整車成本。
自動駕駛則是德賽西威未來最具想象力的增長點。目前德賽西威的自動駕駛域控制器覆蓋L2-L4級自動駕駛,且量産規模在國内排名第一。
域控制器是自動駕駛的算力底座,而域控制器的核心在于自動駕駛SoC芯片。目前,英偉達在自動駕駛SoC芯片方面全球領先,德賽西威是目前唯一與英偉達達成合作的國産Tier 1,将充分享受英偉達供應鍊的紅利。
從業績來看,智能座艙的基本盤優勢以及自動駕駛的放量已初顯效果,2020年,在全球車市下滑的大環境下,德賽西威業績實現逆市增長,營業同比增長27.39%,淨利潤同比增長77.36%。
展望未來,在清晰的戰略定位,多年積累的技術、客戶資源,以及持續高于同行的研發投入下,德賽西威有望進一步受益于汽車智能化發展,實現業績增長。
這一年,中概股還會逆襲嗎
推薦人 |潘心怡
先别退出這篇文章,中概還是有那麼一點“戲”的。
過去一年,中概股的表現遠差于環球股市,曆經“浩劫”,能否觸底反彈成為外界對其最大的希望所在。
2020年以來,美國因疫情而施行的寬松政策已經讓很多資産的價值扭曲,比如:多方發出警告,納斯達克的估值已經被過分推動。
随着美聯儲加息預期強烈,購債規模也将快速縮減。當整個金融市場被前所未有的美聯儲寬松貨币政策籠罩後,又快速進入退出的過程中,美股高估值闆塊乃至整體必然面臨下殺壓力。
不過,不管是全球市場壓力還是國内監管,政策風險已經在2021年基本釋放了一輪,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已經放平。所以,中概股再差還能差到哪裡去呢?
結合2022年中國基本是全球唯一可以降息的大經濟體,穩定性減退的未來,若市場能出現催化劑,“抄底中概股”情緒則将被點燃。
與此同時,回歸成為許多中概股的選擇。目前中概股回歸包括三種路徑:私有化再上市、雙重主要上市及二次上市,目前已經15家中概股企業選擇了回港二次上市,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則采用了雙重主要上市。
雖然回歸是條路子,但中概股中互聯網、高科技、新消費企業較多,A股和港股對于這些初創企業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前景仍有待觀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