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于中華文化及文化自信的知識點

關于中華文化及文化自信的知識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01:38:29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春霞/文 吳恺/圖、視頻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作為一門基礎課、工具課,語文課也有着強大的育人功能。語文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動心動情進而形成良好的品德修養、樹立正确的“三觀”?在上海市特級教師、闵行區莘莊鎮小學語文老師馮志蘭的一堂微課上,她以方塊漢字為載體,從甲骨文講到了全世界的“漢語熱”,讓學生們在領略漢字背後蘊含的獨特文化魅力的同時,也增強了文化自信,立志學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

關于中華文化及文化自信的知識點(從甲骨文猜猜猜到)1

【有趣】

一個“我”字有多種表達方式

同是“意思”意思卻千差萬别

漢字的演變,悠悠五千年,漢字之美,獨一無二。微課一開始,馮志蘭老師就帶領莘莊鎮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們“穿越”到了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朝。

“那時的中國字叫‘甲骨文’,這裡有幾個甲骨文,大家能猜出它們代表什麼意思嗎?”在馮老師的提問聲中,孩子們盯着屏幕上的甲骨文字仔細觀察,很快就抓住了幾個字的重點:第一個字有尖尖的嘴巴,還有羽毛,是“鳥”字;第二個字有長長的鼻子,像大象一樣,應該是“象”字。

馮老師告訴大家,看圖識字是甲骨文最重要的特點,比如“象”字,甲骨文裡長長的鼻子,演化到現代漢字就變成了第一筆的“撇”。而也正是有了這些甲骨文,才使得即便跨越了三千多年,今天的我們依然能讀懂古人的意思。“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一代一代根植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裡,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銘記曆史,銘記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除了曆史悠久,漢字之美還體現在它的博大精深。馮老師以最常見的“我”字舉例,和同學們一起讨論起了它有哪些說法來表示:可以用“吾”“餘”來表示,比較謙虛的可以說“在下”,還有“咱”“俺”“鄙人”“不才”,甚至可稱“本姑娘”“小弟”。而在特定語境中,“我”還有很多表現方式,比如在古代宮廷中,皇帝可稱自己為“朕”,皇後可稱“本宮”;老人可稱為“老朽”“老身”……

每一個說法背後都有屬于它獨特的故事,多麼奇妙!但漢字的“過人之處”隻是這些嗎?當然不是!馮老師話鋒一轉:“同一個漢字或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還有很多不同的意思呢!”比如,心情好、天氣好、态度好、身體好,雖然都是“好”,但“好”的意思卻不一樣。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句子。”馮老師指着屏幕上的句子,讓孩子們一起讀:“媽媽生日快到了,和爸爸說,你要意思意思。爸爸說他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他可真有意思,他不是不懂意思,隻是不夠意思,可這樣裝傻有意思嗎?”讀完,孩子們都會心笑了起來。

“雖然都是‘意思’這個詞,可是代表的意思還真不是同一個意思呢!這就是我們中國字的獨特魅力,是其他的文字無法比拟的。”接着,馮老師又放了一段短視頻,随着我們中國在各個領域的全面騰飛,全球都已流行起了漢語熱,中國文化插上漢字的翅膀正飛向世界各地。看着視頻裡的外國小夥伴說着“扁擔長,闆凳寬”繞口令,孩子們深切感受到了“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已不隻是一句歌詞。

“四千多年前,倉颉造字,華夏文明始起;900多年前,活字印刷術誕生,漢字廣為流傳。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一脈相承至今從未斷絕的古文字,也正因為中國字,我們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源遠流長。”馮老師問同學們:“在你們心中,中國字究竟代表着什麼?”

“中國字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驕傲,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它、守護它。”“中國字是神奇的紐帶,雖然各個地方的人口音、方言各不相同,但當我們看到同一首古詩、同一首歌詞時,心中産生的情感是一樣的。”聽着孩子們的回答,馮老師用一席話結束了這堂微課:“橫平豎直皆風骨,撇捺飛揚是血脈,這就是我們中國字的博大精深,也是我們中國人的脊梁。寫中國字是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揚,立中國志是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堅定,揚中國智是對‘少年智則國智’的铿锵誓言,更加美好的中國需要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為之努力。”

關于中華文化及文化自信的知識點(從甲骨文猜猜猜到)2

【有情】

讓學生在上課中油然而生自豪感

十幾稿備課對老師也是精神洗禮

馮志蘭老師的這堂微課受到了廣泛好評,聽完課,老師和同學們紛紛感歎:原來小學語文課可以這麼有趣!

“小學語文課怎麼上?我希望通過這短短的一節微課,讓人們看懂語文課是怎麼樣上的、語文課多麼有意思。”說起這節微課的設計思路,馮志蘭說,語文課不僅是工具性地教孩子們認識字,更多的是背後的文化情感,有育人元素在其中。

雖然微課隻有短短的十來分鐘,但馮志蘭前後備課了十幾稿,最終确定了從漢字的演變切入:先是甲骨文“看圖識字”,體會古人的智慧;再引申到現代漢字,學習一字多說、一字多解、一詞多解,領略中國字的博大精深;然後延伸到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學生們感受不僅我們自己學習中國字,全世界也都在學中國話;最終回歸到作為中國人,要守護、傳承、發揚中國字,建設更好的祖國。

“教育應該是潛移默化的、無痕的,如果是用說教的方式,孩子們肯定不愛聽,但如果把課設計得很有趣,孩子們在上課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會生出自豪感,會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這種驕傲之情是發自内心油然而生的,而不是灌輸給他們的。”馮志蘭認為,學科教育與德育本身就是融合在一起的,語文課不隻是教授純知識的内容,還要讓孩子們在“有趣”中體會到“有情”“有義”“有愛”“有情懷”。

這堂課微課除了孩子們很喜歡,也讓馮志蘭覺得收獲滿滿。“這節課對老師也是一種磨砺,一次次的備課過程,其實就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是個教學相長的過程。”馮志蘭坦言,備課時,她一次次深挖中國文化,自己的崇敬之情也愈發強烈,“孩子們通過這堂課收獲的是語言文字以及語言文字背後的國家強盛,他們對國家更有依戀和歸屬感。而作為老師,則是深深覺得,一定要教好語文這門學科,讓孩子們從小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馮志蘭透露,平時的語文課教學中,也都有德育滲透的内容,這次微課嘗試給了她和很多一線老師不少啟發,“現在是自媒體時代,有些有意思的語文課,不一定單純去講,可以做成這種微課的形式,孩子們會更喜歡。”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春霞/文 吳恺/圖、視頻

編輯:張紅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