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劉瑞朝 侯冰玉
明代州橋演示圖
有河,便有橋;有橋,便有人;有人,便有詩。橋梁,可以是一座城市的地标,不僅是世俗意義上的,也是文學意義上的地标。揚州的二十四橋,南京的朱雀橋,更知名的是洛陽的天津橋,長安的灞橋,和成都的萬裡橋,開封的州橋,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自然成為文人墨客青睐的對象。
趁開封北宋州橋遺址重大考古成果發布之際,大河報•豫視頻為大家盤點曆史上部分知名的地标性的橋梁建築。
開封北宋州橋遺址出土的石壁
【州橋】王安石曾在州橋上踏碎月光 附近的酒樓亢奮詩人的神經
我們知道,州橋修建于唐德宗年間。而同時代的詩人王建,就有一首描述州橋的詩。
“千裡河煙直,青槐夾岸長……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商。”(《汴路即事》)這裡的津橋,即為州橋。州橋位于當時汴州城的中心,王建描寫了汴河兩岸商業貿易的繁榮景象。
以州橋為名的宋詩,還有一首比範成大更早的,即王安石所作的《州橋》。全詩為“州橋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覺遙。今夜重聞舊嗚咽,卻看山月話州橋”。
和孟元老一樣,王安石也是異地異時的回憶。彼時,晚年的他已退居金陵,追念舊遊,懷念汴京,想起州橋的明月,仿佛發生在昨天。
宋徽宗、李師師、周邦彥“三角戀”的八卦故事,為人所津津樂道。李師師是北宋末年的青樓歌姬,根據傳聞,她深受宋徽宗的喜愛,也得到著名詞人周邦彥的歡心。
周邦彥有一首知名的寫送别的《蘭陵王•柳》。“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這裡的“隋堤”,便是唐時的隋唐大運河,北宋時的汴河。州橋兩側的汴河兩岸,柳樹成蔭,自然少不了在此處折柳送别的場面了。
《東京夢華錄》中關于州橋的記載
州橋的正名為天漢橋。從北宋詩人華鎮所作的《崇甯元年五月十六日天漢橋月下閑步》,可以窺見宋徽宗年間州橋周邊的布局和景緻。
“雙阙高尋佳氣聳,三街平襯綠槐長。沈沈琳館東西迥,袅袅珠樓左右光。”其中首句就印證了孟元老的記載,“州橋之北岸禦路,東西兩阙,樓觀對聳”,州橋位于禦道之上,向北能看到内城高聳的宮殿,道路兩側是初夏時節茂盛的國槐。州橋兩邊,遠處是宮樓道觀,不遠處則是各種酒樓,喧嚣熱鬧的聲音,震蕩着樓内的燈光。
而與歐陽修同時代的詩人梅堯臣,也有一首寫州橋的詩,開頭便是“堤上殘風雪,橋邊盛酒樓”,可見州橋是當時都城的一處繁華所在,酒樓很多,正好印證了孟元老的相關記載。
洛陽天津橋經過修繕的遺存,圖片來源于網絡
【天津橋】洛水東西貫神都 天津一橋入唐詩
州橋,更多沉浸于北宋的酒香之中,偶爾泛出于詩句之中,而洛陽的天津橋,則成為了唐詩中的“常客”。
天津橋所處的位置,和州橋類似,由此彰顯了其重要性。天津橋始建于隋代,隋唐時期,天津橋橫跨于洛河之上,是洛河兩岸的交通要道。洛河穿城而過,天津橋一橋橫跨南北,正西是神都苑,苑東洛河北岸有上陽宮,橋北是皇城(太微城)和宮城(紫薇城),橋南則是裡坊區,繁華自不必說。
乾隆十年刊本的《洛陽縣志》記載,“天津浮橋在洛水上,唐時遊觀極盛,多見于詩”。李白就有“憶昔洛陽董糟丘, 為餘天津橋南造酒樓”,可見當時的天津橋附近,也是有供文人墨客、公子王孫喝酒縱樂的酒店的。
中唐詩人孟郊在《洛橋晚望》中寫道,“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嵩山雪”。他寫的是寒冬時節,雪霁天青,冷風明月之下,他站在稍高于附近地面的天津橋上,視野開闊,看到了遠處的嵩山。
白居易對天津橋也多有歌詠。在《曉上天津橋閑望偶逢盧郎中、張員外攜酒同傾》中,他寫道,“上陽宮裡曉鐘後,天津橋頭殘月前”。可知天津橋距離上陽宮并不太遠。
一直到北宋時候,天津橋也并不冷清。“園林閑近水,殿閣遠橫秋。浪雪暑猶在,橋虹晴不收。”(《天津閑步》)天津橋附近的園林、殿閣依然有不少,而河水蕩漾,橋體如虹,頗有詩意。
到了明清時期,“天津曉月”成為了洛陽八景之一,獲得了很多文人騷客的題詠。“橋下水泠泠,天邊月未暝。餘輝明古渡,殘魄伴疏星”(沈應時《天津曉月》),“飛虹既委壑,啼鳥不堪聞。獨有寒空月,長流宛洛濆”(劉贽《天津曉月》》),“古橋餘勝迹,侵曉一閑遊。虹影潛何處,蟾光靜欲流”(劉衍祚《天津曉月》)。
根據三首詩在《洛陽縣志》中排列的順序,可知作于同一時期。
西安灞橋遺存,圖片來源于西安是灞橋區人民政府網站
【灞橋】灞橋成了送别橋 橋邊柳枝攀折多
若論文學地位,灞橋明顯要高出天津橋一頭。這是因為,灞橋與折柳送别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後來成為了文學作品當中著名的代稱之一,出現在多種文學體裁之中。
灞橋的曆史,要更為悠久。它位于西安市城東,春秋時期,秦穆公将滋水改為灞水,并在其上修橋,橋因此而得名。隋唐時期的灞橋,位于早起灞橋下遊數百米位置,一直沿用到宋代,到元代時廢棄。它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多孔石拱橋。
在唐代,灞橋設有驿站,送别親友時,多在這裡分手,有時還折柳相贈。
正所謂“年年傷别,灞橋風雪”。“初程莫早發,且宿灞橋頭”(岑參《句》),“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裴說《柳》),“灞橋晴來送别頻,相偎相依不勝春”(顧雲《詠柳》);
“折楊柳,灞橋西,去日同君上柳堤”(曹勳《折楊柳五首•其三》),“依依灞橋怨别。正千絲萬緒,難禁愁絕”(高觀國《解連環•其一•柳》),“翠拂晴波,煙垂古岸,灞橋春色”(高觀國《楊梢青•柳》)。
這樣看來,灞橋與其說是一座送别橋,還不如說是一座柳橋,往往在吟詠柳樹時被提起。
上世紀40年代的萬裡橋,圖片來源于網絡
【萬裡橋】相距揚州有萬裡之遙 杜甫草堂便在不遠處
成都的萬裡橋,知名度也不算太低,而且和幾位著名的唐代詩人相關。
萬裡橋是當年諸葛亮送費祎出使東吳的地方。宋代劉光祖在《萬裡橋記》中有記載,“古今相傳,孔明于此送吳使張溫,曰:‘此水下揚州萬裡’”。情節類似,但人物有别。
萬裡橋被杜甫寫進詩裡,是因為萬裡橋距離草堂很近。“萬裡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狂夫》),杜甫的草堂就在萬裡橋的西邊。再比如,“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裡橋”(《野望》),前句為遠望,後句為近觀,遠近相對,也可見杜甫的居所與萬裡橋相近。
曾任嘉州刺史的岑參,也寫到過萬裡橋,“成都與維揚,相去萬裡地……楚客過此橋,東看盡垂淚”(《萬裡橋》)。後世的劉禹錫,亦有“憑寄狂夫書一紙,家住成都萬裡橋”(《竹枝》)的詩句。
萬裡橋位于成都南門附近,到了明代,依然有人題詠。明代文人鐘惺記載,“出成都南門,左為萬裡橋”,點出了其位置。
到了南宋時期,陸遊筆下的萬裡橋,具體了起來。“成都城南萬裡橋,蘆根蘋末風蕭蕭”(《臨别成都帳飲萬裡橋贈譚德稱》),“曉出錦江邊,長橋柳帶煙”(《曉過萬裡橋》),萬裡橋和錦江内的草色柳煙,融進了詩意的意境之中。
來源:大河報·豫視頻 編輯:李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