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代的中國如何發達,人們總是提到這樣一條道路:絲綢之路。而衆所周知,絲綢之路的開鑿是張骞出使西域。那麼,最初張骞出使西域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呢?真的是為了貫通絲綢之路?促進中西方經濟文化思想交流嗎?今天就給大家聊一聊其中的原因。
話說這一年漢武帝隻有17歲。有一次,他從一位匈奴戰俘口中得知,匈奴與大月氏有仇,因為匈奴人将大月氏滅了國,所以大月氏與匈奴勢不兩立,不共戴天。漢武帝聽到了這件事後,便産生了與大月氏結盟,共同殲滅匈奴的想法。而對于大月氏在哪裡,具體的地理情況如何?漢武帝一無所知。于是他舉行了一次人才選拔大會,希望能選舉到一個人,代表自己出使西域。通過了層層篩選,一位26歲的青年人被漢武帝選中了,這個青年人就是張骞。
張骞出使西域之前,漢武帝曾經找其談過話,交代了此行出使西域的重要性。張骞聽聞了皇帝的話,便點頭答應,大步而去了。隻是張骞萬萬沒想到,剛剛踏出大漢國門,便被匈奴人抓住了。匈奴人多次勸降張骞,張骞都沒有同意臣服。之後,匈奴人又想到了一個辦法,給張骞娶妻生子,讓其在匈奴生根發芽。張骞被迫娶了匈奴女子,但是他并沒有忘記過自己的使命。
有一次,匈奴發生了叛變,張骞一看機會來了,便馬上偷走了匈奴人的馬匹,一路西去。之後,他在烏孫國王的帶領下,來到了大月氏,與大月氏的國王會談,說明了自己來此的目的:與大月氏結盟,共同對抗匈奴。
大月氏的國王一聽,眉頭緊鎖,當即拒絕。因為大月氏現在所處的地方屬于肥沃之地,青山綠水,他們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對這個新地方已經産生了新感情,所以他們不願意打戰,更加不願意回到原來的國家去。面對這種情況,張骞在大月氏生活了一年,期間不斷地向大月氏的國王進言勸說。大月氏的國王仍是不同意與大漢聯盟,共同對抗匈奴。
之後,張骞返回大漢,回來複命。隻是在中途,他又被匈奴人抓住了,這次他被關押了一年,随後匈奴部落叛亂,他又趁亂出逃。當張骞回到長安之時,拜見漢武帝,此時他發現漢武帝已經是一個青年人了。據悉張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共計花費了13年,這13年裡,他所面對的危險與囧困,那是無法用語言說明的。
之後,張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由于中央政府與西域各國的頻繁交流,使得西域各國紛紛臣服大漢。而這條被後世稱之為“絲綢之路”的線路,也成為了曆朝曆代之人的驕傲。如今,這條絲綢之路仍然發揮着它的重要作用,所以說,張骞的功績值得後世之人點贊與歌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