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城鄉收入差距控制方案

城鄉收入差距控制方案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8 02:16:44

城鄉收入差距控制方案?作者:方向明、覃誠(分别系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教授、助理研究員),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城鄉收入差距控制方案?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城鄉收入差距控制方案(三次分配制度協調聯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1

城鄉收入差距控制方案

作者:方向明、覃誠(分别系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教授、助理研究員)

當前,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通過三次分配制度協調聯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對于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初次分配由市場主導,依據生産要素對國民收入的貢獻大小進行分配,是優化生産要素配置、提高生産效率行之有效的分配方式。但在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下,不同區域、行業、群體的資源禀賦和能力不同,必然會帶來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正視初次分配後的城鄉收入差距問題,須以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壯大、農民高素質培養為引領,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發展水平。

農業高質量發展是改善農業生産效率、提高農民收益、促進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農業發展成就矚目,但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仍然突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跨界配置農業和現代産業要素,打造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提高農業生産效能。促進農業與第二、第三産業深度融合,積極打造産業化聯合體,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托,延長産業鍊,豐富鄉村業态,讓農民更多分享産業增值收益。

農村集體經濟優勢的發揮對推進鄉村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至關重要。集體所有制涉及基本經濟制度、農民财産權益保障、農業農村現代化。2015年開始的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試點,目前在全國各省(市、區)基本完成清産核資,取得了階段性成就。進一步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優勢,應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内部治理結構優化,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建立建設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完善成員利益分享機制與社會保障職能。

培育高素質農民有助于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當前農村地區人才匮乏,農民現代科技技能掌握不足,适應生産力發展和市場競争的能力亟須提升。在促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要特别重視培養适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協同推進學曆教育和技能培訓,開展現代農業技能培訓、農業農村創新創業培養和實用人才帶頭人示範培訓等行動。

再分配以政府為主導,通過轉移支付和提供公共服務等方式,提高特定地區、特定人群的收入和福利,改善全社會的收入分配結構。縮小城鄉差距,在二次分配過程中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量力而行的原則下盡力而為,加大再分配環節的“三農”轉移支付力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探索建立有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制度。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是提高農業競争力和農民收入的必要舉措。中國系統性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起始于2004年逐漸廢除農業稅後,目前已覆蓋農業生産、流通、存儲與消費、貿易的全過程。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是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重要目标,需要進一步加大财政資金向農業農村生産基礎設施的傾斜力度,積極拓展資金來源渠道,适度超前提高基礎設施水平。統籌銜接農産品國際貿易、農業對外投資政策與農業國内支持政策,提升農業的國際競争力。

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推進共享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當前城鄉間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均衡,需要進一步推進城鄉基礎教育和醫療條件均衡化發展,逐漸建立全民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社保事項便捷“一網通辦”,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實現城鄉道路、水電、通信、燃氣等同網同規。完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銜接,切實保障農民工随遷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我國目前施行的社會救助政策,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都是無條件以貧困家庭為瞄準對象的保護性減貧政策,低保的瞄準精度和福利依賴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探索建立有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制度,就是要通過科學設計的積分制度綜合測量家庭社會經濟狀況,精準識别貧困家庭,破解瞄準偏誤問題,條件設置重點向兒童教育和健康等人力資本項目傾斜,防止出現退出即返貧的現象。

第三次分配鼓勵企業和個人在自願的基礎上,以募集、捐贈、資助、義工等慈善公益方式對所屬資源和财富進行分配,有利于改善現有的收入結構和财富分配格局,促進共同富裕。慈善與鄉村振興有着内在親和性,當前發展“三農”慈善公益事業,應鼓勵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鄉村慈善,培育農民的慈善意識。

鼓勵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是擴大鄉村慈善服務範圍的重點。第三次分配主要依靠社會主導,重在充分發揮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積極作用。鼓勵企業回鄉參與鄉村慈善,開展扶貧助力行動,把更多就業崗位和收益留在鄉村、留給農民。優化非政府組織外部制度環境,充分發揮其在人才、專業技術方面的優勢,拓寬其提供農村公共産品的範圍。201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規定,“城鄉社區組織、單位可以在本社區、單位内部開展群衆性互助互濟活動”,這為鄉村社區慈善提供了法理依據。未來應探索編制鄉村慈善社區創建地方标準,豐富公益慈善參與渠道,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慈善,加強公益項目的信息公開和反饋。

鄉村慈善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廣大農民群衆的積極參與,應将傳統互幫互助的優良傳統與現代慈善理念相結合,注重宣傳引導,培育農民公益慈善意識,進一步調動他們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的積極性。不斷拓展慈善捐贈途徑,鼓勵村民參與慈善活動,但必須充分尊重個人意願。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1AJL015〕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 2022年05月17日1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