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到唐代逐漸成熟,發展成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峰。楷書四大家中的三位都出現在唐代。歐陽詢和顔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各有風貌。
歐陽詢是初唐人,他的楷書受二王書法及魏碑的影響很深。歐體書法筆法流暢,過渡自然,起收之處如金刀裁玉、勁潔有力。就點劃形态來看,歐體方中有圓,既不似顔體的圓厚,又不像柳體的方棱,也沒有趙體的遒媚。
那麼具體來說,歐體和其他三家書法在“豎畫”上的書寫有什麼不同呢?
就起筆而言,歐體的起筆是45°斜入,邊角銳利;顔體也是45°斜入,但頭部圓滑,是個圓頭;柳體豎的起筆是個菱形,像個鳥嘴;趙體豎的起筆向左突出,但較為圓潤,四者區别明顯。
所以寫歐體要注意豎劃起筆不要外凸,外凸是柳體和趙體的寫法。對于幹淨利落的歐體來說,它的底部也不允許突起。
在行筆階段,筆勢有内擫和外拓之分。歐體與柳體内擫較多,喜歡背勢用筆,但歐體的程度較輕;顔體與趙體外拓較多,喜歡向勢用筆,但顔體的程度要重得多。
此外,不同豎畫之間的粗細也有區别。四家書法都有橫細豎粗的特點,對于處在中間及外側的豎,其用輕重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如果豎畫靠近中間筆畫就會就輕,靠近外面筆畫就重。這樣做既便于安排字的空間布局,又看起來視覺上又會顯得悅目,而不突兀。但是相較其它三家書體,顔體“橫細豎粗”的特點體現得最為明顯,而且右豎又會比左豎粗壯的多。
豎畫最基本的形态是懸針豎和垂露豎兩大類别。書寫垂露豎時要注意分清左右。如果所寫豎劃寫完後可以寫鈎,那麼就是右豎。右垂露豎收筆前要将筆鋒朝左下方逆向回頂一下,再借勢轉筆收鋒。同理葉左垂露豎時要将筆鋒朝右下方逆向回頂,再轉筆收鋒。這樣做能使筆鋒複原,恢複彈性,始終處于強勁有力的狀态,增強筆力。這也就是蘇東坡所說的“方其運也,左右前後,卻不免欹側,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繩。”
歐體中的懸針豎較少,基本都是垂露豎,這在《九成宮》中體現的尤為明顯。除了“千”字是懸針豎之外,其他基本都是垂露豎。懸針豎在書寫的時候要中鋒行筆,筆鋒由兩邊向中間聚攏。 如是将筆鋒頂出,就顯得點畫就顯得堅勁有力,如果是将筆鋒甩出來筆勢就弱了,會顯得沒有力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