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在教育方法上都是憑直覺,或者是套用自己身上的經驗,但是在教育過程中,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教育方式,其實存在很多的問題。
比如,我們認為表揚孩子會讓他變驕傲;孩子大了就不需要親密的擁抱等等,很多被認為是沒什麼用處的教育細節,其實對孩子的成長反而至關重要,甚至會改變孩子的一生。
這5個生活中的愛的語言分享給各位家長,隻要照着做,親子關系和親密關系都會有所提升。
第1種語言
身 體 的 接 觸
有一個著名的“恒河猴”實驗。
說的是:給剛出生的小猴子安排了兩個“媽媽”,一個是沒有奶瓶的“絨布媽媽”;一個是有奶瓶的“鐵絲媽媽”。
結果表示,小猴子除了在餓的時候找“鐵絲媽媽”,剩下時間都會抱着“絨布媽媽”。
因此心理學家指出:“母愛的本質,絕對不是簡單地滿足孩子的饑餓和幹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觸性關懷:擁抱、撫摸、親昵。”
大部分的父母都會認為“孩子大了,就不需要抱了”,認為孩子長大之後,應該和我們保持距離,認為擁抱多了就是溺愛,會讓孩子變得嬌氣,無法自立。
但是,如果孩子和父母缺少了必要的身體接觸,反而會讓孩子的内心感到孤獨和冷漠,長期以往,就會性格就會慢慢變得孤僻,甚至會抵觸以後和别人的身體接觸。
很多時候,一個擁抱往往是解決大多數問題的最佳方式,也可以運用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
比如,在孩子心情低落時,給予他勇氣;在孩子受到誇贊時,給予他肯定。
父母要勇敢地表達出對孩子的愛和關心,要讓孩子清楚地知道,“孩子,我們是愛你的”。
第2種語言
肯 定 的 語 言
有這樣一個實驗:
将兩盆一樣的綠植放在同樣的生長環境中,享受一樣的照料,但不同的是,照料的人需要對着兩盆綠植說不同的話,一盆是誇獎,一盆是批評嘲笑。
一個月之後,兩盆綠植呈現了完全不同的現象,被誇獎的綠植生長狀态特别好,生機勃勃;被批評嘲笑的綠植葉子枯黃,看起來毫無生機。
從這個實驗中可以得知:語言的差異對植物的生長都有影響,更何況是生活在這樣語言環境中的孩子們。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總是會顧慮到太多的表揚會讓孩子驕傲,所以更趨向于用打壓式的教育方式去控制孩子,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壓着他們驕傲的心,才會讓孩子有變優秀的進取心。
但是否定的語言對于孩子來說,不但沒有任何積極作用,還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孩子會認為自己就是一無是處,毫無優點,甚至在之後的學習生活中喪失信心,逐漸擺爛。
父母要經常性地鼓勵孩子、肯定孩子、多看到孩子的優勢,通過贊揚和肯定,讓孩子獲得信心,實現自我。我們經常用陽光、積極、鼓勵的語言對待孩子,他們也會在這樣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快樂成長。
第3種語言
精 心 的 禮 物
精心的禮物就是生活中的“儀式感”。
童話故事《小王子》裡有一句話: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肯定會有家長想問:為什麼在家庭教育中需要所謂的儀式感呢?
我們總會因為生活中的瑣事而忽略生活中的細節,也會因此忽略那些很重要的人,愛我們的人。孩子對于父母來說就是重要的人,如果在孩子表現很棒的時候,我們能夠及時給予孩子具有儀式感的鼓勵,對于孩子也會産生一種正向的激勵。
也許會有父母認為儀式感太矯情,自己很難實現,但是,儀式感卻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安全感的重要來源,除了生日時候的禮物、蛋糕、派對這樣比較重要的環節,在生活中,一個“晚安吻”、上學時的“一個擁抱”、每天說的一句“我愛你”等等。
這些小細節都會成為孩子心中的重要時刻;會成為孩子難忘的、包含着父母深深的愛和關心的美好回憶,能夠在父母關愛中成長的孩子,不僅能夠擁有強大的内心,還有對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第4種語言
高 質 量 的 陪 伴
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也是不同方式的陪伴。
曾經有一位兒童認知行為問題康複師,根據自己接觸過的衆多案例發現:
幾乎所有網絡成瘾、暴力習慣,甚至是極度粘人、有分離焦慮的孩子,都能找到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父母陪伴的缺失”。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情感發育也是不完整的,他們會認為父母不陪自己是因為不愛自己,因而缺乏安全感,産生自卑,也很容易對愛産生執念,甚至在青春期的時候出現早戀現象。
很多父母也許因為工作的原因,沒有辦法時刻陪伴孩子的成長,但在孩子心中,他們想要的不一定是父母時時刻刻都在身邊,而是對自己“足夠的重視和尊重”,希望我們能在有限的陪伴時間裡,給予他們高質量的陪伴。
可以通過計劃一些家庭親子活動,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盡管陪伴的時光短暫,也能讓它成為孩子心目中占據重要分量的回憶,将回憶化作内心的力量伴随孩子成長。
第5種語言
服 務 的 行 為
服務的行動是指:孩子希望你為他做某事時(而不是你覺得你應該為他做某事),你設法為孩子做某事來表達愛意。
比如:
媽媽應孩子的需求做一頓色香味俱全的晚餐;
爸爸應孩子旅行的想法直接做好了安排等等。
服務的行動,并非是一種溺愛,而是學會從對方的需求和角度去付出,隻有給予的是對方所需要的,才能建立有效的積極親子關系。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能夠學會換位思考,以同樣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愛意,例如:孩子會主動學習做家務;在準備晚餐時會主動申請當個小助手等等。
有人認為讓孩子學習做家務是無用的,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孩子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建立了獨立性;孩子理解了父母的辛苦,建立了責任感;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孩子的動手實踐能力都會有顯著的提高。
愛的能力需要學習,愛的語言也要正确表達
這5種愛的語言,不僅能表達認同讓孩子感到安全感,還是我們内心愛意的傳達,幫助我們建立更好的親子關系,促進孩子的良性發展。
教育路途遙遠,不僅是我們父母一方的遠行,更是我們和孩子一起的修行,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和孩子共同的成長才是讓教育越來越好的最終保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