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倡導人們更多關注早産兒的生存與發展,采取有效行動,降低早産導緻的疾病與死亡風險,2012年由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将每年11月17日設立為世界早産兒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婦幼司在2016年将“有愛,有未來”設立為世界早産兒日中文永恒主題,旨在呼籲全社會關愛早産兒及其家庭,提高早産兒生命質量,促進母嬰健康。2021年世界早産兒日重點為“母乳喂養,助力健康”。以下呈現的是早産兒系列科普文章《早産寶寶貧血問題》
作者簡介
包曉玲 新生兒科副主任 主任醫師
專業特長:渭南市遺傳代謝疾病質控中心主任、兒科及新生兒疾病質控中心副主任,從事新生兒科臨床工作24年。擅長新生兒複蘇、缺氧缺血性腦病、感染性疾病等危重症的救治。
胎兒在母體内,以骨髓外造血為主,直至胎生晚期才轉為骨髓造血,骨髓外造血逐漸減少,出生後則主要由骨髓造血。早産寶寶貧血主要以面色、口唇、指趾甲蒼白為特征,可能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
(1)造血物質缺乏 某些造血物質不足,可緻早産貧血,如維生素 E 缺乏,可使紅細胞膜類脂質的過氧化作用速率加快,而使紅細胞壽命縮短。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早産寶寶出生後4-6周内血紅蛋白合成幾乎停止。此外,早産寶寶骨髓的生血功能對貧血的刺激反應較慢。這些都使早産寶寶容易發生貧血。
(3)紅細胞壽命縮短 早産寶寶紅細胞内酶的活性異常,糖酵解率不正常,紅細胞壽命較短,早期貧血可能與此也有關系。
(4)體重增加快 早産寶寶每天體重可增加1.5%-3%,而骨髓造血功能相對不足,不能适應血紅蛋白迅速增長的需要。
早産寶寶出現貧血,在保證正常營養的情況下,一般不需治療。等到寶寶滿百天後,随着其機體内紅細胞生成素的生成增加,骨髓造血功能逐漸恢複,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數又緩慢增加,至6個月時就可以恢複到正常值範圍。但如果超過這個時間,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數仍不在正常值範圍内,父母就需要積極為寶寶尋求治療。
寶寶貧血的原因以缺鐵最為多見,發病年齡集中在出生後6個月至3歲内。早産寶寶和多胎寶寶更容易且較早地發生貧血。因為在懷孕的最後3個月,胎兒生長最快,此時大量的鐵由媽媽血液通過胎盤輸給胎兒,并儲存在胎兒體内。早産寶寶過早的出生,失去了儲藏鐵的機會。多胎寶寶又因媽媽的血要分給兩個或多個胎兒,勢必量就少了。所以早産寶寶或多胎寶寶常常較早地發生了缺鐵性貧血。因此,鐵的補充需提早,可在出生後1~2個月即開始。如果寶寶的飲食營養跟不上需要,則在5~6個月時也會逐漸發生缺鐵性貧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